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7.22KB ,
资源ID:229902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9902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例1、“想一想”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

2、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归纳解题步骤。【教学过程】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1回顾策略。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习过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2揭示课题。说明:我们已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

3、想数量关系,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说明:这节课主要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因此,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策略,可以激活策略和经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进一步领悟和掌握策略。】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1运用策略,感受步骤。(1)呈现例1,了解题意。引导:请大家独

4、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题意)(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先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得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得清楚。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说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

5、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整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说明: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说明: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地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引导观察,感受作用。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

6、小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板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结合

7、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4

8、)列式解答,检验结果。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答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同时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查算法是不是合理)启发: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请在课本上写出检验过程。(启发学生“把得数代人原题”检验)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

9、:检验结果写出答案)(5)引导回顾,体会过程。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量间的联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分析。【设计说明:例题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一方面领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策略,另一方面感受、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归纳解决问题步骤是学习的难点。同

10、时让学生学习有条理地、对应地摘录、整理条件,体会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和作用,这是本节课审题方法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学时首先启发学生在初步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整理条件,具体安排上突出整理结果与不同整理方法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整理条件通常需要对应排列、能体现数量的联系、有利于分析,初步学会整理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整理的条件分析、解答,具体教学上一方面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解决例题过程中依次做的什么并板书出来,渗透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获得初步体会,以便后面的归纳、概括;另一方面重点交流根据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方案

11、,初步感受可以综合、灵活地运用不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2完成“想一想”,加深认识。(1)解答“想一想”。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下。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提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怎样检验?(板书算式)让学生一起说答案。(2)比较异同。提问: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列式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第三步方

12、法不同?指出: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1)归纳步骤。引导: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说一说。交流: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指出: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四步: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是解决问题

13、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2)交流体会。弓丨导: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今天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指出: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

14、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到数量间的关系。三、巩固策略,提升能力1做“练一练”第1题。(1)整理条件。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2)解决第(1)题。引导:看第(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说一说,交流一下?让学生列式解决并检验。

15、(指名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3)解决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的策略吗?(4)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指出: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件先求这个问题。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几步?分析数量关系是怎样想的?(

16、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指出: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收获。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指出: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检验、反思这四个步骤;进一步掌握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

17、算什么;初步了解了整理问题里条件的方法,知道可以把有联系的条件对应排列、整理,帮助分析数量关系。2布置作业。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家庭作业:练习九第3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4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理解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特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的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的联系,能利用

18、列表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言必有据、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

19、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呈现例2,让学生独立阅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解释“水位”及下降。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12厘米)提问:要

20、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说明:问题是照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和条件对应板书:?小时120厘米)(2)分析数量关系。引导:能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吗?和同学说一说,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算法,谁想的方法多。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结合交流出现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理解不同思路和算法(不遗漏下列的交流、理解,可以视学生思考情况,交流一种或两种):从条件想起的算法: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从问题想起的算

21、法: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厘米数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2小时下降12厘米,120厘米里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先求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再求要多少小时;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指出:(指列表整理的条件、问题)从黑板上整理的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

22、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小时;也可以先算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3)列式解答并检验。解答: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解答,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在课本上。(学生列式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检验:最后请大家想想可以怎样检验解答对不对,用你的方法检验解答结果,并写上答句。交流:说说你的检验方法,是怎样想的?(可以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确认正确结果)追问:看看解题方法,你觉得解答这道题可以先求哪个数量,再求出问I题结果?(每小时下降

23、的厘米数,或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2完成“想一想”。呈现问题:照这样算,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出:这两个问题都要按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这个条件解答,所以

24、都可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结果;还可以先求出同一类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再求出问题结果。因为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后,再求问题结果时的数量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就不一样。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引导: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用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思考一下:你在这些方面有什么体会?;同桌先说一说。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小结:像今天这样的两步实际问题,是已知2小时下降12厘米,需要照这个条件计算问题结果,一般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再求出结果。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利用对应排列能方便分析

25、数量关:系,容易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策略。(板书:列表整理和分析)今天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多种方法解答。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1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本数和元数对应整理。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指出:列表整理后,能很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出,3本用18元,能求出每本几元,这样就能求出两个问题的结果;或者想要求这两个问题,根据数量关系,都需要先求

26、每本几元。让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确认结果。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指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果从条件想起,可以看出能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式也可以知道要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1总结交流。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2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家庭作业:练习九第6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

27、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

28、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2)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词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让学生按

29、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指出:根据问题可以找到数量间的联系,知道计算的方法,发现还需要什么条件。3引入课题。谈话:同学们能掌握上面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能力。这节课就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实际问题的数量,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课题)二、巩固熟练1回忆解题步骤。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说明: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需要经历四步: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并完成答案。现在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清楚地解决问题。2做练习九第7题

30、。(1)整理、分析。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题里的数量你是怎样整理的?(板书:5分350个12分?个?分700个)现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更清楚了,谁来说一说?(指名说说条件和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怎样想?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根据列表,说说怎样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可以怎样想?(用不同的策略说明思路)(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你是怎样检验的?(可以把结果代入原题,也可以分

31、别求出条件里和问题里每分钟字数,比比是否相等)(3)比较异同。比较:比一比列表整理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已知打字时间求字数,已知字数求打字时间)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指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按5分钟打350个字计算,所以都要先用3505求出每分钟打70个字;但因为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出示补充题:(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伺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指出:这样的问题,都是照前面条件计算,所以第(1)题要先求每行多少棵,第(2)题要先求每头牛吃多少千克。但要求的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第(1)题要求总棵数,用乘法算;第(2)题已知总数量,要求可以分给几头牛,用除法算。【设计说明:这里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和熟练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归一问题)的特点和数量关系、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求总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