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66.16KB ,
资源ID:2306630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066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动化综合实训.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动化综合实训.docx

1、自动化综合实训自动化综合实践报告一、设计项目简介 1.1项目简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温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冶金、医药、食品制造和化学制造业等行业尤其显得重要,在适当的温度下生产的产品质量、产量和合格率会大大的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温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能够检测温度变化的温度检测设备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恒温控制系统应用于各种工业或者民用领域,如何精确地控制温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本系统需要利用STM32来控制各器件的工作情况,使传感器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温度上。 本文所研究的课题是基于嵌入式的恒温控制系统设计,实现了温度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2、温度控制部分,提出了用DHT11、STM32 F103ZET6和LCD的硬件电路完成对室温的实时检测及显示,利用DHT11与嵌入式系统连接由软件与硬件电路配合来实现对加热片和散热风扇的实时控制。从DHT11读出或写入DHT11信息仅需要一根数据线,其读写及其温度变换功率来源于数据线,该总线本身也可以向所挂接的DHT11提供电源,不需要额外电源。DC 5V散热风扇的实时控制也仅仅需要一根口线,由开发板供电,不需要外加电源。而且本次的设计主要实现温度监测,超温报警,温度控制,超过设定的门限值时自动启动加热和散热装置等功能。而且还要以STM32开发板为主机,使温度传感器通过一根信号线与嵌入式开发板相

3、连接,再加上温度控制部分和人机交互部分来共同实现温度的监测与控制。1.2实现的功能 (1)能够连续测量环境的温度值,用LCD屏幕来显示环境的实际温度。 (2)能够设定恒温的温度范围,初始范围是29。 (3)能够实现温度自动控制,如果设定温度在3033,则能使温度保持恒定在3033。 (4)使用嵌入式STM32 F103ZET6控制,通过按键来选择LCD屏显示的个人信息界面和温度控制界面,通过程序输入来控制恒温范围的设定值,数值采用LCD屏幕显示,并且能够实时显示降温风扇的输出特性曲线。 (5)温度超出范围时能够自动调节降温风扇的转速,达到恒温控制的目标。二、总体设计2.1系统功能设计该设计主要

4、由STM32单片机系统模块,温湿度采集模块、显示模块和键盘模块,降温模块等构成,以STM32F103ZET6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主要完成的功能有以下几点: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时检测采集、可按照指令改变控制参数、检测的温度显示出来,通过PID控制算法保持设定温度的恒定,温度出现偏差时可通过降温风扇实时调节,并将输出特性显示在LCD屏上。2.2系统方案论证电路总体可以分为温度采集模块、单片机STM32最小系统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按键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等。以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作为核心控制电路,传感器采集温湿度作为STM32 的输入,电机驱动模块、TFTLCD2.8寸液晶屏,以及按键模块作为STM32

5、 的输出。采集温度方面由DHT11温度传感器来完成,它是一个数字温度传感器、内置模数转换,可直接与单片机相连接。而TFTLCD2.8寸液晶显示屏是插针式,也可以直接与单片机相连接。通过DHT11传感器采集当前的温湿度值、经单片机将其处理后的数据送到TFTLCD液晶显示屏来进行显示,主要显示测得的实时温度与设定的温度上下限。利用键盘设置温度阈值,如果当前采集的实时温度不在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之内,则由STM32单片机发出指令来控制电机驱动模块,使电机正常工作来实现室内温度控制。2.3系统功能框图按照系统能的具体要求,在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系统成本。总体设计方案围绕上述思想,初步确定系

6、统的方案如图1.1所示 图1.1 功能模块框图三、硬件设计3.1控制芯片选择方案一:选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该单片机有144个引脚,为32微处理器M3内核,最大时钟频率可达到72MZhz,处理速度快,效率高。其内部有8个定时器,内个能输出4路PWM波,且有六个能能配置4个通道的捕获。同时内部还有多路AD、DA等,配置有SPI、I2C接口等,内部资源极为丰富,用该处理器为设计带来很大方便5。方案二:选用STM32F103RCT6单片机该单片机有64个引脚,跟上述的STM32ZET6功能极为相似,同样也有多路PWM、输入捕获、AD、DA,配有SPI、I2C等接口,内部资源较为丰富。但是

7、相比STM32ZET6,该单片机体积小,引脚少。内部只有四个定时器(定时器1到定时器4),不过都具有计数、产生PWM波及输入捕获功能5。选用方案一3.2 DHT11温湿度传感器原理图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它应用专用的数字模块采集技术和温湿度传感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包括一个电阻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并与一个高性能8位单片机相连接。因此该产品具有品质卓越、超快响应、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极高等优点。每个DHT11传感器都在极为精确的湿度校验室中进行校准。校准系数以程序的形式储存在OTP内存中,传感器内部

8、在检测信号的处理过程中要调用这些校准系数。单线制串行接口,使系统集成变得简易快捷。超小的体积、极低的功耗,信号传输距离可达20米以上,使其成为各类应用甚至最为苛刻的应用场合的最佳选则。产品为 4 针单排引脚封装。连接方便,特殊封装形式可根据用户需求而提供。其原理应用如图所示3.3 LCD液晶显示屏TFT-LCD 又叫做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其管脚图如上,其管脚在STM32F103中有相应的管脚对应。常用的液晶屏接口很多种,8 位、 9 位、16位、18 位都有。而常用的通信模式呢,主要有 6800 模式和 8080 模式两种,今天呢,我们来讲的是 8080 模式。如果大家接触过 LCD1602

9、 或者 LCD12864 等,那么就会发现 8080 模式的时序呢,其实跟 LCD1602 或者 LCD12864 的读写时序是差不多的。8080 接口有 5 条基本的控制线和多条数据线,数据线的数量主要看液晶屏使用的是几位模式,有 8 根、9 根、16 根、18 根四种类型。3.4 PID过程控制部分 在检测过程中,由于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不断产生,为了达到现场控制对象保持恒定的目的,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控制。如果干扰使得控制对象发生变化,现场检测元件会将这种变化采集后,经变送器送至PID控制器的输入端,并与其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值,调节器会按此偏差并以预先设定的整定参数规律发出控制信号,去控制

10、调节器的开度增加或减少,从而使现场控制对象值发生改变,并趋于给定值,达到控制目的。将温度传感器输入作为当前输入,与设定值相减得到偏差,然后再对它进行PID运算产生输出结果fout,fout的值决定是否加热,加热时间是多少,进而控制加热器。图4.1 PID控制流程图比例控制是在设计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手段,但是很多控制对象都存在着滞后性,这会严重影响比例控制的控制效果。比如我们设定温度为70度,当我们只使用比例控制时,会出现实际温度在70度上下一定范围内振荡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加入了积分控制,积分控制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消除静态误差,达到准确的控制温度的目的。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会使整个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所以我们又加入了微分项,主要用来解决系统的响应速度的问题,其完整的公式如下:在PID的调试过程中我们需要主意几个步骤:首先关闭I和D,就是说将他们设定为0。然后加大P,使系统产生振荡;再减小P,找到振荡的临界点;接着加大I,使他达到目标值;注意看超调、振荡和稳定时间是否符合要求;针对他们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微分项;为了保证在全工作范围内调试完的结果都有效,我们应当在最大负载的情况下进行调试。1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