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7.66KB ,
资源ID:232191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19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耳部解剖及生理.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耳部解剖及生理.docx

1、耳部解剖及生理教案首页学科名称耳鼻咽喉专业班级临床本科授课时间 课题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课型理论课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熟悉耳的最常用解剖标志与邻近关系。了解中耳及内耳的主要功能。教学内容熟悉颞骨的分部、耳廓、外耳道之特点和软骨部皮肤之构造。熟悉鼓膜的构造及正常标志,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儿之差异及临床意义。熟悉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熟悉内耳的分部,熟悉咽鼓管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熟悉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以及鼓膜、听骨链所起的作用掌握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了解耳蜗的生理、前庭在维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鼓膜的构造及正常标志。2

2、.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3.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儿之差异及临床意义。4.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教学难点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参考资料 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杨宝琦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现代耳鼻咽喉科学姜泗长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耳鼻咽喉科变应性和免疫性疾病,顾之燕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卫出版)第一版授课教师职称教案续页 1教 案 续 页

3、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一节 耳的应用解剖(颞骨)一.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其上,前,后,分别以骨缝与顶骨,蝶骨和枕骨相接,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每侧颞骨由岩,鳞,鼓,乳,茎5部分组成。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都包含在颞骨内。 1、 鳞部:又称颞鳞,为一鱼鳞状骨片,居颞骨前上部,为内外两面。外面骨嵴外凸,有颞肌附着,并有纵形的颞中动脉沟。其下有向前突出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合成颧弓。颧突具有三个根,即下颌窝前后的关节结节,关节后突和颞线。颞肌下缘止于此。颞线常作为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颅外标志。中耳手术时,不能高于此线,否则进入颅中窝。在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

4、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在棘的后前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道上三角区(suprameatal triangle),又名筛区(儿童及婴幼儿更明显),是乳突手术进入鼓窦的重要标志。颧突前根连接颧突下缘,向内为一圆隆起,即突节结节。鳞部内面略凹,有大脑颞叶,脑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 鳞部下缘与岩骨前缘融合,形成岩鳞缝痕迹。但在幼儿此逢明显,并有小细血管自硬脑膜经此裂进入中耳,帮幼儿中耳炎易致脑膜刺激症状。鳞部后上缘与顶骨衔接,前下缘与蝶骨大翼衔接。 2、鼓部:位于鳞部之下,乳突前方及岩部之下外侧面,呈“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底壁。其前上方以鳞

5、鼓裂和鳞部相接,内侧以岩鼓裂和岩部接连。鼓部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其内端有一窄小沟槽称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于沟内,鼓部上部有一缺口。名鼓切迹。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 3、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颞骨的后下部)呈锥状突起,故名乳突。乳突外面粗糙,外下方为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头最长肌附着。其外侧表面有枕肌耳后肌附着。其后方近枕乳缝处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乳突导血管通过此孔使颅外静脉与乙状窦相通,枕动脉亦有小支经此孔供给硬脑膜。乳突尖内侧有一深沟,名乳突切迹,为二腹肌后腹的起点;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有枕动脉经过。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称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乙状窦的

6、深浅,宽窄,及其前壁的厚薄常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不同而各异。乳突气房发育良好者,乙状窦骨板较薄且位置偏后,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较大;乳突气房发育较差者,乙状窦骨板坚实,位置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或甚为接近。后者在乳突手术时易损伤乙状窦而造成大出血,妨碍手术进行发生气栓致生命危险。 4、岩部:形似一横卧三棱锥体,故称岩锥。位于颅底,嵌于蝶骨和枕骨之间,有1底1尖3个面和3个缘,内为听觉和平衡器官。底朝外,与鳞部和乳突部融合,尖端粗糙不平。朝向内前面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教案续页 2教 案 续 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缘和枕骨底部之间,颈动脉管骨口在此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有前,后,下

