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9.36KB ,
资源ID:228527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8527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docx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也是全球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任何一个特定个体和物种都保持着大量的遗传类型,就此意义而言,它们可以被看作单独的基因库。基因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度,因而成为生命进化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

2、的丰富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种资源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经营的主要对象,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所生存环境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一物种都在维持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同时又依赖着这一生态系统以延续其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具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及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因此,其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各种生物及其生

3、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中国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面对生物资源所受的威胁,中国政府在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开始,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8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截止1991年,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00多处,面积达56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使相当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保存。然而总的来讲,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在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方面,任重而道远。对目前情况的分析表明,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不采取更为有效的行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必将继续遭受损失。为了使生物

4、多样性保护行动得以实施,特制订本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该计划是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精神和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考虑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现实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的情况下编写而成的。整个行动计划由四部分构成,前两部分描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当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作的努力,后两部分介绍行动计划的组成,以及中国为了保护其生物多样性而需采取的步骤。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一、中国生物多样性概述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北纬453,东经73135,约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由于从最北到最南跨越纬度约50,近5500公里距

5、离;因而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气候多样,地貌类型丰富,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东部和南部又有广阔的海域,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多种生境。第三纪及第四纪相对优越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更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此外还有竹林和多种灌丛生态系统等。作为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植被对于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中国已记录的主要生物类群的物种总数约万余种(详见表),其中不包括

6、仍然不甚了解的土壤生物和我们尚未充分认识的10万种以上的昆虫的大部分。中国海域已记录的海洋生物物种超过万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1/4以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培育和驯化了大量经济性优良的作物、果树、家禽、家畜物种以及数以万计的品种。据粗略统计,中国原产作物237种,原产畜禽200种。中国现有栽培作物600余种,果树300余种,牧草425种,药用植物500余种,花卉数千种。表11中国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数目及其与世界物种数目的比较分类群中国物种数(SC)全世界的物种数(SW)SCSW()哺乳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鱼 类昆 虫苔 藓蕨 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真 菌藻 类细 菌4991186

7、376279280440000220026002002500080005005000400090406300418419056751000166001000075022000046983306026900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分。物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链条中基本的环节。一个物种由许多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变异的种群组成,从而使其具有大量的基因型。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世界上遗传多样性最为羊富的国家之一。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生物资源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从植物区系的种类数目看,中国约有3万种,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

8、马来西亚(约有万种)和巴西(约有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的750粹,中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全世界同类植物的,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另外,中国许多古老的特有种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许多特有珍稀种类。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340种,约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10,中国鸟类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约占世界鸟类的13。其中雁鸭类全世界共有16

9、6种,中国有46种,占28,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占一半以上。中国有兽类499种,占世界兽类约11,灵长类在中国至少有16种,这类动物在欧美一些国家完全没有,可见中国野生动物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在40余个海洋生物门中,中国海几乎都有其组成种类且所占比例很大。中国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栽培作物、果树和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8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上1200种栽培作物中有200种起源于中国,占世界总数的18。中国的繁多谷类作物及其变种,在世界居第二位。表12中国持有属和持有种统计分类群已知的属和种类特衣和持有种数占总种、属()哺乳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鱼

10、 类苔 藓蕨 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99种1186种376种279种2804种494属224属34属3116属72种99种26种30种440种8属5属8属232属中国由于广阔的国土,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加以第四纪冰川影响不大,使中国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三、中国生物多样牲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人为活动使生态系统不断破坏和恶化,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生态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农田土地沙化和退化、水土流失,沿海水质恶化、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虽然中国具有高度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由于近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及近

11、年来经济的高度发展增大了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需求,构成了强大的压力,致使许多动物和植物严重濒危。从中国的生物和自然资源的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的资料中初步统计,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左右(如表13所示)。表13中国主要生物类群的濒危物种数目类群物种总数濒危物种数濒危物种比率()脊椎动物哺乳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鱼 类小 计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小 计合 计49911863762792804514422002600200250003000035144941831779739828807582610091431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加

12、大,森林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消失,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滥捕乱猎是造成物种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乡工农业污水大量排放水域,大气污染物,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富集于环境,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因生境恶化而濒危。四、生物多样牲保护及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需要和紧迫性人口和经济的压力下对于生物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如前所述,不仅破坏了生境,造成全国或局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下降,甚至造成了许多生物物种的绝灭或使之处于濒危的境地。例如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记录受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有400

