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31.33KB ,
资源ID:232052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2052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1、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课 时 教 案课题: 岳阳楼记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讲 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技能目标:学会积累各种文言现象。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会积累各种文言现象。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

2、介。(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背景资料。(多媒体展示)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3、岳阳楼。(多媒体展示)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1、注意课文节奏。2、疏通文意。四、积累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多媒体展示)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

3、和煦)通: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一: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极: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2、通假字。(多媒体展示)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3、词类活用。(多媒体展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

4、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多媒体展示)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5、特殊句式。(多媒体展示)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多媒体展示)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教学(后记)后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岳阳楼记 第 2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讲 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5、 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全文的思路与结构。2、技能目标:学会概括与分析文言句段内容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理解全文的思路与结构教学难点:学会概括与分析文言句段内容的方法。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背诵全文。二、研讨课文:1、朗诵全文。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

6、”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

7、同。 (多媒体展示)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

8、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

9、主旨。教学(后记)后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岳阳楼记 第 3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讲 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2、技能目标:学会本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主旨教学难点:学会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继续研讨课文:(问题用多媒体展示)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11、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6、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讨论并归纳:(多媒体展示)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二、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骈散结合,

12、词语富有生命力。三、文章主旨:(多媒体展示)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四、教学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 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

13、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2、预习醉翁亭记。教学(后记)后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醉翁亭记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讲 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2、技能目标:学会正确朗读课文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朗读课文的方法。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

14、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3学生试读课文。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

15、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4学生互读课文。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三、疏通全文大意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

16、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幻灯展示。)3词语小结。(幻灯展示。)(1)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2)也表陈述环滁皆山也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教学(后记)后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醉翁亭记 第 2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讲 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

17、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全文的主旨。2、技能目标:学会探究文章主旨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重点: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难点:学会探究文章主旨的方法。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听录音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小结。本文以“

18、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19、。(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四、课堂小结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

20、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

21、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五、背诵课文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教学(后记)后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诗词三首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赏析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行路难的主旨。2、技能目标:学会简单鉴赏诗歌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操。教学重点:理解行路难的主旨教学难点:学会简单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

22、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

23、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

24、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

25、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教学(后记)后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诗词三首 第 2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

26、意境美。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情景导入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三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背景介绍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3、思考并提示: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

27、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教师小

28、结本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三、学习水调歌头1、背景介绍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2、朗读这首词,思考问题。1)这首词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2)请写出词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富

29、有人生哲理的句子。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和“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句子,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教学(后记)反思批注课 时 教 案课题: 湖心亭看雪 第 1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与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