7、三个面: 前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与鳞部的脑面相连。由内向外有下列重要标志: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迫,内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压迹的后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靠内侧者系岩浅大神经沟,向后伸展达面神经裂孔外侧的鼓室的通道,此二沟各通过同名神经;继向后外方有一凸出部分,名弓状隆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方,大多数上半规管的最高点是在弓状隆起最高点前内方之斜坡中。再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名鼓室盖,将其下的鼓室和颅中窝分隔。后面:组成颅后窝的前壁,与乳突内侧面相连为三个静脉窦:岩上,岩下和乙状窦围成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内,底朝外。后面中央偏内为内耳门(内道口),向外通入内耳道。内耳门的后外有薄骨板遮

8、盖的裂隙,其中有前庭小管,(前庭导水管)外口,为内淋巴管所经过,其外口有内淋巴束。裂隙与内耳门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名弓形下窝,有细小血管通过。下面:粗糙凹面不平,组成颅底面的一部分,在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等邻的两个深窝。前者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动脉和颈动脉神经丛经过。后外者为颈静脉窝(内藏颈静脉球)。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舌咽神经鼓室支即鼓室神经经此管进入鼓室。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乳突小管的开口,为迷走神经耳支的通路。在颈静脉窝的前内方有三角形的窝,窝内有蜗水管液通过此小管流入蛛网膜下腔。在颈动脉管外口的内前方,接近岩尖有腭帆提肌和咽鼓管软骨附着。岩部上缘有岩

9、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外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故在气化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岩尖炎,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岩部后缘的内侧段有岩下窦和岩下沟,岩部前缘内侧为蝶岩裂,外侧为岩端裂和岩鼓裂。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上为鼓膜张肌半管,下为咽鼓管半管)。内耳道:位于岩部内的骨性窦道,有面神经,听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5、茎突:位于鼓部下方的中段,乳突之前。茎突呈细长形,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厘米,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

10、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在茎突与乳突间有茎乳孔,面神经管由此出颅骨。婴儿时期乳突未发育,茎乳孔的位置甚浅,此时施行乳突手术若作耳后切口,不宜过于向下延伸,以免损伤面神经。第二节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耳:分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一、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1)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关颅两侧,一般与头颅呈30夹角。除耳垂为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无软骨外,其余均为软骨支架,教案续页 3教 案 续 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下覆以软骨膜和皮肤。分前(外)和后(内)两个面。前面凹凸不平,后面光滑微凸,其表面标志有:耳轮,耳轮脚,耳廓结节,三角窝,舟状窝或耳舟,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

11、和耳屏间切迹等。耳廓皮肤:薄而光滑,与软骨粘连较紧。特别是前面,皮下组织少,炎症外伤发生肿胀时,压迫感觉神经,产生剧烈疼痛。外伤血肿或渗出液难吸收。外伤手术消毒不严,感染可引起软骨膜炎,发生软骨坏死,造成耳廓畸形,而耳廓血管位置表浅,皮肤薄,易受冻伤。耳廓有很多穴位,与身体各部脏器有广泛联系,中医经络观点,常在耳廓作耳针疗法,治疗疾病。耳垂无软骨,常作为耳环打眼处。2)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处的外耳道口,向内止于鼓膜。成人长约2.53.5厘米。由外1/3软骨部和内2/3骨部组成,略呈“S”形弯曲。内段稍向下,外段稍向上,故检查外耳道深部及鼓膜时,需将耳廓向上牵拉,使外耳道变直,便于看清。因鼓膜位置

12、倾斜,外耳道前下壁较长,比后上壁约6毫米。在婴幼儿外耳道软骨和骨部尚未完全发育,故软骨窄而塌陷(上,下壁较近),故检查鼓膜时应向下牵拉。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有一个狭窄,在距鼓约0.5CM处称耳道狭,二者均为异物嵌顿处。外耳道软骨部前下方常有23个裂隙,称外耳道软骨裂或切迹。其存在可增加外耳道的活动性,但也是外耳道和腮腺之间相互感染的途径。外耳是骨部的后上方,由颞骨鳞部组成,其深部与颅中窝仅隔一层骨板,如外伤骨折,可相互影响骨性外耳道前下壁由颞骨鼓部取代,其内端为半环形鼓沟。鼓膜紧张部附于沟内。鼓沟上部缺口名鼓切迹,是鼓膜松弛部附着处。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少,当炎症肿胀时压迫神经引起剧痛。外1