13、多种,植物红皮书中记述的濒危植物已高达1019种。实际上还有许多名录之外的濒危生物物种,如鸟类中的雁鸭类还有近10种已极为罕见,对于更多的低等动植物种,很可能在被我们认识以前就已濒危甚至绝灭。尽管上述情况虽已众所周知,但仍然未能引起各阶层人士足够的重视,还是偏重于经济发展,着重进一步提高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忽视了作为自然界可更新资源的(生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使得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的损失,已无法满足未来经济、人口增长对生物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制止掠夺性开发,加强保护工作,强化科学研究以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持续的利用。第二章 中国生物多样

14、性保护的现状一、就地保护工作的阐述和评价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保护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关键措施.但对保护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也必须努力加以保护。中国于1956年,在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保护区。开始时保护区建设发展较慢,近年来发展加快,现在全国已建700多个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见表)。此外,还有480个风景名胜区和510个森林公园,其中许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重要的

15、作用。中国有9个“人与生物圈”保护区,5个世界遗产地和6个“湿地公约”保护区。表21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年 代自然保护区数量(个)面积(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1956196519781982198519871989199111934119333481573708113364887412650004081935资料来源:根据各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综合计算,1983年。表22 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类 型数量(个)占保护区数比例()面 积(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比例()一、生态系统类1.森林生态系统 2.草地生态系统 3.荒漠生态系统 4.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5.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二、野

16、生生物类6.野生动物 7.野生植物 三、自然遗迹类 合 计33512816182116939708资料来源:根据各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综合计算,1993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根据其重要意义和批准机关级别,分为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市(地、州、盟)级和县(旗)级。截止1992年底,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数量、面积见表。表23 中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级构成等 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数量(个)面积(万公顷)数量(个)面积(万公顷)国 家 级省(市、自治区)级市(地、州、盟)级县(旗)级合 计7730510622070840400384256137477390307153850资料

17、来源:根据各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综合计算,1993年表24 各部门保护区数量(据1991年统计)部 门保护区数目占保护区总数的百分分比()林 业环 保农 业地 矿海 洋其 他总 计4201072911869644中国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主要有:(1)森林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2)草地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3)荒漠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4)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5)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全国目前共建有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280个,总面积1287.1万公顷,其中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11个,面积1246.2万公顷,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9个,面积40.9万公顷。中国自然保护

18、区的现状:(1)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尚未完善;(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不太合理;(3)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与严格执法尚需加强;(4)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不完善;(5)经济开发和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未能妥善解决;(6)经费严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低;(7)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员的鼓励措施。二、迁地保护工作的阐述和评价中国利用植物园或树木园已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中国植物园(树木园)8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约110个。中国有关部门自80年代初暑手建设地区性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和繁育中心,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以及林木、果树、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农作物、食用植物和茶(Cam

19、ellia sinensis)、桑(Morus alba)等经济植物进行了保护性繁育。在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方面至1991年,我国共建有动物园41个,加上设在大型公园中的动物展区则总数达175个。这些动物园和展区共饲养脊椎动物600多种,动物个体总量达10万多头。全国已建成以保护为目的的濒危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基地约26座。以商业为目的的养鹿场、水貂场、马鸡场等共230多个。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朱鹮(Nipponia nippon)、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等近10种濒

20、危动物开始复苏,60多种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1)数量和规模不够;(2)从保护目的看,管理不适当;(3)经费不足。在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亲缘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方面,自80年代,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再次引起重视,通过全国范围的补充征集、考察收集和国外引种,作物遗传种质资源总数达35万份,成为世界上遗传种质资源材料保存最多的国家之一。家畜和家禽是人类肉蛋奶食品的主要来源。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共保存畜禽地方良种达398个。在家畜品种的离体保存方面,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动物细胞库和动物精子库、配子库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野生种和野生近缘植物调查、

21、收集和保存工作极为薄弱,许多野生种正在迅速减少,基因型数量正在锐减。且收集保存的作物品种仅占全部品种的65,缺口大。现有的中期种质库圃只能满足作物遗传资源保存需求的50,尚需再建1517个中期种质库(圃)。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及其评价50年代以来,各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组织了多次区域性生物资源的大规模综合考察,出版了众多的有关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的专著,同时还采集了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标本。初步估计,中国现在已藏的生物标本约有1000万号以上。在编目工作中,动物志、植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著,是中国生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工作的基础。计划编写374卷(册)。目前,动物志巳完成57卷(册)占计

