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应用文文献综述写作要求与范例1215文献综述概述与课程论文写作要求一、社会科学研究一般程序 文献阅读 选择问题(选好了吗?) 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进展如何?) 分析论证 研究评估 撰写报告(好好修改?)二、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实际就是对已有研究情况的介绍和评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问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避免重复研究,少走弯路。其特点是“综”与 “述”。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
2、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三、过 程 选题(万事开头难,多比较?) 搜集、阅读文献资料(多下功夫了?) 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和分析,很重要!) 撰写综述(注意参照范文,及与学术论文的区别?) 修改成文(同学间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也很重要!)四、选题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五、格式与组成 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
3、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一般都包含: 1、前言 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简明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的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主题 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
4、用和评述。 3、总结 主要是对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的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六、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1)常见问题 第一,不清楚文献综述的目的; 第二,只对文献进行介绍,没有给以评论; 第三,对已有研究情况没有全面把握,评述的文献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四,对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妄加评论。 (2)注意事项 搜集文献应尽量齐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
5、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句型 建议用某某人(哪一年)的写法,例如: 宋安顺(2004)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提出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使用无差异曲线解释了对经营者激励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作用(此为综
6、)。但他仅仅对经营者这一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并将满足局限在金钱收益上,没能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激励进行概括,从而对激励的本质作出解释(此为述)。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七、基本要求 1.字数一般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重复率不超过15%; 3.基本格式,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 专著1本、英文2篇、中文1
7、5-20篇以上,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5年内的文献(是否消化吸收,最重要?!)。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 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八、简要小结 综述,一定要注意尽
8、量简明,突出“综”字。 综述要紧扣自己研究的问题,指向自己研究的问题; 综述要体现已有研究的全面情况,但是又要突出重点。 不能“为综述而综述”,不能只述不评,更不能忘记了自己的选题方向,去对已有研究做一般的评述。 请以此标准评阅以下文章,看看是否符合?可打几分(百分制)?同学范文与修改意见一篇中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综述或=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大家重点考虑:选题是否大小适当中?难度如何?现在即已完成,花了多少时间?是不是太厉害了点? 盛=(宁波大学商学院?1160103= =1班)之前要求的格式是怎么样?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内陆与沿海、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愈加严重,
9、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在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本文着重就由增长极理论发展而来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为进一步研究郊县发展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关键词:区域发展; 极化;扩散 经济相关性是否合适? 中心城市字还是词?规范化?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国内发展过于平衡是否合情合理?的现状。我国采用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选择了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区别发展的经济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心城市在集周边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由最初的政治引导,演变成今日的市场驱动,不可控因素也越来越多。在改革开放数十载后,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与周边大面
10、积地区落后并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顺忠(2001)提出落后的郊县应该学习中心城市的先进技术,加强创新。其实这正是中国经济学家对扩散效应的一个具体应用。之前的摘要,是否更符合前言的要求与特色?这之后,国内广泛引入极化与扩散,增长极理论,逐步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相关性。1 极化与扩散效应理论的建成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而且是专门写国外的?),还是理论概述或罗列? 关于极化与扩散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得比较早。最初它是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经济增长极理论,得出的重要研究成果。而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并在这
11、之后进入西方经济学家的视野,开始展开热烈争论,并最终将此理论逐步完善,应用到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规模经济等各个经济领域。1.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从物理学的 “磁极”概念引伸而来,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时间呢?)提出,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
12、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他借喻了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最强这一规律,称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为增长极。是自己看过后整理出来的吗?文献重复(抄袭率不要超过15%否则,无法通过学术检测?)1.2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
