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43.37KB ,
资源ID:229013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9013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郑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郑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1、河南省郑州市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郑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自近代科学兴起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

2、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

3、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小了,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

4、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

5、界的一种形象。(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B. 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C. 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D. 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B. 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

6、标和作用。C. 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D. 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B. 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C. 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D. 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答案】1. B 2. C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7、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概念理解错误,“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不当。根据文本内容“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分析可知,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是针对人类的“有限性”而预设的完美的伦理规范,它包含了“科技伦理”,“科技伦理”是“道德法则

8、”的一种。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9、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论证了可操作性”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等分析可知,第三段主要论证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并未论证“可操作性”。故选C。【3题详解】试

10、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归因不当。根据文章第一段,科技伦理兴起的原因是科技发展有潜在的危险,而非科技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B项,“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说法绝对。结合“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分析,“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

11、理失范的情况”不当。D项,“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容“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分析可知,“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不能视为“不良因素”。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

12、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唯一来源。近日,汽车行业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 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正如火如荼的纯电动汽车,其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2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当然,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

13、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近日,昆明发布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否则不予发放营运证。有这样规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易车网2019年2月20日)材料二: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646项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

14、汽车等多个领域。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座椅三排以下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公斤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公里。(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2019年2月20日)材料四:德国财政部长奥拉夫舒尔茨表示,计划延长对电动公务用车的税收优惠,旨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奥拉夫舒尔茨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德国汽车销售中,近半数都是公司公务用车。因此决定,到2021年不仅不会结束

15、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而且可能延长到整个10年。”他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实现气候目标。但他也表示,插电式混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会进一步收紧,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混动车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不过,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政府的补贴计划提高了电动汽车销量,但去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注册率的1%。德国政府承认,到2020年100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目标或无法完成。(摘编自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提振新能源车需求),英国路透社2019年2月17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能源汽车的“新”表现在其采用非传

16、统燃料作为动力源,而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HEV)仍采用传统燃料作为唯一动力来源,因此不属于新能源汽车。B. 由调研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插电混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要好于纯电动汽车,而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C.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国家标准,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D. 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但后者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且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快速

17、发展,一方面源自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而地方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助力较大。B. 相关部门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C.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且实际增长率连年提升,这有力证明了材料一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事实。D. 中国和德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有政策上的倾向与扶持,其中对纯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更大,而对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优惠政策不尽相同。6. 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答案】4. B

18、 5. B 6. 政策方面,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可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在补贴、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鼓励其发展;技术方面,科研部门、汽车厂家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提升其技术水平;法律法规方面,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内容“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

19、,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分析可知,“而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并非从调查结果可知的内容,而是作者的评论。故选B。【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不合逻辑。结合材料二内容“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电动汽车能

20、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等分析可知,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的发布,不能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故选B。【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

21、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分析可知,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可向新能源汽车倾斜,鼓励其发展;结合“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分析可知,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结合“新能源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及电动汽

22、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的规定等分析,科研部门、汽车厂家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提高水平。【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

23、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声音刘国芳有一天,我来到一条河边。这儿是荒郊野外,一条河便让人觉得很空旷。河边没人,不管是河的上游、下游,还是河对岸,都没有人。但是,我忽然听

24、到声音了。不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很多人的声音,一片嘈杂。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旋即,声音没有了,一切归于沉寂,好像刚才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幻觉。是个好天,已经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现在,太阳出来了。太阳在河里是悬不住的,低一下头,太阳就落在了水里了。太阳落在水里,便碎了,碎成满河的粼粼波光。不过,把头抬起来,太阳还在天上。有雾霭腾腾升起,它们随着流水缓缓而去。去远了,一条河便虚无缥缈起来。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香竺真可怜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接下来,又听不清了。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

25、无缥缈的地方望去。但我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忽然声音又传了过来:“谁叫他乱砍,这山上的树都被他砍光了。”“又不是他一个人砍,怎么就捉他一个人?”“他倒霉,你没听说,人一倒霉,喝水也塞牙。”声音又断了。这回,我听清了,是两个女人的声音。我的眼睛又四处张望,想看清这两个说话的女人, 但我还是没看到。现在,声音又没有了,说话的人也看不见,于是,我又觉得刚才的声音是一种幻觉。或许,那不是幻觉,那声音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现代人的声音。是时光隧道使他们的声音重现。刚才我不是听到他们说官府么,现在的人,哪有说官府的?两个说话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百年前的人,甚至几千年前的人。她们说过话后,声音

