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7.32KB ,
资源ID:230674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0674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复习.docx

1、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明的演进重点关注:(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沿边的趋势与沿边所呈现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沿边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与历史影响(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6)中国古代政治明特征的历史评价热点问题关注:(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2)通过政治明建设构建民族和谐关系,实现民族和睦。(3)古代政治明建设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点,今天

2、与古代有着本质的不同。(4)古代法制建设对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作用。()秦汉、隋唐、宋几次大规模制度创新各围绕解决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解决的方式、程度,留下什么遗憾,给后人什么启示。(6)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代监察制度的缺失。知识整合:(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 (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

3、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创立秦朝: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

4、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

5、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x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

6、会环境,促进经济、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化事业的发展

7、,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思想禁锢和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化的发展。6、近代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

8、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3)元以后省府县制。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 (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 (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 (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 ()元朝的行省制度; (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 (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 (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3、重难点剖析:(1)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

9、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2)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

10、则实行募兵制。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1、。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注意:土司制度最早于元朝)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12、巩固和发展。(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2)汉朝: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影响: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的曹操和袁绍集团。(3)北宋:中央派遣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

13、相牵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元朝: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四)古代的选官制度1、选官制演变的四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唐创立、完善宋代发展明清进入困境)2、发展演变:(1)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2)察举制汉朝: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

14、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3)九品中正制魏晋:形成:曹魏时曹丕建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考评,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起初,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影响:九

15、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4)科举制隋唐至190年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年)废止。隋朝:隋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

16、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革命形势的剧变,190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评价:积极意义: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

17、密联系起,从而提高了官员的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化的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五)古代重要的法制建设:1、演变:(1)春秋战国:法制建设出现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齐放。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影响: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2)秦朝:颁布通行

18、全国的秦律;崇法抑儒,以法为教。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很有影响。(秦为创建统一法律时期,以综合性、严密性、严酷性著称,但立法者又践踏法律)(3)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时期(“约法三”之尊重生命和财产为典型表现;礼法交融,儒法互用)(4)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时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明朝:明太祖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2、关于古代德政政治行为的认识:(1)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汉唐统治者实践“

19、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如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2)“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如唐太宗被少数民族自愿尊为“天可汗”是表现之一)。(3)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如夏桀、商纣、秦隋暴政、焚书坑儒、字狱等),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如帝、景帝、唐太宗等)。(4)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汉代举孝廉、唐太宗求访贤哲、唐玄宗选贤任能等),且加强官吏考核。()“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政治行为明之

20、中延续至今,为社会主流认识所赞扬。(6)不同时代的“德”“民”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是权利的客体,今天的民是权利的主体。(7)“为政以德”并不排斥法。汉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内法,因而,历朝都加强法制建设。(六)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1、治乱兴衰:(1)古代封建社会的治世:其类型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景之治(非考点)、光武中兴(非考点)、贞观之治(原因:以隋亡为教训;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政策等)等。第二类:某一王朝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鼎盛状态或在社会危机出现后,经过改革或调整而出现的“中兴”。如开元盛世(原因;表现)、康乾盛世(清朝前期,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一系列

21、措施,如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稳定,人们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的统治,称为“康乾盛世”)等。 【思维拓展】对封建盛世景象的认识:从原因看:根本原因 是统治者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从内容与结果看,统治阶级进行政策调整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发展经济,整顿吏治,轻徭薄赋,

22、任用有才能的人,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其结果都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 从社会性质看,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的改变。作为盛世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荣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2)古代封建社会的乱世:安史之乱(非考点); 三藩之乱(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23、”)2、分裂与统一:(1)中国古代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战国时期的分裂走向秦的统一;三国鼎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乱和南北朝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走向元的大统一。从时间上看,统一比分裂的时间要长,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2)中国古代四次局部统一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979年,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国近现代的统一与分裂统一: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

24、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191年,x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成统一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分裂:一些多个政权并立时期: a、晚清时期:183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对峙b、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政权三政权并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权、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四政权并立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一些局部分裂:葡萄牙占据澳门;英国占据香港;日本一度占领台湾(149194)(4)世界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德国的两次统一:德国的第一次统一(1871年)、统一的历史条:必要性:国家的四分五裂严重影响

25、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能性: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与能力(a、普鲁士经济发达b、军事力量强大、民族成分单一d、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e、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统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的过程: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1866年,普奥战争,统一了北方诸邦;1870年,普法战争,南方诸邦并入德意志、统一的完成: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完成统一。、统一的影响:积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消极: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德国的第二次统一(1989年)

26、、德国在二战后分裂原因:这是美苏冷战政策的结果、统一问题的由:二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成德国分裂的事实;东德走苏联模式,经济政治陷入困境,政局动荡,1990年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统一的历史条:必要性: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大部分领土被外国控制,严重阻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中部和北部:被奥地利控制b、两西西里:被西班牙控制、罗马:被法国控制)可能性:撒丁王国担负起意大利的统一大业(a、是意大利唯一独立的国家,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b、政治比较开明,是意大利

27、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中心、加富尔上台后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统一方式:存在两条道路,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为主,也有自下而上的人民战争:以马志尼、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除外国侵略者,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加富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主张由撒丁王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驱除外国势力、完成统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提出反映农民要求的土地改革纲领,没有发动农民群众,只是依靠少数人的革命行动,斗争一再受挫。越越多的人把独立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实力雄厚的撒丁王国身上。意大利的统一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两条不同的统一道路,最后以自上而下的道路获得

28、成功。、统一过程:189年,联合法国,击败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基本统一;1860年,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把政权移交给撒丁王国; 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把奥、法势力赶出意大利。、统一的完成:19世纪70年代初,完成统一、影响: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完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残余势力顽固,自然资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美国的统一 南北内战:、背景: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制度矛盾激化(根本原因)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导火线)、经过(1861186):初期:北方节节失利转折: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北方告胜(原因:a、战争的正义性,北方是为维护国

29、家统一而战争b、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影响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局限:尚未彻底解决各族歧视()中国古代史上反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明朝抗倭斗争; 中朝抗日斗争(邓子龙与李舜臣); 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 清康熙帝派兵抗击沙俄斗争(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签订)等。【基本认识】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从时间上看,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处于分裂状态的只有700余年从朝代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

30、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200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分裂只局限于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个时期。从分裂时期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等。从空间上看,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化的世界影响,隋唐宋中华化圈的形成等。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维拓展】 制约国家分裂、统一的因素:中央、地方制衡机制是否完善; 国家制度存在的潜在分裂因素膨胀(分封制、节度使制、郡国并行

31、制、清初建藩制);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民族因素(十六国、南北朝、辽夏金及明清)对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只是支流,况且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在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秦汉以建立的、健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批杰出帝王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要看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化的交流等因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