13、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1.3极化与扩散理论的建成 都是国外研究? 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再次表明区域经济不平衡行为已成为当前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增长极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发达经济和不发达地域经济发展,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增长极理论也开始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该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完善。是自己归纳整理的吗?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盖尔在研究了各种增长极观点后,指出影响发展的空间再组织过程是扩散回流过程,如果扩散回流过程导致
14、的空间影响为绝对发展水平的正增长,即是扩散效应,否则是回流效应。瑞典经济学家Myrdal提出了“循环因果累计理论”,即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么它凭借已有优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快一些。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这种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随后,Hirschman提出了内涵大致相当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用以解释区域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时指出涓滴效应(扩散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因为发达区域的发展长期来看将带动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极化问题上,Esteb
15、n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极化空间是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向两极聚集的现象. kanbur 也强调了极化空间是区域内部一定类型经济的聚集分布状态。而O.Haimanko等则运用了豪泰林定位模型,证明极化将导致效率与自由化平等之间的鸿沟,转移机制和再分配机制对高度极化地区具有重要性.70年代以后,有什么相关成果吗?许多国家开始试图运用这一理论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地区也曾收到一定的效果。其中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有巴西和马来西亚。2 中国专门化?的中心城市与郊县=作用?何意作用机理2.1中心城市与郊县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概念是否明确?分类(提纲)的标准是什么?中国
16、城市化进程在近10年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出现了一些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都已经逐步的步入现代化都市建设阶段。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达的农村,如华西村,南岭村,西塘村,航民村等。然而,在这些地区富裕的同时,也有许多郊县,小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走向了衰弱。2.1.1自然文化差异迫使城市与郊县各自创新发展模式 闫小培等(年份、=)通过25项城市发展指标的变动测算出我国不同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增大。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性和创新性显著。 而西部城市结构仍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谢承华(2001)认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 ,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在总量上东西部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17、 ,而在结构上又呈现同质化趋势 ,面对两大难题同时并存 ,他提出了从发展优势产业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开发西部的新思路。当时的年代,历史原因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确实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出于封闭封建思想而导致的农村滞后不前问题也迎刃而解。而且,当今社会,特殊的文化底蕴已然成为驱动人们去旅游消费的动力,诸葛八卦村,乌镇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样,原本的自然环境在现在也许也有了它的发展优势。虽然自然文化的作用力也许改变了,但是城市与郊县文化差异,自然差异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一开始就成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基地,接受大量的工人劳动,也是人才的
18、聚集地。而郊县更多以农业为主,环境、资源较为丰富,人们不愿意远行,邻里亲厚。2.1.2 产业差异要求城市与郊县各自建设基础设施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量化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他们从具有明确外延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出由28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及各地区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
19、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钞小静和任保平用数学的方法非常清晰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区域间的产业差异,弥补了谢承华仅围绕理论分析的不足。而运用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分析中心城市与郊县的产业差异。在中心城市,往往较为发达的是第三产业,而且是酒店,KTV,高级消费馆等娱乐服务业,以及IT,通信等高科技业。而郊县,更加趋向于旅游业,物流业和制造业。这样的产业分布使得中心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大为不同。综上,郊县应当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交通的顺畅。而城市则应该加强产业的规划,增加效率。2.2中心城市
20、与郊县的内在经济关系中心城市与其郊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张润君,潘文卿,陈杰(2011)以中国1997年与2007年8个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前后向关联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在加强,无论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前、后向联系值都较弱的地区数在减少,联系值都较强的地区数在增加。具体地,除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后向联系值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而除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前向联系值呈现上升势头。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两头在外发展模式的
21、影响,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后向影响力都在减弱,其中尤以后向影响力的减弱程度最大。 同样运用统计的原理,我们也可以计算各中心城市市区与郊县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具体可以参见下表:多用图表?表题呢?各中心城市市区与郊县二产、三产发展相关系数二产三产二产三产杭州与富阳0.9950.998绍兴与诸暨0.9900.999杭州与建德0.9810.971绍兴与上虞0.9640.998杭州与临安0.9970.994绍兴与嵊州0.440.837宁波与奉化0.9830.987温州与乐清0.9990.990宁波与慈溪0.9690.999温州与瑞安0.9990.998分析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22、除了绍兴与嵊州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44外,其他的相关程度都过半,甚至都接近正比例线性相关。所以我们非常有理由认定,中心城市与郊县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2.3 极化与扩散作用在中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始,中国先后推动发展深圳特区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浦东新区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滨海新区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作为三个增长极,以及滨海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学和区域规划理论依据便是极化与扩散理论。 而极化与扩散效应在中国的应用也因为中国具体国情添加进新的因素。例如刑春生极化扩散规律与宾海新区开发建没认为影响极化,扩散的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条
