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研究是适应“三个面向”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落实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提出的“人本思想”的重要举措,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高中各科教学改革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用全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培养未来的创造型人才而提出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发现、质疑、探究的科学思维品质。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从学习
2、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必将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就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开发和整合地方教育资源,能创建和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氛和研究氛围,有利于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质量。三、问题的提出1、课题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要“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要求,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了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步伐,2001年教育部又向全国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以下简称纲要。随即四川省教育厅向全省各地市州发出了要求实施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下达了四川省实施方案,提出了全省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规划和要求,从制度上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
4、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养成发现、质疑、探究的学习品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意义深远而广大。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研究性学习方式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中是必然趋势。因此本课题率先深入到部分学科内部,把“研究性学习”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可为今后其它学科普遍开展研究探索一些路子,积累一些经验。这既是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策略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理论依据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5、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纲要还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规定明确说明,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传统
6、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探究的学习品质,是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要实现的目标。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建议,这就为“高中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态度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也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能消极地接
7、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教学法理论支撑下提出来的。课程标准还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课题在实施中,以研究发现为主要方式,以现行的必修、选修为载体,紧扣现行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研习,筛选判断,探究质疑,互动解疑,辩析疏理,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的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技巧,掌握探究的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3、现实依据国内外教育界
8、的改革探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从国外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州各国教育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都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日本规定从小学到高中增设“综合学习时间”,香港把“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四大关键项目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国内看,上海、江苏的“研究性学习”搞得轰轰烈烈。上海程红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原则,江苏的李天松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些实施范例,上海华师大二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用事实证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可行
9、性。随着各地研究的深入,探索领域不断拓宽,有的归纳出研究性学习,有的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从省内看,四川犍(qin)为的谢钊云等进行了“研究性阅读的操作与实践”的可贵探索。成都七中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供借鉴。校园内的现状,要求必须走研究性学习的路子。我校属于成都市二圈层县区学校,学生文化素养较低,思想观念较陈旧。学习方法呆板落后,习惯于“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据我们调查证实,现在的高一年级学生刚进高一时,多数人“学习不主动”,“乐于接受的方式”多数都喜欢“教师传授”。在对该年级近500人的调查中显示,“自己主动学习的
10、”仅占30%,再加高考竞争,题海压力,使学生整天穷于应付,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培养创造能力了。面对这样的校园环境,教师深感忧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品质,走研究性学习的路子。四、研究的内容、措施与方法1、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大课题,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我们着重从运用的角度,研究如何将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内外的教学中,即“两个途径”,“三个板块”。两个途径,即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现行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开展,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11、要求,按单元目标和教材体例设计教学方案,安排研究活动,但研究性的理念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课堂教学,从教师方面讲,教师“既是课堂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精心设计好教学思路,组织好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把研究性学习理念、方法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创新的意识。从学生方面讲,“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十分必要。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三个对话”(师生、生生、师生与教材资源)为主线,以“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师生评议”为基本点的教学原
12、则。要求课堂上切实抓好“自主研习”(进行研究性预习,搜集研究性学习资料)、“合作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信息、互动解疑)、全班论证(展示成果、评议争辨)、师生评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几个重要环节,灵活多样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内容上讲,我们始终坚持以“必修”和“选修”为主要载体,以高中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研究的重点,使研究落在实处。课外活动。紧紧结合课内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课外学习资源,进行探究活动或进行能力训练;结合课内教学向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外教育资源。诸如:借助学生团体、学生学习小组、社会实践等平台组织研究活动;利用校本教材、学校图书室、科普基地、实
13、训基地等开展课外探究与实践活动等等。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外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具有个性的发展。总之,通过“两个途径”的探索,努力建立起一套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三个板块,即贯穿在两个途径中的课型结构、方法体系和实践体系。课型结构。在以 “三个对话”(师生、生生、师生与教材资源)为主线,以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的“四个环节(自主研习、合作探讨、成果交流、师生评议)”为基本点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下,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课型模式。这种课型模式,“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从学
14、习过程看,可以建立“生主型”和“师导型”模式。所谓“生主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研学的内容、范围、方向,由学生自主选题,商定研究的重点、步骤、方法,自行搜集、整理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所谓“师导型”,即由教师设计一个或几个专题,或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专题或问题,去搜集信息,合作研讨,交流互评,探求结论。两种课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前者主要是引导者、促进者,后者主要是组织者、参与者。从学习内容看,课内可建立“板块”模式.如语文学科的:研究性现代文阅读模式,研究性文言阅读模式,研究性诗歌鉴赏模式,研究性小说
15、鉴赏模式,研究性作文指导或评讲模式等等。而课外,可建立“活动型”模式,如语文研究性阅读延伸模式,研究性活动课模式,以及利用地方教育资源(科普基地、实训基地)建立校园文化研究的模式等等。方法体系。探索课内外各种课型下的若干方法,诸如自主设计问题研究方法,立足教材的纵深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配合研究方法,资料的查阅与筛选方法,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法,以及争鸣式研究、异中求同研究、同中求异研究等方法。此外,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堂检测,学生团体和科普基地活动等,都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设计出相应的方法。实践体系。主要是开发资源(结合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品质,使学科教学“乐” 起来。