13、/3软骨段皮肤含有皮脂腺。耵聍腺和毛囊。是疖肿好发部位。耵聍腺分泌耵聍(俗称耳屎),呈油状者称油耳,伴有遗传或腋臭,但不影响听力,有保护作用。3)外耳神经:耳颞神经(下颌神经分支),牙痛时可反射引起耳痛迷走神经耳支(刺激外耳道产生咳嗽)舌咽神经分支(咽痛,扁桃体炎或手术后,产生耳痛)颈丛,耳大,枕小神经。故耳痛95%是耳病引起的,5%为牵涉性痛。4)外耳动脉:颈外动脉,耳后浅动脉,耳后动脉,上颌动脉,同时汇致颈外静脉,有部分汇入颈内静脉。耳后静脉,经乳突导血管到乙状窦。5)外耳淋巴:耳前部汇入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后部汇入耳后淋巴节,耳廊下部及外耳道下壁汇入耳下淋巴节及颈部淋巴节。(二)中耳

14、(鼓室,鼓窦,乳突,及咽鼓管四个部分)1)鼓室:是颞骨内的一个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似一六面体形小盒,具有上、下、内、外、前、后六个壁,容积约1-2毫升,教案续页 5教 案 续 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鼓室内有听小骨,肌肉,韧带及神经等,向前借咽鼓管与鼻咽相通,向后经鼓窦入口与鼓窦和乳突相通,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鼓窦上,下径15MM,前后径约13MM,内外鼓室6MM,中鼓室2MM,下鼓室4MM,鼓室内覆以无纤毛和纤毛扁平上皮与立方上皮。鼓室六壁:一、外壁:大部分鼓膜及小部分骨壁(上喜闻室外侧壁)构成。鼓膜位于外耳道及鼓室之间为一向内凹陷椭圆

15、形半透明灰白色薄膜:高约9MM,宽8MM,厚0.1MM。鼓膜前下方朝内倾斜,成人呈45-50角,新生儿至5个月婴儿的鼓膜倾斜角尤为明显,与外耳道底约成35角。鼓膜边缘略厚,大部分借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名紧张部。其上方鼓沟缺如之鼓切处,鼓膜直接附于颞鳞部,较松弛,名松弛部。鼓膜分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上皮层,纤维层(含有浅层放射形纤维和深层环形纤维)和粘膜层。锤骨柄附着于纤维组织层中间。内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连续,松弛部无纤维层。二、内壁:即内耳外壁,有多个凸起和小凹。中央较大的隆起即鼓岬,为耳蜗底周所在处,表面有鼓室神经丛。鼓岬后上方有一小凹,称前庭窗龛,又名卵圆窗,面积约3.2m,为圆窗膜所

16、封闭。在鼓岬下方一圆形凹为圆窗膜所封闭。向内经内耳耳蜗,又名蜗窗,面积约束2m,圆窗膜又称第二鼓膜,在前庭窗上方有面神经管凸,中耳炎常引起面部迷路炎。鼓膜张肌的肌腱绕过匙突向外达锤骨柄与颈部交界处的内侧。三、前壁: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二口:上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为咽鼓管的鼓室口。四、后壁:又名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部有一小孔,名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室入口之内侧偏下方,面神经锥段后方有一骨凹为砧骨窝,内容砧骨短脚,为中耳手术重要标志。后壁下内方有一小锥状突起,名锥隆起,为锥内肌腱附着处,在锥隆起外侧有鼓索神经穿出,进入鼓室。五

17、、上壁:又名鼓室盖,由颞骨岩部前面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后边鼓窦盖,此处前壁薄且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此处有岩鳞裂。婴幼儿时期尚未闭合,硬脑膜细小血管经此与鼓室相通,故可成为中耳感染向颅内扩散的途径之一。六、下壁:为一厚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又名颈静脉壁。其前方即颈动脉管后壁。此壁破坏缺损时,颈静脉球可突入鼓室,至鼓膜。内侧有一小孔为舌咽神经鼓室支所通过。鼓室内容物:3个听小骨,6条韧带,2块肌肉,2个关节)1、听小骨3个: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接听骨链,六条韧带构成2个关节。2六条韧带(锤上,锤前,锤外,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和镫骨环教案续页 5教 案 续 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

