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05KB ,
资源ID:231093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1093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docx

1、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1、酸雨的形成原因1.1酸雨的发现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

2、的概念。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1.2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

3、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经气相反应生成、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2.云形成时,和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3.云滴吸收了、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和;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和的气溶胶;5.雨滴下降时吸收、,再在水相中转化成和。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同

4、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水酸化。刘帅仁等研究了大气气溶胶在云下雨水酸化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1.气溶胶对雨水酸度有影响,若气溶胶的pH值低于雨水的pH值,则气溶胶起酸化作用;反之,则起碱化作用;

5、但气溶胶的酸化作用强于碱化作用。2.在一般浓度(每含103个)下,酸性气溶胶是雨水的重要来源,碱性气溶胶可消耗雨水中的;气溶胶对雨水的贡献较小。3.酸性气溶胶对雨水的酸化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减弱,而碱性气溶胶对雨水的碱化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云内清除过程是雨水的重要来源,云下气溶胶清除过程对贡献较小。4.对雨水的贡献比同浓度的要大几倍,气溶胶对雨水的贡献相当于1ng/mL的贡献,随着浓度的增大,气溶胶的相对贡献 迅速减少。1.3酸雨酸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气浓度为 330ml/),pH值为5.65。pH值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值小于5.65的雪叫酸雪

6、;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影响酸雨酸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第二个方面是颗粒

7、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和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估计约占三分之一。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的。第三个方面是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就北方酸雨区而言,雨水中除含酸性物质外,还含有从空气中洗涤进来的碱性

8、物质,如含碳酸盐的土壤扬尘、工业粉尘和天然来源的氨等。酸碱物质会发生中和反应。雨水酸度实际上是酸碱物质相平衡的结果。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土壤多呈碱性,这些碱性土壤被风扬到空中,对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南方土壤多偏酸性,气候湿润,大气中飘尘较少,对酸的中和能力较低。酸雨发生频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自2003年开始,京津冀地区及河南部分地区的酸雨发生频率增加到20%甚至50%以上,山东省酸雨发生频率大于50%的区域面积也逐渐扩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上为非酸雨区的北京地区近些年雨水酸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西南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是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酸度很高,既与该区域所使用的煤中含硫量较高有关,也

9、与该区域的地形、气象和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西南地区煤的含硫量达5%左右,并且未经任何脱硫处理品而直接使用,因此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很高。重庆市全年的耗煤量只及北京的三分之一,但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却是北京的2倍。再加上重庆和贵阳的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很高。而且,这个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并进一步转化为硫酸。另外,该区域土壤亦呈酸性反应,大气中碱性物质较少。所有这些条件造成了我国西南大面积强酸性降雨区。此外自然界对酸性有一定抵御能力,如土壤中的碳酸钙,大气中的氧化钙、碳酸钙微粒(风沙天气时更多),碱性物质可与酸雨起中和作用,但超

10、过其抵御能力,就会出现酸雨现象。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地质条件的不同,导致不同酸度的酸雨对其影响也不同。通过对降水的多年观察,近年来也有人对pH=5.6能否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以及判别人为污染的界限提出了异议。首先除二氧化碳外还存在着各种酸、碱性气态和气溶胶物质;其次作为对降水pH值有决定影响的强酸,尤其是硫酸和硝酸,并不都来自人为原因。空气中碱性物质的中和作用,使得空气中酸性污染严重的地区并不表现出来酸雨,例如中国北部地区;再次降水pH5.6的地区并不都意味着没有人为污染;最后浓度不是一个守恒量。高清洁大气中,除外还存在各种酸、碱性气态和气溶胶物质,它们通过成云和降水冲刷进入于水中,其pH值不一定

11、是5.6。根据上述情况有人提出:降水的pH背景值。这个事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需要经过长期测定确定其背景值。2、酸雨的影响2.1酸雨对全球影响欧洲大面积酸雨:19世纪60年代,欧洲建立了欧洲大气化学监测网,继而发现pH值低于4.0 的酸雨地区,集中于地势较低地区,如荷兰,丹麦,比利时等。瑞典科学家奥登研究了欧洲的气象和降水,湖水,土壤的化学变化,证实欧洲大陆存在大面积酸雨,是洲级区域环境问题。同时世界也意识到了酸雨对全球的影响。1972年,瑞典政府给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报告穿过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硫的影响,引起各国政府关注,1973至1975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了专

