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2.39KB ,
资源ID:231874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187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1、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一、 研究内容:1、 个体心理2、 群体心理3、 组织心理二、 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普通心理学:A、 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B、 个性:倾向性:动机、态度、信念、兴趣、理想;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三、 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1、 心理技术学2、 霍桑实验3、 群体动力理论4、 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四、 美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表现1、 机构扩大,人员增加;2、 课题广泛、深入;3、 方法发展;4、 方向综合化;5、 为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2、6、 为社会福利作出重要贡献。五、 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表现1、 建立了学术组织和教学的研究机构;2、 翻译编写了一批管理心理学著作;3、 开设了课程,为企业举办了讲习班;4、 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5、 开展发多方面研究工作。六、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 有助于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 有助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统一;3、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4、 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管理学理论(古典管理理论、行业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由以下组成A、早期管理理论B、传统管理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它研究的内容:人的本

3、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 A、人际关系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其所获得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a、人类需要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群体行为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3、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各种学派及代表人物如下: a、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b、决策理论学派(西蒙)c、系统管理学派d、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e、权变理论学派f、管理科学学派(伯法)二、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A、认识、B、情感、C、意志;2、个性心理:A、倾向性:动机、态度、信念、兴趣、理想;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4、);2、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 情感的情绪按基本形态分类: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按社会性分类: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2、意志过程 意志特征: 1)、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2)、自学的能动性; 3)、具有对行业的调节作用; 4)、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5)、具有坚持的作用。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三、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2、“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起决定性作用; 3、“

5、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一、个性的一般概述个性构成:A、个性倾向性:动机、态度、信念、兴趣、理想;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特征:1、 独特性;2、 整体性;3、 稳定性;4、 倾向性;个性的形成过程:1、 婴幼儿期2、 学生时期3、 社会时期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 先天遗传因素2、 家庭因素3、 文化传统因素4、 阶级和阶层因素个性的理论:对于人的个性的结构、功能、改变以及现外界行为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各学派理论:1、 特质论:2、 社会学习论3、 心理分析论4、 个性类型论二、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气质的类型1、多血质,(活

6、泼型);2、粘液质,(安静型);3、胆汁质,(兴奋型);4、抑郁质,(抑制型)。(二)、应用1、 本身无好坏的区别;2、 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3、 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三)、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点1、安排人员时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2、安排人员的人员优化组合时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3、对人员培训时,注意气质的顺应性和发展性。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种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性格特征结构1、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二)、性格类型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7、;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活泼型性格、力量型性格、完美型性格、和平型性格。(三)、性格应用时必须重视的问题点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四、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素质2、教育3、社会实践4、勤奋5、兴趣(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我国学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1、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2、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 认识能力和

8、实践能力 能力的个别差异1、 质的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2、 量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和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点1、 安排时,注意进行全面了解,做人尽其才;2、 招聘时,注意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3、 优化组合时,注意差异的互补性,发挥协作作用;4、 培训时,注意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为,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一、 知觉的一般概述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1、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 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主观因

9、素1、 需要和动机;2、 兴趣和爱好;3、 个性特征;4、 过去经验;5、 知识结构。二、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分类:1、 对个人的知觉;2、 人际知觉;3、 角色知觉 (二)、社会知觉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 2、晕轮效应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4、定型效应三、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内容包括: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1、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 (三)、归因的偏差及其克服 1、观察者和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四、

10、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 自我意识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构成; 自我管理有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三部分。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一、 价值观的分类:1、 理论的;2、 经济的;3、 惟美的4、 社会的;5、 政治的;6、 宗教的。二、 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归纳为七个层次:1、 反应型;2、 宗法型;3、 自我中心型;4、 坚持已见型;5、 玩弄权术型;6、 社交中心型;7、 存在主义型。三、 价值观的作用:1、 动力作用;2、 标准作用;3、 调节作用;4、 定向作用;四、 态度的构成:1、 1、 认知是态度的基础;2、 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3、 意向是态度的最

