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21.50KB ,
资源ID:23034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034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汕尾文化.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汕尾文化.doc

1、人 文 汕 尾汕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秦汉、南宋等时期,这里的“原始居民”迎来了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居民,也迎来了中原、佛、道文化,并通过长期的磨合之后,形成了既具备中原、越瓯、广府和西北文化特征,又独具一格的多元海洋文化基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和喜怒哀乐,绘就了一幅幅汕尾人勤奋耕读的历史画卷。这些,不仅为这里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而且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奋进的汕尾人。彭湃、马思聪、钟敬文、丘东平等,均是全球闻名的革命家、音乐家、艺术家。特别是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同志领导下建立的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更是为汕尾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汕尾人民特有的厚

2、朴、热情、包容、勤勉的性格,经过千百年战天斗地的锤炼而形成。汕尾人民对生活的珍惜、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企待更是热切、深沉。于是,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而生。那听不完的民间故事,那唱不尽的民歌童谣,那吟不舍的诗辞歌赋,那读不释的小说篇章,那看不厌的木雕泥塑,那赏不绝的舞狮、舞龙、钱鼓舞和坐唱等,既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又集中、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这里的民间风貌。其中被广东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汕尾渔歌,更是在中国的音乐殿堂里拥有永不逊色的一席之地。取材于渔歌的流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电影歌曲渔歌姑娘在海边等长唱不衰,成为中国乐坛的经典之作;渔歌组唱、渔民娶亲等渔歌节目,

3、在北京、广州、汕头等地演出均引起轰动;被誉为“南海渔歌王”的原市音协主席黄琛名扬全世界;广东电视台艺术太空对汕尾渔歌作了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播出了民族魂民歌电视系列之汕尾渔歌专辑。汕尾,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妈祖文化 妈祖于中古时期传入汕尾。其象征和平友谊的精神,和勤劳勇敢、救苦救难、扶危济困的美德,正是那有着海一样胸襟的汕尾人民的需要。因为昔日的汕尾以渔为主,渔民四海为家,十分需要凝聚众人之力战天斗地求生存。于是,由龙图腾崇拜逐步演变为多神崇拜的渔民开始崇拜妈祖,并以妈祖精神、美德时时处处检点自身言行。由于妈祖精神和美德极具广泛性,故渐渐为“陆上居民”认可、接受,并形成了

4、独树一帜的妈祖文化。在汕尾,出海时无论谁家渔船遇难,发现者总会拼死相救,作业间,若发现海上漂来尸体,不管渔汛多好,也会专程将其运回岸上,备棺厚葬,四时奉祀;谁家遇到天灾人祸,在家便会集腋成裘,尽力相助;邻里之间,有谁缺钱缺物,总能得到真诚相待,只要他人家里有,便能照借不误这此,在美妙无比的渔歌声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如今,以妈祖精神为基调的妈祖文化已经成了汕尾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也成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进军号声中的和谐旋律。汕尾风山妈祖庙已经成为广东妈祖文化中心,也成了蜚誉海内外的旅游观光胜地。随着历史的脚步,围绕着妈祖精神展开的民俗活动也渐次定型。其中最为突出的要算庙会。数百年来,每

5、年三月二十三,汕尾的多数妈祖庙均要举行庙会,纪念妈祖诞辰。庙会期间,要演大戏、放炮头,公祭、民祭妈祖,有条件的地方如汕尾城区凤山祖庙、安美祖庙等,还要举行以妈祖精神为主线的大型文艺晚会和艺术游行,展示当地民间艺术的风采。人民群众在重温妈祖精神的同时,又享受了文化艺术大餐。疍家文化 自古以来,汕尾沿海一带就生活着一群被称为“疍民”的渔民。“疍民”是水上居民的旧称,古代越族先民遗传后裔中的一支,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海洋民族。”据明嘉靖海丰县志载;“疍民有东西溪之别。”清乾隆海丰县志载:“疍种莫可考,以舟为宅,以渔为业,按府志,厥祖被干戈之扰,潜居水泊中,子孙习惯,乐居于舟,海丰七港,在在有之”他们

