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37.04KB ,
资源ID:228922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8922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理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理学教案.docx

1、生理学教案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张田2010-5-12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要求学生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注重素质的培养。(一)基本要求:本课程各章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学生应当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二)素质培养:1. 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密切交往和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注意提高思想道

2、德修养,增强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祖国、爱学习、讲奉献、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和信心。2. 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易学易懂内容并查阅有关参考资料,以培养自学能力。3. 应用知识能力:学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生活和有关的医学问题。这将有利于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入地领会教材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4. 表达能力:在生理学学习中,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设疑、提问、回答问题等形式,学生要注意培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

3、力。5. 创新意识:学生在全面系统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要认识到现有生理学知识的局限性,树立进一步探索人体各种功能活动奥秘的责任感。6. 科研能力:在学习生理学重要内容时,学生要注意其实验依据和分析推理,以加强科学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生理学授课中适当增加有关的国内外科研新进展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在生理学实验中,着重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准确记录、科学分析和科学推理能力;生理学教研室开展学生课外业余科研小组和读书小组活动。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课程重点】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

4、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2. 机体的内环境。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课程难点】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

5、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思考题】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学可分为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

6、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1解剖学姿势2常用的方位术语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内和外: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浅和深: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3轴和面轴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 典型的互垂直的轴:矢状轴 一 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冠状轴 一 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垂直轴 一 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轴多用于

7、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面 常见的三种:矢状面 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冠状面 (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水平面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二)一般光学显微镜术1、应用一般光学显微镜 观察组织切片分辨率:0.2 m2、电子显微镜术 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结构称超微结构。1)透射电镜:计量单位:nm(纳米)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2)扫描电镜:(三)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活动规律的学科。1对象:机体生命过程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2任务: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机理、意义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3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普通生理学、细胞生

8、理学器官和系统水平:器官和系统生理学4. 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1)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系统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生存,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和生存。因此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既要以整体的观点认识局部,又要从局部去联系整体,局部会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局部。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结构与功能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一定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生理功能,而功能状态的变化又可影响形态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如心脏的腔性结构及心肌细胞的收缩结构,为心脏的泵血功能提供了

9、结构基础,反过来心脏长期作强力收缩,又可促使心肌肥厚,心脏变大。所以学习解剖生理学基础,既要从形态结构来说明功能,又要联系功能来理解形态结构。3)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不仅与其进行物质交换,还直接或间接受到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的影响。然而,机体在神经一体液因素的调节下能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适应性反应,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对立统一,从而保证机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很好的生存。4)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只有学会记熟才能灵活运用。人体解剖生理学涉及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发生发育等内容。名词概念多,结构描述多,需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多,如仅靠死记硬背,效果往往不

10、佳。所以在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五个用好。即:用好活体,反复在活体上看、摸、动、联想。用好标本、模型和组织切寸;用好挂图、图谱、描绘填图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好线、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MRI(磁共振成像)、UsC(超声成像)等现代成像技术观察活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在学习人体功能时用好对实验现象和自身生理指标的观察分析等。总之,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要多种方法并用,多种资源并用,以帮助理解,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学会记熟和灵活运用之目的。二、生命的基本特征1. 新陈代谢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生

11、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只有通过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地获得更新。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便结束。2兴奋性生物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反应 强到弱 抑制(inhibition),弱到强 兴奋(excitation),刺激三要素 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要引起组织兴奋,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都必须达到一最小值。3适应性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能力。人类不仅有被运适应, 还能主动适应。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生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三、内环境和稳态1体液机体内的液体 60%体液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40%;细胞外液(extracellul

12、ar fluid)20%;血浆(plasma)5%;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15%。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 ( 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理化性质包括: 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目前,稳态的概念扩展到其他的生命现象。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如体温的相对稳定。四、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1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是一种开放回路,但效应器内存在感受器,能将效应器的活动信息反馈地回输到中枢,及时调整中枢的活动。所以整体内的神经调节实际上是闭合回路。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精确、局限、短暂。反射可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其建立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2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是体液因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途径送到全身各处,对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包括由内分泌的激素参与的全身性体液调节,以及由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参与的

14、局部体液因素调节两类。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化学物质体液运输。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器官、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例如,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改变其管径,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五、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1.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制约或纠正作用的,称为负反馈。意义:维持稳态;缺点:滞后、波动2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

