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 引 言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一)选题缘由 择校问题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们话题,是因为中小学择校与国家规定和社会认识理解的义务教育精神相悖,与我国现行的免试就近入学的既定政策有所抵触。自从其出现以来就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问题,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是众说纷坛,争论不休。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尽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却仍有增无减,屡禁不止,各种形式的择校层出不穷,大有继续蔓延的势头。因此,研究择校问题也就具有了比较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社
2、会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择校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研究。进而探讨农村中小学择校存在的必然性。力求使人们对择校问题能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寻求一条规范和引导择校的有效途径,真正促进教育 事业的繁荣昌盛。(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走向市场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市场为人们自由竞争和追求优质的东西提供了可能。不可否认教育领域存在的择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均衡的二元结构模式下,这种择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2.现实意义择校问题最开始出现在城市,在城市里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展开,后来发展到公立学校之间,
3、最近几年,择校在农村中小学变得更加严重,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人去楼空,大量教室闲置,或者一个学校不到30人,正为农村教育带来尴尬的局面,农村教育何去何从,择校后的农村学生,家庭又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如何引导这种择校成为迫切的问题。二、本论文相关研究现状近几年,择校作为一个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总的来说,一方面人们对择校行为的抱怨和反对;另一方面却又最终对其采取默许的态度,认为应坚决反对的是无序的、杂乱的、混沌的行为。 教育理论界对择校问题的探讨也是比较多的,大都承认择校行为起源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高与教育资源的缺乏的深刻矛盾。对于是否应该择校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4、:第一种观点是:择校合理论。从择校的现实角度来看,择校具有客观现实性和普遍性,符合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合乎民意国情。第二种观点是:择校危害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深入分析了产生择校问题的深层原因后,认为择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择校的弊端,但同时也指出择校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对当前教育供求关系矛盾的直接反映,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现阶段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各方面的原因,虽然必然性不等于合理性,择校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或许站不住脚。但解决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辩证的渐进过程,不能搞“一刀切”,以理想代替现实,从而牺牲一些化解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的过度手段而停止发展
5、。择校从产生至今已从在了十余年,尽管教育部在这其间不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然而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择校,很多地方政府对学校招收择校生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三、研究的学术准备和方法1.本人学术准备 本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常期关注农村教育事业,经常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加之本人在甘肃省委党校社会学专业近三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阅读了大量资料,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些都为我深入研究当前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将坚持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查阅相关理论政策,全面总结经验、认真分析问题,合理提出建议
6、,力争做到结论有理有据、说理充分有力。2.研究基础本文研究基础是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但囿于时间、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开展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因此我只能选取我最为熟悉和了解的甘谷县作为个案研究。虽然是一个县,但是它具有教育的相对完整性,也试图从甘谷县作为出发点来探究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甘谷地形特征较为典型,有人口集中的县城,也有人口比较密集的川镇,还有比较落后的山区乡镇以及人口少,分散零落的自然村。甘谷县人口较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为迅速,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教育质量在稳步提升,13年来高考在天水市排名第一,在这样一个教育大县择校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选择甘谷县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意义。
7、3.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即在实地调查获得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用运理论知识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具体的讲将采用:(1)文献法,主要是研究国内外有关择校问题的相关理论、政策和最近研究成果。利用信息资源查阅相关文章,充分掌握当前国内外择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2)访谈法,对应选择了择校的家长、学生、还没有择校的家长、学生,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择校的真实理解,掌握他们择校带给他们的利弊,以便更好地得出真实的结论。(2)问卷法,用问卷的形式对择校的学生、教师的答案,进行数据分析,力图对择校问题全面深入的了解,目的是。了解当今农村择校问题的现状、原因、正负影响
8、,以便做出择校规范,指导择校行为,推动教育良性发展。论文正文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一 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择校的意义(一)将有效解决非均衡发展问题由于历史方面教育政策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地区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形成了教育资源的非合理布局。县城的教育资源与乡镇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结果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也就产生了择校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划片入学,对择校现象持否定态度。纵是近年来实施学籍管理,转学条件更为了苛刻严厉,但似乎对择校问题作用不大。又由于县级政府对县城学校和对农村乡镇中小学的投入严重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现在禁止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学校