23、件等。在我国的七八十年代,政策条件成为区域经济极化与扩散的主要因素,哪个地区有特殊政策,哪个地区就是经济极化和扩散的焦点,哪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区域经济的极化、扩散现象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因素。自然察赋条件、资源条件、政策条件、文化条件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诱导因素,特别是当极化地区的经济向外扩散的时候,大都是跳跃式地沿路、沿江、沿海扩散,即跨越了一段距离,有一定基础的地方扩散,大体呈现出“ 枝叶”状?。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技术创新的极化与扩散效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学者欧向军和顾朝林利用Kanbur-zhang指数测度江苏省的空间极化现象,认为江苏省在空间上表现为城乡
24、极化和南北极化。郭腾云(年份?)利用Estebn-Ray 和Kanbur-zhang 指数,对我国1952-2000年间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区域极化总体趋势随时间推移呈现不对称的周期性的上升与下降运动。而在极化问题上,Keller 通过工业化国家R&D支出对本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知识技术扩散的距离特征。刘顺忠用各地区R&D支出经费等作为该地区技术创新的指标,来考察技术创新扩散效率,并对全国各省进行分类。Hu和Jaffe 利用专利引用考察了美日对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技术扩散。罗发友通过对专利授权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创新产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毛月平(2004)、加年丰(2004)
25、等学者认为中心城市的形成以至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是聚集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带动功能同样离不开聚集经济的作用。刘昕(2009)认为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来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经济环境改善的推动。 基于增长极理论,时省(2009)、赵定涛(2012)、魏玖长(2012)等利用19942009年中国28个省会城市市区与郊县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与曲线拟合法,对各省会城市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论显示,市区与郊县间区域差异程度并非遵照单个倒U模型,而是表现为多个倒U模型的叠加;市区第二产业
26、当前正处于扩散阶段,而第三产业正处于资源汲取阶段;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发挥扩散效应或极化效应所需的区域梯度差明显低于其他区域等结论。极化与扩散效应在中国区域研究的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中心城市与郊县的发展也纳入了它的包围圈。?用极化与扩散理论来思考郊县的出路,使得原本非常抽象,概念性的东西,变得具体,可表达。也将连续的时间轴切割成不同的阶段,并施以正确的政策加以引导,中心城市与郊县的发展也会更加健康。3 极化与扩散的效应分析标题的拟定(或提纲)依据是什么?3.1资金的传递 李林,丁艺,刘志华考虑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地理特征,在他们的论文运用前沿的计量经济方法-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金
27、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中国金融业的MoranI指数确定中国金融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05年与2009年中国金融集聚的MoranI指数散点图,得出中国各省金融集聚地理空间相关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建立SLM、SEM和SDM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最终发现,在极化阶段,郊县地区的流通资金都涌向城市建设。而在扩散阶段,城市地区的流通资金开始回流,用于郊县的投资。 金融市场是货币流通的交通工具,从他的运转方向也可以看出财富的运动。当城市的基础产业还在建设时,首先政府会为了城市建设,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家们投入本金,获取利
28、润。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紧跟政府的步伐,把储户的钱除去比例准备金都用来投资城市建设,这部分钱当然包括郊县居民、农民的存款。当城市发展接近饱和时,政府为了舒缓城市中心的压力,会主动的将产业外移,而外移之前,必须先建设郊县的配套措施,这时,投资家们,银行家们又开始把资金投向郊县,这样一来一往,就形成了一条资金的传递链,同时也承担了极化与扩散的一个方向标。3.2 思维的传递江曼琦, 张志强?以天津滨海新区摩托罗拉企业为案例, 研究摩托罗拉成长过程中由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所构成的极化效应; 以及企业空间分散的纵向分解中, 以企业生产、技术、信息等为媒介, 对天津的扩张扩散和北京的飞地扩散影响,
29、验证推进型企业对于区域发展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他认为区域技术创新必然会同时出现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创新区域中心城市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技术集聚与扩散的相互作用机制,存在技术集聚与扩散的相互作用力。聚集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产生极化效应,而扩散是聚集的逆过程,从发生聚集效应产生“技术位势差”时就随之发生。两种效应是相伴而生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聚集与扩散主次位置有所不同,通常从聚集到扩散呈现“倒U型曲线”。创新是一种思维意识。它的最终对象是技术,它的载体是人才。当不同背景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才能头脑风暴出新的思维火花,也就是产生创新。当具
30、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人才四处历练,才能不再拘泥理论,在实践中获得突破,这也是种创新。同理,郊县和城市的人才都涌向城市,便是创新的极化效应,就会促进技术的极化。当人才扩散到郊县发展,便是创新的扩散效应。不但将已经创新了的技术带到郊县,也将创新的思维带到郊县,当然也为新的创新埋下种子。4 政策性建议这里是综,还是述?或者都不是?! 无论是极化还是扩散阶段,城市的发展要发挥主动作用。在极化阶段,不可操之过急。要在引进产业,进行城市规划时,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统筹兼顾。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在扩散阶段,虽然要防止空心城的出现,但也要主动将难以负荷的产业转移,维护城市产业间的平衡,同时,也要提供技术
31、支持,促进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郊县的发展在极化与扩散过程中,发挥中坚力量。在极化阶段,不可焦躁气馁。要趁此机会,大力解决郊县存在的诟病,加强扶持力度,增加医疗保障,完善福利制度。在扩散阶段,不可过于激进,要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注重产业的布局调整,完善交通体系,始终坚持环保。 总结在哪?好好补充了!参考文献是否规范?能否按之前的读书报告讨论修改与规范化?1闫小培和林彰平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 地理学报,2004年第三期页码呢?格式呢?2谢承华 产业差异动态分析与西部开发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2期3张润君,潘文卿,陈杰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19972007统计研究 2011年10月4李林,丁艺,刘志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金融研究2011年05期5陈安平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经济科学 2007年02期6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科学学研究 2001年04期 7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8刑春生极化扩散规律与宾海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