18、分配 韧带)3。鼓室肌肉:鼓膜张肌,由三叉神经下颌支的一小支司其运动。起自咽鼓管软骨部蝶骨大翼和鼓膜张肌管壁处,止于锤骨颈下方。此肌收缩牵拉锤骨板向内,增加鼓膜张力,以免鼓膜震破或伤及内耳镫骨肌:起自鼓室后壁锥隆起内,止于镫骨平面后方。此肌收缩牵拉镫骨小头向后,以减少压力。4。鼓室血管:来自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前动脉,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脑膜中动脉和鼓室上动脉,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等。静脉流入翼丛及岩上窦。鼓室神经:鼓室从:由舌咽神经及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组成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垂直段的中部分出,出鼓室与舌咽神经联合终于舌前2/3处司味觉。5。咽鼓管:起于鼓室前壁(咽鼓管鼓口)向前,内,下斜行,

19、止于鼻咽侧壁咽鼓管咽口,长约35MM,近鼓室端为骨部(靠外),占全长1/3,常为开放性的。近咽口端(靠内)为软骨部,占全长2/3。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2-2.5CM,小儿接近水平。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最窄,称为狭部,长约2MM。其内径1-2MM,软骨部在静止状态时闭合成一裂隙。当吞咽,张口,呵欠,歌唱等时借助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的收缩,使咽口开放,使空气进入鼓室,调节鼓室气压,而保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正常为一个大气压)。咽鼓管粘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有利于鼓室分泌物排出。软骨部粘膜呈皱襞样,具有活瓣作用,防止咽部分泌物进入鼓室。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较短,内

20、径较宽,故咽部感染容易经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6。鼓窦:是鼓室后上方的一个含气腔,出生时即有。在婴幼儿鼓窦位置较浅较高,随乳突发育渐向后下移位。且位置较深,成人距乳突表面约1-1.5CM。鼓窦借入口与鼓室相通,向后下通乳突。上方借鼓窦与颅中凹相隔,外为乳突外板。7。乳突:出生时未发育,2-3岁时开始发育,6岁时左右气房有广泛的延伸,直到成人才发育完成,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相互连通的气房,内有无纤毛的粘膜上皮覆盖,发育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可分四型气化型:气房大,骨壁薄,乳突全部气化,此型占80%板障型:气化不良,气房小而多硬化型:乳突未气化,骨质致密混合型:上述任何2型同时存在或3种俱存者。内耳

21、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结构复杂而精细。按解剖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从组织学上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二者形状相似。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含有听觉与位觉感受器装置。骨迷路由致密骨质构成。膜迷路含有内淋巴,骨、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互不相通。如按生理功能分听迷路,平衡迷路。按发生胚层:骨迷路来自中胚层,膜迷路来自外胚层。按神经分布:第八神经,前庭神经,耳蜗神经。一。前庭:位于内耳中部,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略呈椭圆形,约6mm5mm3mm大小,容纳椭圆囊和球囊。前下部较窄,有一椭圆孔与耳蜗的前庭阶相通。后上部稍宽,有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通入。前庭外壁即鼓室内壁一部分,有前庭

22、窗和圆窗。内壁构成内耳道底,前庭腔内有自前上向后下的斜形骨嵴,名前庭嵴。嵴的前方为球囊隐窝,内含球囊,窝壁有数个小孔称中筛斑,嵴的后方有椭圆囊隐窝,容纳椭圆囊;此窝壁及前庭嵴前上端有多数小孔称上筛斑。椭圆囊隐窝下方有前庭导水管内口,其外口(颅内开口)位于岩部后面的内淋巴囊裂底部,即内耳门的外下方,口径小于2MM。前庭导水管内有内淋巴管与内淋巴囊相通。前庭嵴的后下端呈分叉状,其间有小窝名蜗隐窝。蜗隐窝与后骨半规管壶腹之间的有孔区称下筛斑(壶腹筛区)。前庭上壁骨质中有迷路段面神经穿过。二。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为三个弓状弯曲(3个约成2/3环形)骨管,互相垂直成直角。依其在空间位置分别称外(