9、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的拨款。而这种拨款是按照学生的数量进行下发的,每个学生每年500元。加上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使县城的中学、小学因为学生的数量多,可以有钱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地处农村的乡镇中小学,本来设施就差,再加上因学生少而每年下发的资金数量的不足,使得条件更加艰苦。总而言之,可以说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它们之间的差距,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源的差距。如果好的教学质量那就会吸引好的学生前来就读,好的生源反过来又会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所以,每个学校都把好的生源视为生命,加强了对生源的竞争。例如本县县城中学和县城小学,虽然属于比较好的学校,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所
10、以对于择校的名额就会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学校而言,因为学校择校名额的限制,所以在当收取择校生时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对择校生的分数要求就比较高。这样一来,对于县城中小学的学校而言,可以说是既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利益,又能得到较好的生源。而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学校而言,可谓恰恰相反。学校原有的招生人数与最后报到的学生人数,可能差距比较大。根据对某所乡镇中学的调查显示,择校率达到了33%。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基本都选择了转学,所以乡村中学学生文化素质一开始就普遍很低。由此可知,县城的中小学与乡镇的普通中小学,在生源方面的层次阶级性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是办学条件的差距。对本县中小学乡镇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它们之间的
11、教育经费、校舍、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校园网而言,在县城的中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而农村的学校几乎都没有;图书册在实验中小学的每所学校数量都远远超过农村中小学,而且都是最新的一些书籍,农村中学每所学校都有,可谓是都是陈书,在乡镇的中心学校可能才有,但囿于缺少管理只能束之高阁。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原来的基础差距就是很大。另一方面就是这种择校后果而引发恶性循环的明显表现。 (二)将有效解决教学管理等问题县城中小学校由于择校生的大量涌入,对于教学的管理负担越来越重。择校给县城中小学带来充足教育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使这些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12、。但是同时也给这些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管理负担。比如说,本县的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严重超编的情况。由于择校的学生数量过多,严重超过他们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教室数量严重不够用的。结果,就出现了大班额教学的现象。严重超出了国家的标准每班不超过45人,已经达到每班70多人,还有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达到每班90多人,甚至上百人。 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困难。由于每个班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超负荷工作。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不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在班额较大的小学出现了老
13、师把孩子教了三年,不知道孩子的名字情况并不稀罕。老师只认识班内的两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学习比较优秀的,第二部分是学习不太好,但又经常调皮捣蛋的。于是,就对这种学习中间地带而又很遵守纪律的学生,形成了不认识的情况。同时,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了教室,操场过于拥挤。人均活动面积减少。(三)解决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保证了农村学生有学上、有书读。,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满足了孩子不出村就能接受学校教育的愿望,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是在过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
14、理体制下形成的。他确实存在布点分散、师资水平层次不齐、教育经费紧缺等弊端,加上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和农村大量学生择校,流向城区、川区,许多教学点、小学因为没有学生而关闭。许多固定资产被迫闲置。或者一个学校有6个学生,分五个年级,不得不用四五个老师去教,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四)有利于减轻家长负担 学生择校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许多乡村道路交通不便,有没有校车接送,给农村学生上学带来诸多不便,冬天大雪封山,夏天道路湿滑,存在着安全隐患,作为家长对于孩子安全是心理的负担。 学生择校,由于路途遥远,不得不选择住宿,家长在学校周围民居里租到一间房,或由于孩子年幼,不能自理得有人陪读,择校费、交通费、陪
15、读支出成为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这个额外支出数目是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一大半,甚至是全部,所以,有些家庭在学生一开学就非常头疼,开始了东挪西凑。(五)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 学校要合理布局,生源合理流动,城乡搭配合理,学校班额适中。由于择校,初中学生在1215岁之间,寄宿管理难度很大,小学生在612岁之间,根本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这样老师又要教书,又要照顾他们的起居,这将是学校和老师不堪重负。不合理的流动,形成了超额班、巨型班。小学90人左右,初中70人左右,教师根本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维持纪律都要浪费很多时间。相比农村学校出现一班一生,一生一师,或一校一师的尴尬场面。这都给老
16、师,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几多无奈。( 六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择校实际上意味着对农村孩子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剥夺,严重威胁农村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孩子离开父母,离开从小生活的乡村寄宿在他乡,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每天面对的是课本,学生努力的目标是上高中。考大学。如果农村孩子不寄宿,放学回到父母身边,可以帮父母干点家务活,减轻父母负担,享受家庭温馨气氛,学习一些干家务活的本领,培养勤劳、动手的习惯。也培养度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感情,锻炼孩子的毅力,我国一半以上的是农村,他们生活在农村的土壤中,继承发扬着传统的文化,当教育缺失了农村,毁掉的不仅仅是教育。二、甘谷县农村中小