16、在课内,诸如语文课前三分钟的说话训练,说三道四的即席发言,问题的交流与争辩等是一种语言实践和自然学科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联想;在课外,诸如语文学科的演讲、辩论、采访、话剧表演、网上交流、社会调查、立美文学社及自然学科的科创、陶艺、农业技术、网络、游戏和科普基地活动等等,也是一种实践。“两个途径”、“三个板块”是本课题研究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途径” 规定了研究的范围,是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而“三个板块”则是为实现这一拓展而实施的具体方法。通过课型模式、方法体系、实践体系的研究,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几乎覆盖了学生学习的所有空间,借助学生团体、科普基地、校本教材等诸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17、从而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二者是相互联系,良性互动的关系。2、研究的措施与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采取了如下措施:组织理论学习。组织学习高中课程标准、新教材说明和课程改革纲要,转变参研人员的教育观。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研究备课方案,通报各班研究情况,互通资料信息,补充完善措施等。定期组织观摩与交流。不定期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观摩课或研讨课,及时召开分析总结会,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参研人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定期举行阶段论证会。请省市专家来校指导,对参研人员进行培训。坚持边研究边总结原则,及时征集师生文章,编印成教师文集个案专集校本教材大弯学案等。建立资料档案
18、。搜集整理研究中的各种资料,如照片、录相、调查材料、对比材料等。研究中,课题组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在课程标准提出的理论、理念指导下,第一线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理论的运用型研究。研究中课题组采用“专家教师协作式”,十分重视专家的理论指导,不断提升参研教师相关理论的应用水平,实践总结再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以此贯穿研究的全过程。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之初,对高一年级500多名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方式、习惯、成绩等现状,为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中期,对学生进行采访式的书面调查,了解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
19、、观念的转变及认识、能力的提高情况,为总结阶段成果、完善研究方案、补充研究措施提供依据。在每个寒暑假,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组都布置学生作社会调查,如调查青白江区城乡街头路边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如错别字、病句等)、城乡市场经济状况等,由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研究后期,对经过三年实验后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认识、收获情况,以确定本课题在研究对象上的后效。文献资料研究法。例如,在研究之中,根据选定的课题,对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不断进行了搜集、整理、分析、提炼。把报章杂志上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理论和个案文章编印成报章杂志文章荟萃专集,
20、以指导课题组的研究实践。个案分析法。研究中,课题组始终重视个案的收集和分析。教师上了研究课、观摩课,课题组及时进行评议分析,从中引出经验和教训;学生学了一单元或一册教材,课题组便引导他们总结反思学习中的得与失,写出个案文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自已的收获体会及成败原因,以强化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认识。五、预期成果1、认识性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加深对新一轮课改精神的理解,提高对新的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的认识。纲要提出,要逐渐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21、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些规定,为我们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研究学习策略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研究”是运用课改理论进行的一种运用型研究。它不仅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着眼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的挑战。在传统的理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就是听课,就是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学过手。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和关键,而学生则从属于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奴隶,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决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对学生
22、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正因这样,所以纲要强调“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课题组紧紧围绕“两途径”“三板块”,在反复实验不断总结基础上,确定了“三个对话”为主线,“四个环节”为基本点的教学原则和课型结构。“两途径”“三板块”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实现
23、学科课程资源(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的整合。“三个对话”有利于改变“教师中心,讲授为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由“传授者、管理者”向“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个环节”,有利于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封闭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质疑、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学习、讨论、探究,这就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使教师在参研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师生在平等交流、合作互
24、动中共同进步,自然会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题研究中强调几个重要观点。A、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目的是“学”而非“研”,与专家“研究”有本质不同。B、研究性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它是在各种学习方式中体现出的“研究性学习”因素的优化重组。C、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与“合作”的活动。“对话”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的“对话”。“合作”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教师应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是“对话”与“合作”的参与者,而不应充当课堂教学的支配者、领导者。D、以“三个对话”(师生、生生、师生与教育资源)为主线,以“四个环节”(自主研习、合作探讨、成果交流、师生评
25、议)为基本点,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原则。E、“两个途径”、“三个板块”是本课题研究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途径”规定了研究范围,是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而“三个板块”则是为实现这一拓展而采取的方法。通过课型模式、方法体系、社会实践的研究,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从而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二者是互相联系、良性互动的关系。F、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质疑、发现、探究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学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变“学习的奴隶”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操作性成果。(1)初
26、步构建起“高中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运用研究”,是在不影响常规秩序,不改变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式渗透到课内外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的一种教学策略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两途径”(课内课外)、“三板块”(课型结构、方法体系、实践体系),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的所有空间。“两途径”规定了研究的范围是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而“三板块”则是实现这一拓展而实施的具体方法。学生在课内获取了研究方法,在课外有应用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校园
27、文化资源(立美文学社、学生课外学习小组、科普基地、图书阅览室、实训基地、大弯学案等)、家庭教育资源(家庭历史、家庭生活)、社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实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活动。这就把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研究性学习途径的立体网络,拓展了学生学的空间。如图所示: 两途径课内资源 课外资源 必修 选修 校园 家庭 社会整合课型结构 方法体系 社会实践(2)构建起以“三个对话”为主线、以“四个环节”为基本点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课型结构,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和课型结构的确定。“三个对话”,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
28、生与教材资源的对话。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研习课程资源,需要和“资源”“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探讨,需要互动“对话”;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需要平等“对话”。可见,“三个对话”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体现了当前课改精神。这是课题组把它确定为教学原则之一的原因所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课程标准之所以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冲击,能很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29、、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课题组在反复的探索实践中把最能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特点的四环节提炼出来,并把它作为教学原则和课型结构的基本点。 “四个环节”,即自主研习、合作探讨、成果交流、师生评议。四个环节”和“三个对话”在学习过程中是交互融合、互为补充的。“自主研习”是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对话,是学生独立钻研、搜集信息、揣摩感悟、认识发现的过程,体现了自主性、探究性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探讨”,是学习小组内生生互动对话的过程,学生信息共享、相互激发,共同探讨,或就某方面问题深入发掘,从而对学习资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成果交流”、“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