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52.67KB ,
资源ID:230698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0698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精品示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精品示范教案.docx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精品示范教案下册第三单元家国之思9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

2、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通假字】“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

3、”,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4、;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概括本文的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

5、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明确:(1)比

6、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目标导学四:品味文本语言艺术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

7、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抒发感悟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

8、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三、板书设计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论证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得出结论:舍生取义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受万钟对比论证可取之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训练中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注重文本对比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分析,强化学生对古文议论文的认知。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更加让学生们懂得了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不足之处本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课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

9、回报”的现象。另外,文章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没有趣味性衔接,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宜在其中引入趣味话题,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0唐雎不辱使命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

10、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2写作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目标导学二:朗

11、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通假字】故不错意也(“错”同“措”)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

12、义】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惠:A.大王加惠(恩惠)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简要概括如下:开端:出使的缘由。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高潮:面对面地斗争。结局:秦王屈服了。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明确: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13、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教学提示】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

14、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示例:(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

15、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教学提示】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

16、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

17、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明辨之)(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二、板书设计可取之处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

18、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不足之处对课文的字词落实不到位;译讲环节应发动学习小组之间的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于同桌之间交流。11送东阳马生序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一、导入新课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

19、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

20、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2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22、明确: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3“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

23、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作特征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用: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目标导学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1你觉得“先达”

24、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三、板书设计得

25、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可取之处本文感情深切,适宜朗读,本文教学也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本文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因此,并未详细解读,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导学生感悟宋濂的学习条件和勤奋求学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达的观点,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其好好学习的热情,达到本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足之处本文生僻字词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极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还是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需视情况做出选择。12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26、,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明确:上阕:写景;

27、下阕:抒情。(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明确: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1)衡阳雁去无留意。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

28、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4)人不寐,将军白

29、发征夫泪。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明确:“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

30、为报倾城随太守。“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