17、学择校的背景及原因分析(一)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的背景择校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或家长却放弃国家提供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的权利,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学校就读的一种入学方式。中小学择校现象是我国教育界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对于择校之风的风起云涌,社会各界反应不一、众说纷纭。择校行为的存在虽然在补充教育经费不足,改善一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方面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对于择校引起的重点学校普遍的高收费、乱收费、教育腐败行为和教育公平问题,以及给家长带来的经济负担重、学生课业心理负担重、教师心理压力重等一系列严重困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18、由于社会反映强烈,为了解决择校及其高收费、乱收费问题,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涉及教育收费问题的文件、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十几年来文件年年下,一个接着一个。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收效甚微,有些地方愈演愈烈。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及生活补贴的政策,但从教育乱收费举报情况看,广大民众从上述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已被一些学校的乱收费打了折扣。为了消除择校现象,有关部门出台了“ 三限( 限钱数、限人数、限分数) 政策,有些地方还出台强制性的划片入学措施。但实践证明公办学校入学班额人数,招生来源,空有政策无监管,便
19、利了暗箱择校。因监管不到位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以权择校、“ 以钱择校” 等行为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引发了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恶化了教育发展环境。(二)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现状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全县辖5镇十乡405个行政村,总人口63.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7万人,农业人口56.46万人。学龄人口9.98万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405所,其中小学333所(含特教学校1所),初中51所,教学点21个。在校学生117390人。其中小学77693人,初中39347人,教学点350人。校均规模:小学233人、初中772人,教学点17人
20、。平均班额小学38人,初中68人,教学点10人。校舍建筑面积489039平方米,其中小学316436平方米,中学172603平方米。城区在校生人数过大,许多学生就近入学难,目前,城区小学超过1300人的4所(柳湖小学、南街小学、西关小学、柳汁小学。其中柳湖小学、南街小学超过2000人),致使大班额形成,城区初中有最大班额95人。小学最大班额达104人,是国家标准的231%。其中:南街小学平均91.7人每班,西关小学83.6人每班,柳湖小学95.3人每班,柳汁小学81.8人每班。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学校规模在不断增加,但校舍面积有限,学校不得已将各类功能室和实验室改为教室。教学场地和活动场地严重不
21、足。教师总量不足,城区教师队伍严重缺编,按1:21的标准配备教师,大像山学区应配备689人,实际现有教师508人,缺少181人。相反,在山区校舍闲置,54平米的教室只有三四个学生,一所完全小学也就五六十学生,无论是师生比,学生活动空间,校舍面积都超过国家标准。(三)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的原因通过访谈,笔者对方谈内容进行总结,基本认为,择校问题昌盛的根本原因是义务教育供求双方的矛盾的产物。从供给方面看,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国家经济水平还不够高,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资源紧缺的现象。就教育行业来说优秀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分配失衡导致学校之
22、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差异。长期形成的教育规模川区比不上城区,山区比不上川区,村小学比不上乡镇中心校。所以政府在办学理念,投资体制,计划控制等方面都无形地向规模校倾斜,更加大了学校发展不平衡的严峻情形。从需求方面看,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作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国家需求在向个人需求转化,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投资所到你来的收益。并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为自己子女的教育买单,因而,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子女教育不惜花多少心血,自愿放弃就近入学的权利,积极主动的想尽一切办法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其次是择校热带来
23、的一种潮流,周围许多学生择校了,有些家长就感觉到自己不择校就是对自己子女的不重视,这些家长并不了解任何学校的教学效果,自己经常在外面打拼,也不了解孩子的学习,只是觉得人家都择校,咱们也应该这样,于是托关系,川区,城区都行,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到镇上中心学校就读了,这样家长盲目的择校造成乡镇中心学校同样大班额。就拿甘谷县某乡来说,全乡小学在校生3102人,中心校1023人占到全乡的33%,其他30多所小学仅占67%多。但师资来说,中心校46人,占全乡教师16%,结果造成中心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现象。有少一部分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不想在本地读书了,孩子觉得他的同伴都去择校了,学校里少了玩耍的“战友”,
24、在这里读书就没有任何乐趣了,于是要求家长给他择校,并且再加以“威胁”要是择校不就不念了,家长迫于压力选择了择校。三、甘谷县农村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教育问题(一)择校对学生的影响 在甘谷县,很多农村的家长在小学就开始给孩子择校,有的小学毕业后,选择了较好的中学就读。择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学生的发展。但是环境的变化,对于这些农村的学生不仅在心理方面而且在身体方面等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择校在农村学生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 首先,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感。由于原来学生生活在农村,刚他们到达县城或川区以后,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学生的言谈举止,家庭背景,社会交往一下子全部都改变了。新的环境让他们感
25、觉极度不适应,很容易产生心理自卑感。自卑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没有自信,伴有消极失望的一种心理倾向。同样情况下,从农村出来的学生,他们的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一些。根据调查问卷显示,33%的学生有强烈的心理自卑感,25%的学生有中度心理自卑感。所谓自卑的心理就是指他们过于夸大自己的缺点,对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任务缺乏信心,很容易放弃的一种心理趋向。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和蔓延,就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扭曲。使自己的性格发生改变,甚至更为严重的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沉重的打击。 其次,容易形成较强的焦虑情绪和孤独心理。根据调查显示,有36%的农村择校学生会有大部分时间感到心理孤独