12、项研究,证实酸雨地区几乎覆盖了整个西北欧。1974年和以后北美证实在美国东北部和与加拿大交界地区亦发现大面积酸雨区域,几乎北美有三分之二陆地面积受到酸雨威胁,甚至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迎风一侧,也出现酸雨。再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亦发现大面积酸雨。有位科学家到杳无人烟,且长年冰封雪盖的格陵兰岛,给冰层打钻,取出180年前的冰块,与现在的酸度相比,酸度增长了99倍。至此世人公认酸雨是当前全球性重要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酸雨现象正在发展:1986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三世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上,专家们认为,酸雨现象正在发展,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环境的十大问题之一。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终年冰雪,罕

13、见人至,但80年代,挪威科学家在北极圈内大面积地区都测到酸雨或酸雪。这些酸雨或酸雪是哪儿来的?他们认为是前苏联南部工业区排放的大气酸性物质,随气流,几千公里飘移到此地。后来在南极地区也有人曾收集到pH为5.5的酸性降水。这些酸性降水所含的酸性物质,可能来自更远的距离。看来,酸雨不但没有国界,也没有洲界。中国南极长城站测到酸雨:1998年上半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八次测得南极酸性降水,其中一次pH值为5.46。有趣地是,当刮偏南风或偏东风时,南极大陆因为没有人为排放,大气是新鲜的,所以测得降水的都接近于中性;当刮西北风时,来自南美洲和亚太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将吹到中国南极站所处的南极半岛,遇到降水,形成

14、酸雨。这说明: 南极也不是“净土”。从酸雨到毒雪:酸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90年代科学家又在冰雪世界的南极和北极收集到了含有有毒农药成份的“毒雪”。“毒雪”形成与酸雨或酸雪形成过程极为相似。也是人类活动,使用人造的农药到田间,杀虫增产,但农药却进入了环境;也是通过大气远程传输;也是在高空中,污染物被雨雪冲刷;也是最终降落地面,危害人类。由“酸雨”,发展到“毒雪”,如此严重的环境恶化趋势,令人类反省!2.2酸雨对我国的影响1974年我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学家首先在北京西郊进行酸雨监测;而后70年代末期又奔走于重庆、贵阳、武汉、南京和北京等市,进行监测,并在长江以南,测到酸雨。引起国人

15、重视。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到90年代中期,酸雨迅速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4大酸雨区,年均降水PH5.6的区域面积达全国面积的40%左右,成为继北欧、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995年,我国排放高达237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到目前为止酸雨主要有以下对我国的几点影响。1.酸雨对土壤方面的影响酸雨使土壤中Ca、Mg、K等营养元素溶出,并迅速流失,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矿物的风化而释放出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

16、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能加速某些矿物质元素流失,由于营养少了,土壤贫瘠,植物难以正常发育,由于抵抗力差了,植物病虫的虫害出现,使农作物减产。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机质及其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牙孢杆菌,极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的循环,也是造成农业减产的原因。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2.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中的氢离子,首先中和碳酸氢根离子形成弱酸性的碳酸,碳酸氢根被耗尽时,新加的氢离子便会将pH值大幅下降了,湖水变成酸性,在pH5.06.5之

17、间时;同时,当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使水的低于5.0时,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同样会导致水中动物死亡,是水中的植物如藻类减少,湖水酸化,水生生物种群将减少。因此,从生态食物链角度来看,湖泊酸化,也将使鱼虾难以生存,同时会使水底沉积物有毒金属元素溶解,释放出有毒物质。酸雨能破坏农作物和森林,受到酸雨侵袭的农作物叶子中叶绿素含量降低,由于光合作用受阻,引起叶子萎缩和畸形,使产量下降。3.酸雨对建筑的影响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及名胜古迹,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房屋、桥梁、水坝、工业设备、供水管网等)等。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

18、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1956年落成的重庆市体育场的水泥栏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重庆大足石刻等都因酸雨而惨遭“毁容”。酸沉降己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严重大气环境问题,被列为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在我国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盆地、重庆、江西南部、湖北西部风力弱的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和重庆,素有“死水区”之称。1982至1989年的观测数据表明,重庆市城区降水酸度多大,酸化频率高。1989年10月云水和污染气体的航测。发现:重庆地区云水已经全部酸化,说明重庆地区的云水是“新近污染的云水”。整个重庆市周围地区的酸性降水则可能来源于市区污染物的小尺度输送。重庆是我国的特大老工业基

