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28.66KB ,
资源ID:231531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153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docx

1、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期末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 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A.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 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C. 励精图治,注重节俭 D.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灭掉陈,使得南北重归统一,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节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BC符合隋文帝的措施;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2、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D项不是隋文帝的措施,是秦始皇的措施,所以答案选D。2. 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魏征直言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任李林甫为相A. B. C. D.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李林甫为相的是唐玄宗,不是唐太宗,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魏征直言、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都是唐太宗的措施,所以答案选A。3.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

3、优录取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根据“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可知,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从“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可以看出,科举制不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4. 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A. 玄奘西行 B.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C. 唐蕃和亲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冲突;B项是民族之间的对抗;C项是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符合题干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内容,所以答案选C。5.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A. 玄奘 B. 鉴真 C. 刘邦 D. 李时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

5、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6.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答案】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7.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 北宋应允给辽岁

6、币C. 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大宋皇帝”“契丹皇帝”的信息判断此盟约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辨析备选项ABC都属于澶渊之盟的内容,D项错误,它是宋金议和后划定的界线。所以答案选D。8. 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重

7、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表述错误,排除。仔细审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9. 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B. 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 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D. 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不是隋唐时期流行的,B项不正确,ACD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B。10. “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

8、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 。”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A. 西汉 B. 唐朝C. 北宋 D. 南宋【答案】C.11. 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A. 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B.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行省制度C. 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D. 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元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盟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是明清时期的官职,由此排除ACD,所以答案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元朝”,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宣政院、行省制度、澎湖

9、巡检司都是元朝时期设置的措施,其他的都可以排除。12. 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A. 造纸术 B. 火药C. 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和“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BD与印刷书籍无关,所以

10、答案选C。13. 下图为我国古代群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 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 明清工商业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瓦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丰富,所以答案选C。14.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政是秦朝的皇帝,李世民是

11、唐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赵匡胤是宋朝的皇帝,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所以答案选C。15.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右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B. 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C. 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D.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的,不是秦朝时期修建的,A项不正确;长城是明朝时期修建的,不是清朝时期,B项不正确;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C项

12、不正确;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充分掌握四个选项中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的相关基础知识,结合选项的说法来判断是否正确,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16. 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A. 宣政院、伊犁将军 B. 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C. 宣政院、驻藏大臣 D. 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古我国就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

13、地区的行政事务。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故答案C是正确的。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7.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强化【答案】D【解析】从题干图片可知,大臣与皇帝议论国事从坐到站最后到跪,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在逐渐加强,与生活习惯无关,君臣礼仪的变化与封建制度完善无关,从坐到跪的不平等的君臣礼仪不是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18.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14、,主要表现为()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元朝,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外来王朝。定都大都,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明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因此不是共同点。明、清不是结束分裂局面,因此不是共同点。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在的相似之处。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15、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9.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A. “繁荣开放的社会” B. “经济重心南移”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盛世潜伏危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康雍乾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雍乾时期指的是清朝康熙、雍正、潜

16、孔皇帝的统治时期,此时期是清朝发展最辉煌的时期,但字盛世中隐藏着危机,D项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隋唐时期的特点;B项描述的是宋朝时期的特点;C项描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特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20.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A. 经济重心南移B. 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C. 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图示整理的大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册封达赖,设立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8分

17、,第23题18分,第24题12分,共6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

18、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朝代发展概况设置进士科唐朝进士、明经最重要;、武举出现宋朝重;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朝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答案】(1)隋朝殿试经义八股文(2)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

19、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科举制后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解析】(1)根据材料一“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和“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以及“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

20、分,被称为“八股文”的信息可知,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是隋朝殿试经义八股文。(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的内容。(3)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

21、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科举制后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2.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

22、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探究二经济篇(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

23、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探究四感悟篇(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2)C(3)水稻。(4)曲辕犁(或筒车)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题意的关键词“元朝”、“地方”,结合课本所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对后世产

24、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2)依据题文“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反映了科举制“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竞争。C符合题意。ABD在题文的观点中没有体现。(3)依据题文“宋代从越南引进农作物”,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江南地区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4)依据题文列举“唐朝生产工具的改进”。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农民改进耕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促进农耕的发展;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提高了人们的抗旱能力。生产工具的

25、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第一问依据题意“宋、元时期”“文学表现”结合课本所学,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是元朝主要文学形式;第二小问依据题意“科技成就”,结合课本所学,宋元是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6)结合材料从元朝的行省制、宋元的科技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和当前的现实得出答案: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点睛: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做法为读、找、析、答。读问题,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读材料

26、;找材料中与设置问题相关的部分关键词,找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关的部分;分析材料中找出来的关键词、关键部分和教材中的知识点中有哪些是考察的对象;答要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23.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组第二组(1)主题命名: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六次东渡:。七次下西洋:。明代抗倭:。收

27、复台湾:。(3)国家识记: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4)情感提升: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答案】(1)第一组图片主题:友好交往。第二组图片主题:抗击侵略。(2)鉴真郑和戚继光郑成功(3)第一组图片:日本,亚非许多的国家和地区。第二组图片:日本、荷兰。(4)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言之有理即可)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

28、优良传统;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 根据图鉴真准备东渡,图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的内容可知,这两个事件都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根据图戚继光、图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图的内容可知,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收复台湾,抗击荷兰的民族英雄,这两图的主题是抗击侵略。(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次东渡的人物是鉴真;七次下西洋的人物是郑和;明代抗倭的民族英雄是戚继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日本和亚非许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

29、反抗日本、荷兰的外来侵略的历史。(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我们就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第二组图片描述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的内容,由此可知,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

30、”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答案】(1)非洲。早半个多世纪。(2)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3)史实:西汉商人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教训:不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建设海洋强国。(说出一条即可,其他只要言之有理也可)【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