26、。有26%的学生会经常产生孤独感。他们在两种情况下经常产生孤独感。第一种是,当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刚来到县城的中小学,或从山区到川区中小学的时候,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时候他们很容易有孤独、寂寞感。另一种是,当自卑和焦虑等情绪袭来时,孤独感也会伴随而产生。它的表现是,因为缺乏交往而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进而使自己更加的孤独、寂寞、烦恼和郁闷甚至有很多择校生为了释放自己的这些压抑情绪,往往会走向极端 ,吸烟、喝酒、沉溺于网吧,还有一些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再次,会有较强的焦虑情绪。据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会由于家庭压力过大而感到心烦意乱,有近70%的学生感觉到,如果考不好很难向家长交待。
27、随之由于压力则就会产生情绪焦虑,由于农村来的学生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之下。久而久之,则就会产生厌学症。当他们一走进课堂,一拿起课本就会头疼,发晕。高强度的情绪焦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于对健全的人格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2.择校在农村中小学生身体上产生的影响 首先在饮食方面。在对本县某所小学和某所中学为例,在调查的209户择校家庭中,有175户是离家比较远的,离家比较远的家庭比例高达84%。由于放弃就近入学而择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午饭只能在附近的小餐馆里买点东西吃。食品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晚上回住宿的地方自己做饭,的饭菜质量只能是勉强吃,但是他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
28、的时候,很容易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睡眠方面。根据国外一所权威研究机构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孩子的睡眠与他们的智力发展紧密相关。那些每晚睡眠少于8小时的孩子,有61%学习跟不上,39%成绩平平。而每晚睡眠在10小时左右的孩子,只有13%学习落后,76%成绩中等,11%成绩优良。专家指出,睡眠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紧密相连,如果睡眠不足则将会严重影响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造成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明显下降,容易产生健康问题。假如长时间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则会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学习效率降低,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发育,产生各种慢性生理问题。得不到充足睡眠的学生,容易表现出压抑、焦虑、急躁的
29、心理特征。由于睡眠长期不足,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根据对本县的某所中学的调查显示:学生早晨7:00上早读,提前半小时到校。早晨都是6点多起床。很多择校学生中午不睡觉,再加上晚上要上晚自习到10点,回家十点半了,作业又是很多,要到12点多才睡觉,睡眠时间不到6个小时,严重低于国家中小学生所规定的标准。在我国颁布的几个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的工作条例中,都明确规定每天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的睡眠时间。根据调查发现:小学生中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为33.4,初中生中每天能够睡足8小时的22.9,约有三分之二的小学生和四分之三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25%的青少年感到“腰酸背疼”,
30、其它不适的情况依次是:经常感到肠胃不适、肚子痛者占23.8%,眼花、头晕者占15.1%,其它症状占17.2%。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已经达到89%以上。结果导致现在孩子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还得完成沉重负担的家庭作业。因此,现在孩子的身体是越来越差,正像毛泽东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中,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对课业负担偏重的现状的批判:“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 (二)择校对教师的影响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的择校,使得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班级越来越少,但老师的数量没有减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压力,并不是伴随着学生的数量在减
31、少,而是在增加。原因是,学生减少班级数不减少,表面看老师相对过剩。但对于班级来说,老师还是不足。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学生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源泉。没有了源泉也就没有了生命。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教师经常是代几科课程,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写字、英语、综合,教师成了多面手,教学不够专业,教学精力有限,学生整体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低下,社会反响大,舆论压力大。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老师而言,不是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压力在减小,而是在加大。与此对应的是县城、川区的教师,他们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竞争也是越来越大。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在批改作业时工作量加大了。在管理学生方面,也要比以前花费更大的精力
32、。由于择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从而使各个班级的竞争力而增大。不仅表现在本学校之间的竞争,还表现在校际之间。由于山区农村学生数量的减少,在农村很多乡镇小学、教学点被迫撤掉或者合并。本来很多老师当时都是就近分配,在此情况之下,不得不到离家较远的小学教书,这又增加了农村老师的交通困难。 根据很多心理健康学术团体、专业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都对中小教师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中心学教师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2005年3月,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的168所中小学92名教师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比当今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病率高出近30个百分点。 200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组织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教师面临着很大压力:近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过大,将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工作倦怠,还有20.70%的被调查老师的生理状况很不理想,有64.40%的被调查老师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国家的其它机构也进行过类似的相关调查,其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择校比较严重的农村中小学。根据一项研究显示:教师长期处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