19、地,长期以来一直以本地高硫煤(91%已上含硫量为3-5%)为主要能源。煤炭消费排放的占总排放量的98%。重庆城区降水中氢离子浓度与耗煤密度(即平放千米耗煤量)显著相关(r=0.96,0.01),表明城区降水酸化是污染源燃煤引起的。从大尺度空间看,我国地面年均风场显示自西北部来的气流到达东部后转而向南,又回到四川盆地和重庆,500m高度的风场大体与地面相似。长江以南地区的大气酸性物质不仅不易向外输出,而且外部的酸性物质可能向内输入。重庆市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人工林普遍生长不良,虫害频繁发生,1982年发现明显死亡现象。受害面积达85%,死亡约800公顷。森林衰退最严重的是重庆万县区,近6.5万

20、公顷华山松林,20世纪80年代末调查时已有4万公顷受害,奉节县山区6000公顷华山松林中90%已枯死,损失巨大。重庆与南京相比,气候条件略近,年均气温是17.7和15.4; 湿度是81% 和75% ; 降雨量是1398.3毫米和1213.5毫米。土壤酸度略有不同, pH值分别是5.0和7.0 酸雨情况也有所不同,年降水pH值分别为4.60和5.10 (1995年),重庆已成为酸雨重污染区。对建筑材料的腐蚀影响大不一样:南京长江大桥维修周期为五年,重庆嘉陵江大桥,长度仅为前者二十分之一,要年年涂漆;南京电视塔十年维修一次,重庆电视塔每年维修一次;南京公共汽车车厢铁外壳三年有绣痕,重庆市的一年就锈

21、穿。研究表明,原重庆城区建筑材料的腐蚀不仅在国内最高,而且高于国外重酸雨区的北欧和北美城市。维修周期缩短,使用寿命降低。保养间隔为气候、土壤特征等十分相近的南京市的1/3到1/2。年维修费增高了4万美元以上。2.3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体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污染最严重的市区,呼吸道发病率已达34.3%

22、,而相对清洁区仅为12.4%;肺癌死亡率由1973年的21.8/10万上升到1989年的54.7/10万,相对清洁区14/10万。目前统计高浓度和严重的酸雨污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约为950亿元。结 论在工业革命开始时,大量的能源被利用,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含硫含氮的化合物的燃烧,这些物质的燃烧增加了大气中的硫、氮的含量。在大气中像硫、氮这些非金属元素与氧气结合形成酸性氧化物,虽然大气中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与之相中和,但是大量的含硫、氮的化合物燃烧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这些酸性氧化物在与大气中的雨、雪等结合形成酸性溶液,随之降到地面;同时可以随大气运动形成跨地区性的酸沉降。不同的地区酸雨的酸度不同

23、,因而我们应该建立酸雨监测网络和排放监测网络,以便及时了解酸雨和污染动态,从而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同时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建筑材料以及人体健康都用影响。酸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土壤贫瘠、一些动植物死亡、对建筑损毁严重,同时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应加大绿化面积、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烧技术,降低硫、氮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为了明天会更好。参考文献:1 2 赤峰环境报1999-8-25 第三版3 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农业环境与发展1985年01期4 林慧萍. 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机理J福建林业科技 , 2005,(01)

24、 .5 马连祥,杨文斌,周定国. 酸雨和大气污染对杨树木材物理性质的影响对年轮宽度和基本密度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0,(03) . 6 仇荣亮,吴箐. 陆地生态环境酸沉降敏感性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 1997,(04) .7 单运峰,冯宗炜. 模拟酸雨对马尾松和杉木幼树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 , 1988,(03)8 冯宗炜. 中国酸雨的生态影响和防治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 , 2000,(S1) 9 余叔文,卞咏梅,马光靖,罗家菊. 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与大气污染关系的讨论J环境科学学报 , 1990,(03) .10 吴丹,王式功,尚可政.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 ,

25、2006,(02)11 沈济,赵倩雪,赵殿五. 云下降雨洗脱痕量气体时S(IV)的液相氧化过程J环境科学学报 , 1989,(01)致 谢本学年论文是在导师李军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构思、研究的开展以及结果分析都凝聚着老师的巨大心血和智慧。导师的宽广的胸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开阔的学术视野、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对事业无私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李军湘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正是由于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