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9.04KB ,
资源ID:231241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1241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教案.docx

1、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秦论word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2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3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能力目标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借古喻今,忠告汉代统治者勿蹈秦王朝灭亡覆辙的主旨。2把握本文的对比手法和铺叙的特点。3学习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古代语言现象。学习难点1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2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实践课外阅读过秦论的中、下篇,试比较上篇与中、下篇在写法方面有何不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解题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结构分析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第

3、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一部分:(14)写秦朝兴亡的过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二部分:(5)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采用了议

4、论的表达方式。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叙述秦国五位国君的事迹的?参考:作者记叙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的历史事迹,其间长达90年,作者将这90年间的历史叙述得详略得当、顺序合理。解析: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国。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这是从总体上看。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

5、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顺序合理,条理井然。这是从局部来说的。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3第3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参考:本段承接上文秦的兴盛来写秦的统治措施,为中心论点服务。解析: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重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参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

6、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2作者是如何推出自己的结论的?参考:是从秦孝公直至秦亡整个过程中秦王朝兴亡的历史事实推出结论的。解析:本文在选材上以秦兴亡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来论证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这样选材,可以通过概括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说服力强。具体分析:前四段是叙事笔法,以大量史实为论据,写秦由弱到强、由极盛到覆亡的

7、过程。起势迅猛,灭亡迅速,大起大落。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建功立业中看出其威势;从焚书毁城、收缴兵器、肆行暴虐中埋下速亡的种子。作者步步紧逼,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推导出结论(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叙和议紧密结合,叙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则是记叙的思想内容和深化,使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极为密切。3本文叙史的特点是什么?参考: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进行高度概括。解析: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从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

8、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难点理解1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

9、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解析:对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一直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秦)由攻势转为守势。一种认为,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形势不同了,就不该只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了,而应施行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住威势,避免灭亡。第一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一是秦从孝公以来,从来没有对谁施行过仁义,却仍然一直能够取攻势;二是攻,应指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应指保住秦王朝的帝位。陆贾曾对刘邦说过“逆攻而顺守”,应是指这个意思。这儿应是

10、指秦始皇取得天下后,就从过去的攻势转为巩固政权的守势了。第二种观点基本意思对,但说得仍不够准确。根据文章的脉络看,这个论点的基本意思似乎是:秦的迅速灭亡,在于不施仁义。如果说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靠的是权谋武力,它可以凭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把这个胜利推向巅峰的话,那么这其中已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一旦夺取了天下,过去的敌人一下子消失了,过去掩盖着的矛盾迅速激化,如果施行仁义,矛盾可以缓和、软化;可秦始皇在攻守形势转化情况下,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过去攻取的办法对付百姓,致使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使帝王之业迅速土崩瓦解。这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基本含义。(高中语文导学大全(二

11、年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2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参考:贾谊是对陈涉做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但也有阶级偏见。解析: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而亡秦。作者对陈涉起义的历史作用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对这一历史事件做出如此公正的评价是难能可贵的。但在课文中作者对陈涉出身、才能和贫富的评价却很低,暴露出作者的阶级偏见。写法分析1请谈谈本文的论据的类型。参考:以史实为论据,叙事铺陈,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解析: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

12、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2这篇文章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参考: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解析: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3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请结合

13、本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解析: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4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参考: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点。解析:排比

14、一是用同义和近义词组成,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气势磅礴,有强烈的论辩力量。如: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

15、,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解析:全文作了以下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国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用数学符号可表示如下: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却是最弱小的陈涉灭掉最强大的秦朝。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课文小结文章不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贾谊认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贾谊写作此文,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鉴戒。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有一定意义。文章使用了前后对照的手法,铺陈排比,有一泻千里之势。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板书】本课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

17、一项是()。A甿(mng)隶万乘(shng)锄耰(yu)棘矜(qn)B鞭笞(ch)从(zng)散约败瓮牖(yu)绳枢C隳(hu)名城蹑足行(hng)伍度(d)长絜(ji)大D以窥(ku)周室亡矢(sh)遗镞(z)逡(qn)巡2选出下列句子中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ku,击)关而攻秦。B九国之师,逡巡(qn x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而不敢进。C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xing,享受)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隳(hu,毁坏)名城,杀豪杰。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外连衡而斗诸侯。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倔起阡陌之中。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以下各项中粗体词词

18、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5选出下列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感谢。B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谋弱秦:想办法削弱秦国的(的势力)。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首:秦时称老百姓。D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不及向时之士也。向时:先前。6以下句中粗体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7下列句子中粗

19、体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委,委弃。)(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 (3)会盟而谋弱秦(谋,谋求。)(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A(1)(3) B(3)(4) C(3)(5) D(1)(4)8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叙事来说理,据史实而立论,叙事详尽而又有所侧重。本文记叙史实以为后文论断蓄势。其叙事的重点在哪儿呢?选出正确的一项()。A秦孝公的野心 B惠文、武、昭襄王的实力 C秦始皇统一天下 D陈涉亡秦9选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正确译文()。原文:良将劲弩守