22、划总数的;植物志已完成91卷(册)占计划总数的;孢子植物志已完成1卷(册),占计划总数。全国还编辑了种类繁多的资源志。1984年国务院环委会公布了国家重点植物保护名录。1991年出版中国植物红皮书(中英文)(第一册)。1988年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了经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动物红皮书的编写工作也在进行中中国科学院。此外,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管理(BRIM)项目中的编目部分已由中国科学院开始执行。古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其实施方面,部分完成了就地和迁地保护的规划和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其推广方面,国家各有关部门已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于生物多样性保存技术和管

23、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杭州植物园和华南植物所成功地迁地保护了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和木兰科(Magnolicaceae)13个属、100多种植物。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方面,人工授精繁育的技术已被广泛采用。1978年,北京动物园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繁育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获得成功。生物多样性技术已在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和环境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利用。利用野生稻培育水稻良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19751985年期间累计增加产量9000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1)生物资源本底不清;(2)研究经费严重不足,设施和手段落

24、后,(3)人员不足和人员得到资料与研究项目的机会不够;(4)缺乏统一的全国生物地理区划。四、生物多样牲保护有关的机构设置的评价在国务院领导下,一个由有关政府部门选派的38个成员构成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务院环委会)。国务院环委会最近指定国家环保局作为协调和监督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牵头部门,国家计委、科委、教委、林业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公安部、国家专利局、国家气象局和水利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加部门。中国政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体系见图21。然而,由于中央相应部门负责对地方职能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地方职能部门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工作,所以当地政府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中国的

25、非政府机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研究、监测和公众宣传、学术交流方面。五、生物多样牲保护法律和政策的阐述与评价自然保护事业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明确规定,把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机构设置近10年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其中有许多关系疆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有关法律有:宪法(1982)、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森林法(1984)、草原法(1985)、渔业法(1986)、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环境保护法(1989)和刑法(1980)。其他法律还有:矿产资源法(19

26、86)、土地法(1986)、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水法(1988)、水土保持法(1991)。自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于1980年公布后,中国就开始制定本国的自然保护纲要,1986年底,国务院环委会批准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并以环委会文件的形式转发全国,成为一部以政府名义公布的全国性的自然保护战略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主要问题:(1)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法规;(2)执法不严。六、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的阐述和评价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主要是与法制宣传一起并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宣传媒介来开展。全国确定每年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推动了全民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运动的开展。

27、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5月间为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时闻,“爱鸟周”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全体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科研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国政府重视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全国部分综合性大学、林业大学和农业大学等均设置有关于环境和自然保护专业”培养环境保护的各类专业人材。80年代以来各部门累计巳举办过40余期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近2000人。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的主要问题:(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不够;(2)学校对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不足;(3)缺乏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台作及其成果的阐述和评价中国非常重视生物

28、多样性的国际合作。中国已参加了国际公约及其活动,积极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还开展了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民间合作。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签订了关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合作协议。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保护大熊猫中心议定书,在四川卧龙建立了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1986和1987年,由国家环保局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主持和在新疆环保局支持下开展了阿尔金山保护区的考察。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措施的行动计划一、中国生物多祥性行动计划的总目标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通常是以两种途径来实现的。首先是通过对那些面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绝对保护(例如,通过一段时

29、间的禁止利用);第二,对数量较大可以开发的资源进行持续合理的利用。鉴于中国自然资源受威胁的严重性,本行动计划主要集中于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这一目标。(1)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protected area)心的就地保护;(2)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之外的就地保护;(3)对保护物种确定优先重点,并在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基因文库和繁育中心等迁地保护设施中加以保护;(4)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和监测网络以监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5)将生物多样性问题纳入国家的总体经济计划。就地保护是此行动计划的核心,迁地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的补充。二、具体的目标和行动目标1强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

30、宪行动1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经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行动2建立一个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的生物地理区划系统目标2完善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行动1全面审查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现状,以便评估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代表性和有效性行动2采取措施以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行动3在生物多样性迫切需要保护的地区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目标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寄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行动1评估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现状,评价包括狩猎和其他的威胁因素行动2根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受威胁程度的判别标准,确定需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优先重点行动3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行动4审核动植物迁地保护设施及其保护优先物种的有效性行动5根据就地和迁地措施的综合分析和有关将迁地保护设施中所繁育的物种回归自然中的种种限制条件的考虑,制定各项物种保护规划行动6改善物种保护的迁地管理行动7开展科学研究以支持实施目标3内所建议的行动目标4保护作物和家畜的遗传资源行动1保护作物、牧草和蔬菜的遗传资源行动2保护家畜遗传资源行动3保护林木遗传资源目标5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行动1将生物多样性保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