6、以大海、河川为家乡,一家男女老幼居于水上“连家船”,扬帆启航、战风斗浪、耕海牧渔、繁衍生息。 汕尾渔港现有疍民后裔主要分为“瓯船”渔民和“红卫”渔民两大群体。他们踵事增华,从事现代化的海洋捕捞渔业;同时,也将疍民的传统风俗在文化冲突和变迁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了一部分,如渔歌、渔谚、传统服饰、妈祖崇拜等。至于居于“连家船”及其独特的命名习俗、赤脚行走、不可与“山顶人”通婚等习俗已成为民俗历史。疍民的来源及概况 汕尾渔港的疍民主要分为讲闽南话系之“福佬话”的疍民群体(传统称之为“瓯船”渔民)和讲粤语的疍民群体。 “瓯船”渔民是古代越族先民后裔中的一支。 据调查,其先民后裔“板块式”地先南移到现陆丰等地

7、,清开海禁之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后陆续移居汕尾新港,直到1926年前还有其他地方的疍民加入新港“瓯船”渔民群体。现有渔业人口约17000人,隶属于前进、东风渔业村委会。 “红卫”渔民原属粤方言区中的流动渔民,抗战前后从广东珠三角、广西等地陆续移居汕尾,组成了一个粤“方言岛”的生产群体,内部成员通用母语“白话”。现有渔业人口约1800人,按传统生产方式在深海渔场从事拖网作业,保留了部分传统风俗习惯,也崇拜妈祖和多神崇拜。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快,实力增强。“红卫”渔民群体率先在全国开创了“包产到船”和“渔船折价承包到户”的渔业经济体制改革。婚嫁习俗 疍民婚嫁是其传统民俗之一。原为群体内不

8、同宗姓通婚且不可与“山顶人”通婚。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日行定聘、纳彩礼。出嫁之前,全家妇女含着眼泪唱“心焦歌”、“叮咛歌”等,称为“哭嫁”。那时,疍民生活困苦,新娘嫁前要先哭祖父和祖母,后哭父亲和母亲,再哭兄弟和姐妹,把一家人通通哭遍,把担心自己出嫁后,家里又少了一个干活的人,来年日子怎么过的苦恼心情哭唱出来。 吉时良辰,上了头、绞了脸、跪拜完父母,打扮一新的渔家新娘穿着疍民传统小圆领间色服(又称为“圆龟衫”),系上“红边乌绒八幅裙”,头挂“五颜花果”饰品,发髻横插闪闪银钗、手腕戴着银手镯,在家人相伴下于港内、河湾船上待娶。张灯结彩的男方渔船,唱着“麻船歌”,靠临迎娶,双方的两位“好命妈”

9、(全福老妇人)对唱渔歌;之后,亲朋好友隔着船互唱、合唱;最后,在双方亲友的欢呼声中,新娘在“好命妈”的搀扶下,上了新郎船,载运入“洞房”。传统疍民尤其“瓯船”渔家婚礼至少要唱三十首以上婚嫁渔歌。 如今,“哭嫁”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淘汰,迎娶过程已在陆上进行,但“叮咛歌”(亦称教女歌)还是要唱的。唱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把叮咛女儿要“顺天命,逆来顺受听夫讲”,改成了“过门切要敬公婆,姑嫂妯娌要和好”,“只有勤劳能致富,女儿切孬等天财”等。如今,船上迎娶这一个独特风俗有待在“文化景区”中重演。信仰习俗 疍民是由蛇图腾崇拜演变到多神崇拜的群体,这与海上生存环境恶劣、海难事故多有较大的关系

10、,但妈祖信仰是疍民的主要信仰之一。作为航海保护女神妈祖,是宋、明、清各朝列入祀典的正神之一。妈祖信仰产生于北宋时福建湄州,南宁时开始在福建邻近沿海省份传播;而崇拜妈祖的风俗习惯也由航海人主要是疍民带到了古海丰沿海。到了明朝,妈祖崇拜已在民众中相当普遍。据海丰县文物志记载;现汕尾城区马宫镇的妈祖宫原也是明代建筑。至清明,妈祖封号由“天妃”晋升“天后”,地位得到了提高,其影响日益扩大。总之,宋以后,在疍民生产、生活的水域,岸上都留有妈祖崇拜的遗迹。 由上可见,汕尾疍民及民众的妈祖崇拜由来已久。“凤山祖庙”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是游客必到之处。新扩建的“天后阁”,巍峨庄严、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耸立于