26、储藏在天空里。有一天,周围的环境和那天完全相同,于是,她们的声音又被重现了出来。也有可能,说话的人离这儿很远,是时空错位把她们的声音传了过来。两个说话的人,离这儿有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但再远,时空一错位,她们和我便会近在咫尺。在空旷的河边,到处虚无缥缈。我觉得,这两种可能都会发生。但随即,我否定了这些想法。因为,我忽然发现,我身边很多树都被砍了。我虽然在河边,但这河傍山,我看见山上砍了很多树,到处是树桩。这么说,刚才的声音不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人说的话,也不是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外的人说的话。说话的人就在不远,她们也像我一样看见树被砍光了,才说着那些话。我觉得,我应该看得见两个说

27、话的人。我继续找着。我仍没找到,但是,那声音又缥缥缈缈传了过来:“你听说了么,小溪发生了泥石流,半个村子被淹没了。”“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声音很小,我又听不到了。我真的想看到这两个说话的人,我相信她们在不远的地方。也许在上游,也许在下游,也许在对岸。她们离我不远,不然,我听不到她们的声音。我认真找着。很快有结果了,我看见对岸站着两个人。河很宽,我看不清两个人的面目。在看到她们的时候,我又听到她们的声音了:“泥石流肯定跟乱砍滥伐有关。”“再不能乱砍树木了”声音又断了。我看着对岸两个人,希望再次听到她们的声音。但是,她们没有再说话,一直没说话。但,她们也没走,她们就那样一直站在河边。她们站在那儿

28、做什么呢?是不是她们要过河,在等渡船?说到渡船,渡船就来了。船上一个老汉,他把船撑近了,然后问说:“要过渡吗?”我点点头,跳上了渡船。我要去对岸看那两个人。到了对岸,我看清了,那站着的不是人,而是两棵枯树。也不对,不是两棵枯树,是两棵被砍断的树,枝枝桠桠都砍了,只留下两截发黑的树桩。难道,是它们在说话,我听到的,是它们的声音?(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11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这些描写既真实地表现了“我”对声音来源的追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亦真亦幻,构思巧妙。B. 小说中间,“我”因发现身边有很多树被砍而

29、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这打破了小说开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C. “怎么会出现泥石流呢?”这句话表现了说话者内心对灾难缘由的困惑和对乱砍滥伐行为的反思,并且与下文的情节彼此呼应。D. 小说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如贯穿全文的那条河既是故事的场景,又象征时光之河、历史之河,这使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8. 这篇小说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9. 小说中,“我”对声音的来源进行了不断追索。声音的来源可能有哪些?请结合作品主旨,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B 8. 作品围绕“声音”,以模糊断续的声音的出现和“我”对声音来源的思索与寻找为主体构筑情节,使情

30、节集中紧凑。通过具体的“声音”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们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和反思,使主旨的呈现更加新颖巧妙。通过追索声音的来源,写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突出了呼吁人们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主旨。通过写“声音”来源不明,暗示有种种不同的人在关注环保,突出了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拓宽了小说的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以“声音”为中心谋篇布局,让读者的心始终被声音来源牵动,跟随“我”去追索,使故事更有悬念(或“更具神秘感”),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 被砍掉的树木发出的声音:小说多次提到砍伐树木,写到了河边山上的树桩与河对岸的两棵被砍断的树,因此声音可能是它们发出的。被人类

31、破坏的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人类的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因此声音可能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发出的警告。承受自然被破坏恶果的人发出的声音:乱砍滥伐导致泥石流发生,半个村子被淹没,人们被灾害惊醒,因此发出“再不能乱砍树木了”的声音。有环保意识的觉醒者发出的声音:古代官府惩治乱砍树木者,人们在泥石流灾难面前终于意识到“再不能乱砍树木了”,因此声音可能是环保意识觉醒的人发出的警示与劝诫。【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

32、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这打破了小说开头营造的神秘色彩,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这么说,刚才的声音不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人说的话,也不是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外的人说的话。说话的人就在不远,她们也像我一样看见树被砍光了,才说着那些话”分析可知,作者写“我”“否定了两个女人来自古代的想法”,意在引导读者串联过去和现在,表明人类的乱砍滥伐行为一直没有停止,既没有打破文章的神秘色彩,也没有让文章更具科学性。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