20、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优良的将领使用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相信臣子和精锐的兵卒陈放着利害的兵器,盘问着来往行人。B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陈列着坚利的武器,盘问来往的行人。C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信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武器谁能奈何。D良好的大将用强有力的弓弩守着要害的地方,相信大臣精良、士卒陈列。兵器利害谁能奈何。10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B假使让殽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

21、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D尝试着让殽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二、判断题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中的“殽函”指的是殽山和函谷关。2文中提到的“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韩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和吴国的信陵君。3“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是指天地四方。4“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华”、“河”指的是华山和渭河。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7题目过秦论的“过”是动

22、词。“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8“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10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11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三、综合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_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_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_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_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23、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A铦 B及 C尊 D抗(2)这一段进行多方面对比的目的是()。A说明秦国强大。 B说明九国无能。C说明“攻守之势”变化的关键是秦始皇不施仁义。 D赞颂农民起义。(3)同“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相同的句子是()。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C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在本段中“一夫作难”中的“一夫”指_;“

24、身死人手”是指一历史事件,即_被_所杀。(5)本段中表达作者中心意思的那句话是_,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是_。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

25、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史记管宴列传)(1)加粗字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吾从而师之 C鲍叔终善遇之 D孟尝君客我(2)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管仲囚焉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冀君实或见恕也 D吾幽囚受辱(3)这段文字的中心是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是C。 解析:“度长絜大”中“度”应读du,絜读xi

26、。2答案是C。 解析:选项C中“享”应解释为:在位当政,这属于古今异义,应注意区分。3答案是D。 解析:选项A中的“衡”通“横”;选项B中的“弊”通“敝”;选项C中的“倔”通“崛”。4答案是A。 解析:“因遗策”中的“因”是沿袭、继承的意思。5答案是A。 解析:选项A中的“拱手”应解释为“两手相合,表示轻而易举”。6答案是B。 解析:A、C、D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动词使动用法,B项中的“南”是名词作状语。7答案是C。解析:“会盟而谋弱秦”中的“谋”是谋划,商议的意思。“流血漂橹”中的“橹”是盾牌的意思。8答案是C。解析:本文中心论点是指责秦的过失,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统,从政治、

27、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正面的叙述中已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又埋下伏笔。9答案是B。解析:“良将劲弩”指的是“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信臣”指的是“可靠的大臣”;“谁何”指的是“盘问来往的行人”。10答案是B。 解析:“试”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山东”应译为“殽山以东”。二、判断题1答案是正确。2答案是错误。 解析:应“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3答案是正确。4答案是错误。 解析:“河”不是指渭河,而是指黄河。5答案是错误。 解析:“山东”是指殽山以东。6答案是正确。7答案是错误。 解析:“过”是“指责过失”。8答案是正确。 9答案是正确。10答

28、案是错误。解析:本文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用来讽谏汉朝免蹈秦之覆辙,是一篇史论体散文。11答案是正确。三、综合训练1(1)参考答案:(2)参考答案:本段所出现的对比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却是最弱小的陈涉灭掉最强大的秦朝。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参考答案:“朝”在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来朝”,D项中的“愚”同样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愚蠢”。(4)参考答案:陈涉 子婴 项羽(5)参考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实行仁政,那么攻和守的形势就发生了转变。2(1)参考答案:解析:选项A中的“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9、;选项B中的“师”和D中的“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题干中的“羞”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选项C中的“善”词性没发生变化。所以选C。(2)参考答案:解析:题干中的句子和选项A、B、D都是被动句。“见”放在动词前有表被动的意思,如“见欺”;也有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意思,如“见谅”、“见教”等。(3)参考答案:赞扬鲍叔牙能知人解析:文章简介管仲生平,点明鲍叔帮助并举荐管仲;后面又以管仲的语言来表述鲍叔对他的理解;最后用世人的评价来表现鲍叔的知人善任。由此来看全文都是围绕鲍叔的能知人来组织材料,所以中心论点应是:赞扬鲍叔牙能知人。词语积累1音形辨析没(m通殁,不要读成mi) 侯(hu,诸侯,不要读成hu)召

30、(sho,召滑,古人名,不要读成zho)笞(ch,鞭笞,不要读成ti)系(x,俯首系颈,不要读成j) 藩(fn,藩篱,不要读成pn)隳(hu,名城,不要读成zhu) 瓮(wng,瓮牖绳枢,不要读成wng)牖(yu,瓮牖绳枢,不要读成pin)枢(sh,瓮牖绳枢,不要读成q)徙(x,迁徙,不要读成x或du) 徒(t,师徒,不要读成du或x)谪(zh,谪戍之众,不要读成d)2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孝公既没(没通殁)合从缔交(从通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甿隶之人(甿通氓) 锄耰棘矜(棘通戟)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通又)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序)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