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41.77KB ,
资源ID:230346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034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春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春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1、春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1.1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在解答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学习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不能很好地弄清楚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条件,以往的学习经验不能再机械地套用在例1的解题方法上。因此,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的状态下,梳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清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本课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加强简单与复杂的混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的几节课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1.2 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

2、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习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和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对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包括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有了初步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巩固练习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合作探究如何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中加入括号的改变四则运算的顺序,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孩子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1.3 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一般步骤概括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老师反思的框架:1发现问题。老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老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

3、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学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老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老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老师可以利用自我提出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根据合作的方式(互相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老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

4、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老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地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老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会遇到新的问题,当这种行动过程中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1.4 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四则混合运算,学生非常容易出错,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习惯了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现在又有了小括号、中括号,学生更容易出错了。这就需要我们多讲、学生多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2.1 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反思用讨论、合作

5、,运用多种形式概括乘、除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除法与乘法有一定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在写乘除法关系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复习的同时可以指出被乘数和乘数又能称为因数这个新的内容。因为刚才根据每道乘法算式都能写出相对应的两道除法算式,所以接下去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举例后发现,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如:300只能写成030,不能写成003。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除数不能为0”。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在大量的举例后对乘、除法的意义有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以文字、图形、字母多种形式解释了乘、除法的意义

6、。2.2 有余数的除法关系 教学反思学完了有余数的除法关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四者的关系。 本课以遵循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为基础,实质上就是对以往学习的一种归纳总结,但是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主动发现。2.3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反思教材安排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

7、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乘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

8、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2.4 简便计算(一)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掌握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运用得不太理想。造成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初步认识,还不明白这两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如遇到2516就不知道如何计算,有时会把16分成106,有时会写成25106,针对上述情况还需对学生加强

9、算理、算法的理解,更要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凑整”的思想。第三,对于有些算式,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综上所述,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运算定律带来的方便,解决办法可以是多讲多练,多做一些对比性强(能简便与不简便的混合运算)的题目,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以能凑成整十、整百的优先组合为原则)也就是如何做题。等接触的题目类型多了,学生会感悟到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2.5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10、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2.6 简便计算(二) 教学反思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把“静态的”知识赋予“生命”。因此我们要善于将教材的知识“过程化”

11、,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2.7 问题解决(一) 教学反思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巧妙地引入到怎样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思考与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2.8 问题解决(二)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人的速度和时间=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并且本节课是利用类似于由这类数量关系推出“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人的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但是不管是求所行路程还是求类似于所行时间的问题,虽然事件不同,数量名称不同,但数量

12、之间的关系相同都是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上节课学生掌握的有关知识,可以直接用于本节课的学习。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展开对新知识的研讨,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转化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能有效地借助原有知识来分析、解答新的问题。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还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的解释,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复习引入中的第一题转变成第二题,老师特意让学生经历转变的过程,既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活跃思维,又

13、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并沟通了两类问题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外,教学中还注重学生的相互讨论,注重用线段图再造“行走”或修路的情景,为学生的分析提供表象支持,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这些教学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2.9 问题解决(三) 教学反思一放得开、收的快“行程问题”的教学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鉴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不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的快”上。不能超越课堂,无形之中收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

14、不敢大放手脚,学生还意犹未尽就硬生生的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的进行“开放教学”。二细节处理不到位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出现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度单位”这一教学环节上,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三、教学思维“迁移”不够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可以运用“行程问题”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的现象。这和我们新课程理念

15、是有一定的偏差的。2.10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反思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2.11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

16、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综合与实践制定乡村旅游计划 教学反思制定乡村旅游计划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班级全体学生和老师去旅游的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3.1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 教学反思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

17、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初中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用数对确定位置知识点不多,实际上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内容。但如何让这节课上起来变得丰富多彩,让这个内容学起来感觉这是有用的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就是我要设计的一个理念。从身边、生活入手时最根本的。开始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在班中的座位,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座位在学习新内容后还可以用更精确的数对来表示,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授内容中,学习列的确定,行的确定,表示的方法,再

18、对比刚才描述自己的位置,体会用数对表示更加方便,快捷等,感受数学的魅力。3.2 用数对确定位置(二)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让学生体会两点:一是各个位置都可以用一个点表示,只反映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个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1、2、3、,横线从下往上次标注了1、2、3、,观察到1既是列的开始,也是行的起始。同时掌握观察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去激发学生的学、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设疑去引导学生的探索,这也是感到满意的。学生的发现远远比老师灌输的更有效,学生发现、探索出的知识,才是老师所期盼的。有如观察小方家(1,3)和学校(9,3)的位

19、置时,让学生去观察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3,说明他们的位置是在同行,以这样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最终让学生明白: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在同一列;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在同一行;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3.3 用数对确定位置(三) 教学反思为了高效有趣地完成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内容,本课在已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课后,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本节课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

20、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4.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我由浅入深地设计练习,结合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由

21、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有待加强。4.1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反思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有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意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实现课堂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一.

22、创设情境,走进生活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基于这一思考,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民主、愉悦、宽松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二.加强实际操作,激发探索欲望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困难,乏味。在数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激发控索欲望。如学生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使学生理解三角

23、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接着让学生画三角形,从而真正领会三角形的意义,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所有这些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在活动中自己感悟出来的,这远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印象深刻。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而传统的数学问题题目枯燥,呈现形式单一,远离学生生活等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要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总之,要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教学内容,使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24、,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又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4.2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反思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

25、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4.3 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用数学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我在新课导入上喜欢设疑激趣,构造认知矛盾。这样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给予高度观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计算两种不同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他们发现这两种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时,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

26、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最后我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再一次被激发,专注的研究

27、着。这节课下课后我自己都有一点兴奋,因为我的孩子给了我意外的惊喜。4.4 三角形分类(一) 教学反思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

28、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4.5 三角形分类(二) 教学反思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按边分类的方法。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发现。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明确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

29、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6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反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的问题,不断对知识进行建构。课堂中很多地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来发表意见,让学来说。即使学生讲错,教师也应该善于引导、指正,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课堂上,

30、还要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4.7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3.编排的内容过多,有的甚至重复出现多次

31、。总之,本节课学生都是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整个课堂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动手的机会,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不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不足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没起好,学生的汇报时按照我的思路进行,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中带点凌乱。5.1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2、。”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的产生的过程。5.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数位、计数单位、读法、写法以及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是: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会正确读、写小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由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对于整数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记忆和小数的意义,为新知作好铺垫。便于学生把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利用旧知的迁移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2.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同时,把必要的知识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试着进行总结归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