23、水平)、上(垂直)、后(垂直)半规管。外半规管长约12-15mm,上半规管15-20mm,后半规管18-22mm。管径0.8-1mm,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名壶腹,内径均为管腔的2倍。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脚,故三个半规管由5孔与前庭相通。各半规管互相垂直,两侧外半规管在同一平面上,当头前倾30时,外半规管平面与地面平行;两侧面半规管所在平在向后延长也互相垂直,分别与同侧岩部长轴平行;一侧上半规管和对侧后半规管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三。耳蜗:位于前庭的前部,形似蜗牛壳,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骨蜗管(蜗螺旋管)旋绕蜗轴2.5-2.75周,底周相当于鼓岬。蜗底向

24、后内方,构成内耳道底。蜗顶向前外方,靠近咽鼓管鼓室口,蜗讴至蜗顶高约5MM,蜗底最宽直径约9MM,蜗轴呈圆锥形。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中同样旋绕,由基底膜自骨螺旋板连续至骨蜗管外壁,骨蜗管完整地被分为上下2腔(为便于说明耳蜗内部结构,一般将耳蜗从自然解剖位置向上旋转约90,使蜗顶向上,蜗底向下,进行描述)。上腔又由前庭膜分为2腔,故骨蜗管内共有3个管腔:上方者名前庭阶,自前庭开始;中间为膜蜗管,又名中阶,第膜迷路;下方者名鼓阶,起自蜗窗(圆窗),为蜗窗膜所封闭。骨螺旋板顶端形成螺旋板钩,蜗轴顶端形成蜗轴板;螺旋板钩,蜗轴板和膜蜗管顶盲端共围成蜗孔。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经蜗孔相通。蜗神经纤

25、维通过蜗轴和骨螺旋板相接处的许多小孔到达螺旋神经节。耳蜗底周之最下部,蜗窗附近有蜗水管内口,其外口在岩部下面颈静脉窝和颈内动脉管之间的三角凹内,鼓阶的外淋巴经蜗水管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四。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细小网状纤维束悬浮于外淋巴液中,自成一密闭系统,称内淋巴系统。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相互连通。1。椭圆囊:位于前庭后上部椭圆囊隐窝中,囊壁有椭圆囊斑,为前庭神经末稍感觉器,感受位置位觉,变称位觉斑。后壁5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前壁内侧有椭圆囊管连接球囊与内眦囊,内淋巴管止于内淋巴囊。教案续页 6教 案 续 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2。球囊:位于前庭下方球囊

26、隐窝中,内壁有球囊斑,亦名位觉斑。后下部接内淋巴管及椭圆球囊管。球囊下端经连全管与蜗管相通。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构成相同,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的纤毛较壶腹嵴的短,上方覆有一层胶质膜名耳石膜,此膜系由多层以碳酸结晶为主的颗粒即耳石和蛋白质凝合而成。 3。膜半规管:附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约占骨半规管腔隙的1/4。借5孔与椭圆囊相通。在骨壶腹的部位,膜半规管也膨大为膜壶腹,其内有一横位的镰状隆起名壶腹嵴。此嵴上有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由支柱细胞与毛细胞所组成。,毛细胞的纤毛较长,常相互粘集成束,插入由粘多糖组成的圆顶形的胶体层,后者称嵴顶或嵴帽,其比重与内淋巴相同,故可随内淋巴移动。 4。膜蜗管

27、:为耳蜗内螺旋形的膜质管道,在前庭阶与鼓阶之间,又名中阶。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内含内淋巴。两端均为盲端,顶部称顶盲端,前庭部称前庭盲端。膜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有上,下,外3壁:上壁为前庭膜,起自骨螺旋板,向外上止于骨蜗管的外侧壁;外壁为螺旋韧带,上覆假复层上皮,内含丰富的血管,名血管纹;下壁由骨螺旋板上面的骨膜增厚形成的螺旋缘和基底膜组成。基底膜起自骨螺旋板的游离缘,向外止于骨蜗管处壁的基底膜嵴。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名Corti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是听觉感觉器的主要部分。基底膜在蜗顶较蜗底宽,亦即基底膜的宽度由蜗底向蜗顶逐渐增宽,而骨螺旋板及其相对的基底膜嵴