11、市区凤山之巅,凤仪台上的妈祖石雕像,面临南海,神态祥和。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在旁边石头上题写了“天后圣母”四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圣诞日,渔区群众都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如“炮会”,演出“西秦”、“白字”和“正字”等海陆丰地方戏剧,成了汕尾沿海民间的一种传统风俗节日。命名习俗 海陆丰疍民的命名,体现了其族群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方言区域的文化习俗特征,表达了他们的某种愿望和寄托。过去,疍民因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影响,乳名具有当地方言文化习俗的特点。瓯船渔民有苏、钟、徐、李、郭、蔡、石等七姓。其乳名大致归为如下十类:一、数字名。就是根据婴儿出生的农历日子取名。从初一到三十都有,是其较为常用的命名方法。

12、如苏初六、徐十一、郭五九等。二、水果名。即用水果名称作乳名,以女性居多,如郭油柑、李鸟梨、石龙眼等。三、蔬菜名。是较常用的女性乳名,如徐同荷、苏芫荽等,因碣石福佬方言“瓜”与“鸡”同音,忌讳以瓜类命名,并忌讳以葱、蒜、飞棱(菠菜)命名。四、花卉名。也是女性乳名,如徐玉兰、钟牡丹等。五、神佛名。即以对神佛的称呼用作小孩乳名,均为男性用名。如李佛、陈妈喜、莫佛赐、卢佛喜等。六、金属名。亦为男性常用名。有黄金、郭银、苏铁、徐锡等。解放后又增用了“钢”字的命名。七、鱼虾名。鱼虾贝藻是渔民最常见的海洋生物,故常作孩子的命名,有苏红鱼、苏江鱼、郭巴浪(池鱼)、苏蛴等名称。八、船具名。将渔船的构成事物用为乳

13、名。如徐帆、钟舵、苏橹、李网等。九、吉祥名。就是带有吉兆和喜气的命名,表达了渔民对生活的祈求,多是男性用名,如徐来顺、钟兴旺等。十、求嗣名。过去男子是延续后代和家庭生活来源的主要依靠者,故生女孩的家庭极为盼望生下男孩,于是将先出生的女孩命名为“带娣”、“来娣”“引弟”等乳名,希望能带来男嗣。民歌风情 唱渔歌是疍民传统民俗之一。渔歌是渔民捕鱼,织、补渔网或休息、喜庆时即景自编自唱的抒情性民歌,是中国民歌体裁的一种。它广泛流行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沿海渔区,内容主要反映渔民在旧社会受压迫欺凌的痛苦生活,表现渔业生产、生活以及思念航海的亲人等;解放后,渔歌以歌颂新生活为主。歌词讲究押韵,多数情况下由

14、渔家女性用当地方言歌唱,曲式有两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几种,曲调独特,风格具有欢快跳跃、委婉悲伤和抒情明朗并存的特点。民间文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像浪花,稍纵即逝;有的像浪涛,经久不息。汕尾市的正字、白字、西秦戏、渔歌、滚地金龙、钱鼓舞、麒麟舞等古老而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民间文艺,正像经久不息的浪涛,自千百年前奔涌至今。汕尾的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虽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和数不清的政治风云,但还是保留着中原文化、越瓯文化、广府文化和西北文化的精华,成了我国不可多得的文艺活化石,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和“戏剧宝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

15、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用官话念唱,明初流入粤东,活跃于以海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地区,是一个多音腔、古老稀有的剧种。传统戏目有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唱腔为曲牌连缀体,有正音曲、昆腔和杂调等,风格淳朴豪放、清丽委婉、高亢悠扬;武戏有红面、乌面、武生、花旦等十二行当,表演风格古朴,粗犷雄浑,气派宏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甘肃调)流传至海陆丰,与本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的剧种,属乱弹系统。本腔为正线,西皮、二黄为外来腔,属板式变化本共有36个板式,男女分唱,有62种唱法;设十二个行当,表演风格豪放雄浑,长于公案、武打戏,剧本有2000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

16、化遗产白字戏 白字戏又名“白字仔”和“南下白字”,乡下人称“哎伊嗳”,明代由闽南地区流入粤东海陆丰。唱曲道白均用地方方言(福老话),声腔为曲牌连缀体,腔调委婉、明快、甜软、细腻。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多为传奇故事。捷胜得道庵 得道庵原称“云山寺”,位于汕尾市城区捷胜镇西山山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2),重建于乾隆年间(1763-1795),建成于光绪16年(1890),并易名为“得道庵”。供奉释迦牟尼、琉璃光佛和药师菩萨。该庵傍山面海,环境清幽。山上怪石嶙峋,松涛追风;庵里画梁雕栋,神象栩栩如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构成“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胜地灵岩、莲池印月、壁涧流泉、石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