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2)一、选择题1根据关键词判断历史事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能力之一。观察以下关键词:修建骊山陵,连坐制度,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 B秦末农民起义 C黄巾起义 D流民起义2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3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B当时经济困难C重视“以德化民”D当时人心思安4一位
2、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实行郡县制 建造阿房宫 统一度量衡 修建骊山陵A B C D5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 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A阅读史记 B到博
3、物馆参观C采访老红军战士 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7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A善用人才 B刚愎自用 C收揽民心 D武力治国8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A勤俭治国,反对奢华 B以德化民,废除严刑C以农为本,劝课农桑 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9“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这次“真正的统一”是( )A禹建立夏朝 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 C汉武帝大一统 D武王伐纣,建
4、立西周10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1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A商纣和周武王间 B夏桀和商汤间 C秦二世和陈胜间 D项羽和刘邦间13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色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下列对“天下响应”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C大批贫民流
5、离失所 D首领黄巢的精心策划和组织1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A加强文化控制 B分封,行郡县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16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 )A B C D17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丝绸之路向内地输入的
6、主要是丝绸B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C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D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18在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 )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注重农业的发展重视“以德化民”实行盐铁专卖A B C D19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下图)从图片中你 能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西汉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C罢黜百家 D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0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
7、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打击分裂势力 D陈胜、吴广起义21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 )A开皇之治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22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A统一国家的建立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中华文明的起源23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
8、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汉书24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25“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
9、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B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在长平一带发生的战争,排除A;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排除C;流民起义是居无定所的民众发动的起义,排除D。故选B。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10、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3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是汉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故选B。4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地
11、方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建造阿房宫和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不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5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大力提倡儒学,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把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官员的选拔密切结合起来,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研究和推广儒学的高潮,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兴办太学,A选项排除;创建新儒学体系是董仲舒的成就,C选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统一的措施,材料未涉及,
12、D选项排除。故选B。6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读文字史料、看实物史料等,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并不能获得历史知识,故D符合题意;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阅读史记、 到博物馆参观、采访老红军战士都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7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
13、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8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此内容体现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以德化民,废除严刑、以农为本,劝课农桑、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9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
14、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10C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
15、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A。12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 “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13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黄巾起义的首领为张角,黄巢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首领,故D错误,符合题意;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
16、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14D解析: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15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17、,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故选D。16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西面,应是图中。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7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输入内地,因此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A表
18、述错误,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B排除;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C排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D排除。故选A。18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政府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文帝和景帝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的发展,重视“以德化民”,减轻刑罚,正确;实行盐铁专卖是在后来的汉武帝时期,排除。故选D。1
19、9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中“汉代讲学图”“西安长安太学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此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B正确;太学属于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校,春秋时期孔子最早创办私学,A排除;题干直接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但没有体现对其他学派学说的态度,无法直接得出罢黜百家,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儒学教育的效果,无法直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排除。故选B。2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
20、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A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B排除;打击分裂势力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故选择D。【点睛】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掌握秦末农民战争。2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
21、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开创的,A排除;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创的,C排除;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开创的,D排除。故选择B。2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全国。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A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排除;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朝没有政权分立,C排除;图片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D排除。故选择A。2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
22、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A不符合题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B不符合题意;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D不符合题意;故选C。24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特征。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
23、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A项正确。刘秀统治时期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C项和图片信息无关,C项错误。图示反映了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D项错误。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睛】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需要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25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为B。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