28、则逐渐变窄,这与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固定频率有关。 内耳的血管,主要不自由基底动脉之小脑前下动脉分出的迷路动脉。进入内听道后分为两支,即前庭前动脉和耳蜗总动脉。前庭前动脉供给上,外半规管及两个囊斑上部,其供血不足只引起前庭症状。耳蜗总动脉又分前庭耳蜗动脉和螺旋蜗轴动脉,前庭耳蜗动脉再分出前庭后动脉供给后半规管、球囊及椭圆囊下部。半规管还接受耳后动脉之茎乳动脉的分支,属终末支,供血甚微,管径小,细长,易被损伤,伤后不能进入侧支循环。内耳静脉与动脉分布不同,汇入迷路静脉,前庭导水管静脉流入侧窦或岩上窦及颈内静脉。听神经于延髓和脑桥之间离开脑干,偕同面神经进入内耳道即分为前、后支,前支为蜗神经

29、,后支为前庭神经。耳的生理功能(听觉,平衡)一。听觉生理:与声学,物理有关。发声音基本条件(如乐器)气流,发声体,共鸣腔。人喉是一个发声体。呼吸道有气流,鼻咽喉共鸣。声学与听觉一般特性: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后引起空气分子疏密相间地向四周传播的过程称为波。能产生听觉振动的没有声波。各声波具有特定波长和振幅。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频率,其单位为赫兹。人耳能感觉声波频率在 教案续页 7教 案 续 页基 本 内 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202000HZ范围之间,20HZ以下称次声,2000HZ以上称为倍声。在这范围人不如动物敏感。人对10003000HZ声波最为敏感(语言频率)。声强:即声音强度,声

30、强级以分贝为单位。响度:一定强度的声波作用于人耳而引起的一种识别声音强度的感觉听阈:指能引起人耳听觉的某一最小声强值。听阈提高,则听力下降声阻抗: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能量引起介质分子位移,达到阻抗。声波传入内耳途径:气传导和骨传导:一。听生理: 1。外耳:耳廓有收集声波,辨别声源方向。 2。外耳道共振作用:根据物理学原理,一端为其封闭管腔,对波长为其4倍的声波起最侍共振作用。外耳道平均为2.5CM,根据计算,频率在3000HZ处提高15分贝,在2000或5000HZ可提高10分贝左右。外耳与头颅共同作用下,声音抵达两耳时存在的时间差别和强度差别,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处理,而具有声源定位的功能。二

31、。中耳的生理功能:变压,传音功能,变压,及阻抗匹配器。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道中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淋巴。传导过程:经空气固体液体。如两种介质声阻抗相同,传递效能高,两种介质声阻抗相差越大,传递效率越差。固体,液体(水)声阻高于空气。特别是空气和水。参加游泳者头埋在水里,不能听到岸上声音。空气和水两种介质声阻不一样,0.1%传入,99.9%被水面反射。故声波从一种介质传导另一种介质遇到阻力,这种阻力称声阻抗,故中耳克服这种阻力称阻抗源。基本原理有三:鼓膜与镫骨足板面积差,听骨链杠杆。鼓膜与镫骨足板的面积差,(鼓膜面积72m,有效振动面积为55m),比镫骨足板面积为(3.2m)大17倍,亦即从鼓膜表面的声压传到镫骨足板时可增强型场效晶体管7倍。声波从鼓膜表面的声压传到镫骨底增强17倍。鼓膜的喇叭形状产生杠杆作用。听骨链杠杆作用。听骨链特殊连接方式形成的杠杆作用,亦是一个有效阻抗匹配作用。听骨链的运动轴向前通过锤骨长突向右通过砧骨短脚。以听骨链的运动轴心为支点,将锤骨柄与砧骨长脚视为杠杆的两臂,其长度之比为1.3:1。在声轨的两侧,听音质量大致相等。按照杠杆作用原理,在支点两侧力量相等时,增力多少取决于两臂长短之比。所以,声压自锤骨板听骨链传至前庭窗时增加1倍。声波经过鼓膜,听骨链到达镫骨足板时,提高了倍,相当声强级分贝。因此,声波从空气达内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