11、终表现形式。认知要素;2、 评价要素;3、 情感要素;4、 意向要素。五、 态度的特性:1、 对象性;2、 社会性;3、 个体性;4、 内隐性;5、 稳定性;6、 系统性。六、 态度的作用:1、 对人们的判定和选择的影响;2、 对学习的影响;3、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七、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 社会环境因素;2、 团体因素;3、 态度系统特征因素;4、 个体人格因素;八、 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1、 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2、 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3、 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服从、同化、内化)4、 学习理论及应用;5、 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及应用。第六章

12、 需要、动机与激励一、需要的种类: 1、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3、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二、动机的表现形式: 1、从动机表现的程度差异可分为:兴趣、意图、愿望、信念和理想等; 2、从动机表现的信度差异可分为真实动机和伪装动机三、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个体活动效率取决于能力与动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要重要。四、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型激励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3、状态型激励理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需要层次

13、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C、需要层次理论对五种基本需要的高(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两级区分。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对双因素的评价:A、 工作丰富化;B、 工作扩大化;C、 弹性工时。3、成就需要理论:(二)、过程激励理论:1. 期望理论;期望模式努力与成绩、成绩与奖励、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2. 目标理论3. 强化理论:A、 积极强化;B、 强化类型消极强化;C、 惩罚;D、 消退。强化的基本原则:1、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3、 及时强化;4、 奖人所需。 (三)、状态型激励理论1. 公平理论:

14、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2. 、挫折理论 挫折产生外部原因:天气、噪音、火灾等 挫折产持内部原因:生理因素、心理原因 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A. 个体的抱负水平;B. 个体的忍受力;C. 个体对挫折的经验;挫折的行为的表现特征主要为:攻击、退化和妥协。第七章 群体概述一、群体的特征:二、群体的三要素:活动、相互组织和感情三、群体的分类:1、 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2、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3、 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4、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四、 群体的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首要因素:1、 价值观念一致;2、 兴趣爱好一致;3、 性格、脾气相近与互

15、补。 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 工作与生活方式;2、 共同的利害关系;3、 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高效率群体的6个特征:1、2、3、4、5、6、五、群体的功能正式群体的功能:1、 完成组织任务;2、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3、 协调人群关系;4、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A. 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促进作用 ;B. 阻碍作用;1、 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2、 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对其成员起控制作用;3、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4、 对其成员国的激励作用。第八章 群体动力一、群体规范的作用:a) 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b) 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c

16、) 群体动力的作用;d) 行为导向的作用。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1. 出于知觉的歪曲;2. 出于判断的歪曲;3. 出于行为的歪曲。三、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 群体因素:性质、成员、气氛、凝聚力、一致性。2、 个体特征:智力水平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映像”、个体特征、态度与价值观、生活阅历。3、 问题的性质。四、 群体压力的产生1、 合理辩解阶段;2、 劝解说服阶段;3、 攻击阶段;4、 心理上的隔离阶段。五、 群体凝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1、 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2、 群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3、 群体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

17、力的因素:1、 群体的目标结构;2、 群体规范的性质;3、 群体的领导方式;4、 成员的个性特征;5、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6、 群体的地位;7、 群体规模的大小;8、 信息沟通状况;9、 奖励方式;10、 成员的身心健康。 六、群体的冲突 冲突的性质:一类是建设性冲突;另一类是对抗性冲突。七、 冲突的过程: 1、 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必要条件: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2、 认知和个性化;3、 行为意向;5种处理行为意向: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折衷。4、 行为;包括:冲突双方进行的说明、活动和态度。5、 结果。八、 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1、 交涉与谈判;2、 第三者仲裁;3、 吸收合并;4、 运用权威或武力。九、预防群体间冲突的方法:1、必须找出两个或以上都能同意的目标;2、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具体方法如下:A. 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B. 订立超级目标;C. 尽量提供各种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D. 尽量避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E. 强调整体效率;F. 加强思想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