15、作用方向相同,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增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意义:加速生理过程。前馈 ( feed-forward ):干扰信息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影响调节具有前瞻性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规律等。重点: 1.生理学的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 3.内环境与稳态 4.生理功能的调节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难点:1.可兴奋组织与兴奋性 2.生理功能的调节3.正负反馈与前馈 基本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急性实验(acute experiment);新陈代谢(

16、metabolism);兴奋性(excita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生殖(reproduction);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兴奋(excitation);抑制(inhibition);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阈值(threshold);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1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反射(reflex);反射弧(reflex arc);前馈(feed-forward);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课时:2学时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等。重点:1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和影响因素2.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概念和形成的离子机制3. 局部兴奋、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4.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5. 肌肉收缩原理难点:1

18、.继发性主动转运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3. 前负荷、后负荷及肌肉的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基本概念: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酪氨酸激酶途径(tyrosine kinase pathway);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胞内Ca2+稳态(intracellular calcium homeostasis);电压门控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

19、ated channel);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钙振荡(Ca2+ oscillations);钙调素(calmodulin,CaM);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IEG);核转录因子(neclear factor-KappaB,NF-B);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去极化(de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复极化(repolarization);阈电位(threshold pot

20、ential);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强直收缩(tetanus contraction);课时:10学时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8学时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1.2学时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学时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3学时参考文献: 1. 张镜如,乔健天. 2000. 生理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姚泰,罗自强. 2001. 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Kandal ER,S

21、chwartz JH,Jessell T. 2000. Principles of Neuroscience.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4. Hammond C. 2001.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2nd ed London: Sad Diego Academic Press.5. Matthews GG. 1991. Cellular Physiology of Nerve and Muscle. 2nd ed. Cambridge: Blackwell Science Publications.6. G

22、uyton AC,Hall JE. 2000.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7. Davies A,Blakeley AGH,Kidd C. 2001. Human Physiology.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 第三章 血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成调节及其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型的分类和意义等.重点: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难点:1.血浆渗透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基本概念:

23、全血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blood);粘滞度(viscosity);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of blood plasma);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deformability);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

24、ctivator,BPA);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血小板聚集(thrombocyte aggregation);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of b

25、lood coagulation);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课时:5学时第一节 血液概述 1.5学时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1.5学时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1学时第四节 血型 1学时参考文献: 1. 姚泰主编. 2001. 生理学 ,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26、. 姚泰主编. 2001. 人体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Guyton AC and Hall JE. 2000.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ion).Philadeophia: W.B.Saunders Company.4. Davies A, Blakeley AGH, Kidd C. 2001. Human Physiology.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5. Vander J, Sherman J, and Luciano D. 2001. Human physiology:the

27、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8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6. Greger R and Windhorst U. 1996. Comprehensive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ular mechanisms to integration(Volume 2).Berlin:Springer.7. 吴祖泽、贺福初、裴雪涛主编. 2000. 造血调控.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8. 李勇、杨贵贞主编. 1999. 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实用理论与实验技术. 北京:中国

28、科学技术出版社.9. Humeau L, Bardin F, Maroc C, et al. 1996. Phenotypic,molecular,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D34+/Thy1+ cells. Blood, 87(3):949-55.10. Zanjiani ED, Almeida-Porada G, Livingston AG, et al. 1998. Human bone marrow CD34- cells engraft in vivo and undergo multili

29、neage expression that includes giving rise to CD34+ cells. Exp Hematol,26(4):353-60.11. Thompson JA, Gilliland DG, Prchal JT, et al. 2000.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combined with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mdr

30、ome. Blood,95(4): 1175-9.12. Ding L, Lu S, Batchu R, et al. 1999.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s a vehicle for gene transfer. Gene Ther, 6(9):1611-6.13. Rosenson RS, MoCormick A, Uretz EF. 1996. Distribution of blood viscosity values and biochemical correlates in healthy adults. Clin Chem,42(8 Pt 1):1

31、189-95.14. Yuang S, Law P, Young D, et al. 1998. Candidat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rom fetal tissues, umbilical cord blood vs. adult bone marrow and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Exp Hematol,26(12):1162-71.15. Berardi AC, Wang A, Levine JD, et al. 1995. Function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Science,267(5194):104-8.16. Kaushansky K. 2003.Thrombopoietin:accumulating evidence for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effect on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Ann N Y Acad S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