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4.84KB ,
资源ID:232253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253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17章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17章汇总.docx

1、教育学17章汇总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师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2、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3、教育影响:置于教育

2、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二)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 原始性: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 教育飞跃: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具有阶级生、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3、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3、现代教育 教育第二次飞跃,产生现代教育,出现现代学校。三个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是把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组成:第

4、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三)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层次的体系。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教育大纲中);第四层次单位目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地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知识、原则、定理、定律)、能力领域(智能、学科特

5、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情感领域(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制订目标程序: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实施目标程序: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制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四种:遗传(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6、的生物特点)、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和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先发展形成思维,后发展抽象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才会有理智感、

7、道德感等。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前后在连续。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身心不同方向的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个体身心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在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

8、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1、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2、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的道德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对道德总是作出判断;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的“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之中。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使

9、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是个性化功能。社会化和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功能: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构成: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流动: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间的流动;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

10、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五方面表现:工作效率、工具损坏率、缩短掌握时间、创造能力、管理愿望与能力)(2)教育是加速现代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4)政

11、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战线,造成舆论。(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文化的

12、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浸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文化浸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外部文化对学校教育的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3)

1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没类型文化的作用。(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可以浸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14、(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发展。3、新科技革命与教育(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2)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考试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压抑学生

15、成长。原因:在脑体、工农、城乡差别还长期存在,商品经济还需要继续发展的条件下,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用武之地;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家长学生向往升学,为了获得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1)确定名次是教育的重要目的(2)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3)实施恶性补习(4)大量购置应付升学考试的参考书、试题集和模拟试卷(5)面对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教学(6)简化教学方法二、现代教育的功效(一)现代

16、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基础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二)传统教育的扬弃传统教育中好的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传统教育的问题: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

17、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方法论上,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三)创造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应具备五种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或:专而博;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五点特征: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的事物;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乏社交性;创造

18、型有人,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担缺陷,不满于现状。教育任务:传递文化,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密切注意个人的独特性。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其特点为: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个性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人的一生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青少年学生已处于成熟之前的成长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人的特点是: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

19、作用;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b.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具有天然的权威性。)现实社会中,学生经常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要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压制、打骂、体罚等现象,应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青少

20、年学生的身份定位分三个层面:是国家公民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成年公民,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在校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在法规和政策中,青少年学生享有的权力主要有: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不得非法拘禁、搜查、逮捕)、人格尊严权(不得体罚、侮辱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受教育权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学生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

21、)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职业的性质有: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有一下6个角色特点: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基础性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

22、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育人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习观、新的教育活动观)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包括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起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

23、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发展的三个认识阶段: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中心说”英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中心说”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学家,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属于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师生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民主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

24、化,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要建立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树立教育民主意识;(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要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第六章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

25、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一、教学过程的要素(一)引起学生注意 ,做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已知到未知。 (二)提出教学目标。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 (三)唤起已有经验(四)提供教材内容 (五)指导学生学习 (六)注意学生表现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二)形成技能 形成技能的过

26、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青蛙,互为依存的。(智力与动作技能)(三)培养智能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着的统一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并自动地培养了智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 能力的先决条件。(四)发展个性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教

27、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教学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起趣、品德的实际;联系科学 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联系当代最新成就的实际。(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三)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

28、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方式 :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四)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五)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按照科学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原则)(六)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 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七)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体性,

29、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动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总问题的能力。(八)可接受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便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一、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克拉克认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作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特点选选择;依据教师特点选择;依据教学大纲规

30、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依据现代技术设备条件具体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2、谈话法。师生 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或再现式谈话。3、讨论法 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整节讨论、几分钟讨论;全班性、小组性。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形式:分段型、双节型、课外及课后预习型、专任导师指导型、读书指导型、弹性辅导

31、型。5、演示法 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任务和教材需要;突出显示所教学材料的主要特征;清楚、准确感知演示对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发展求知欲、主动性和抽象思维。 6、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步骤和要求:准备、进行、总结。7、练习法 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的教学方法。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要求:明确目的和要求;精选练习材料;掌握正确的方法;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注意系统性、经常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有反馈;方法多样化。8、实验实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步骤:提出实验题目和明确任务;规定实验操作程序;学生动手 实验,教师检查;进行小结并作出结论。9、发现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特点: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过程: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