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1.87KB ,
资源ID:228217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821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国家科技部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国家科技部Word下载.docx

1、1、项目名称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2、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我国水污染控制需求,围绕水污染控制的典型处理工艺的单元技术(如混凝、生物处理、膜分离、吸附等)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实现污水与给水高效、安全净化为目的的生物复合絮凝剂、新型生物载体、新型膜材料与组器、高效吸附材料的生产和水处理应用技术研发和集成化研究,并完成新型水处理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工程应用示范。研制出10种以上高效水处理材料,形成5项以上水处理的关键技术,通过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5项以上示范工程,为水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3、研究内容本项目分解成如下五个课题。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课

2、题1. 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目标:针对传统无机、有机絮凝剂在污水和饮用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水处理技术领域对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巨大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生物复合絮凝剂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供给提供高效絮凝剂的生产、应用技术支持。研究内容:(1)高效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生产与复配关键技术研究产絮微生物的选育、培养方法,优化微生物发酵制备工艺条件与参数,研究生物絮凝剂的分离、提纯技术,形成廉价生物絮凝剂制备的关键技术。以生物絮凝剂为主体,筛选具有协同絮凝效果的无机或

3、有机絮凝剂,针对不同水处理目标(如高效除磷、低温除浊等),研究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复配技术,确定优化的复合絮凝剂配方和复配工艺参数,形成新型高效生物复合絮凝剂制备的关键技术。(2)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复合絮凝剂在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条件与絮凝性能的研究,确立不同水质特点、净化效果与生物复合絮凝剂种类选择的对应机制,优化并建立生物复合絮凝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与技术参数(pH、投加量、水温、搅拌强度等),考察生物复合絮凝剂在水中残留量与使用条件的关系,开展复合生物絮凝剂技术经济性能和环境安全性技术评估,形成生物复合絮凝剂在污水和给水处理应用的关键技术。(3)生物复合絮凝剂的产业化技术与工程应

4、用示范以生物复合絮凝剂的产业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生产和复配关键技术和设备,考察规模化生产条件下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确定存贮、运输等环节中的保质技术措施,建立规模化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建立生物复合絮凝剂的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生物复合絮凝剂除浊降污、除磷控藻的工程应用研究,通过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应用示范工程。考核指标:(1)研发3种以上适用于不同水质净化处理要求的生物复合絮凝剂及其产业化技术。(2)生物复合絮凝剂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固体生物复合絮凝剂固形物含量70%,pH=5.57.5(1%水溶液),分子量200万,保质期1年以上;絮凝剂中砷(以As计)含量0.05mg/L,

5、铅(以Pb计)含量0.01mg/L。(2)新型生物复合絮凝剂对低温低浊水质,在工业、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主要净化指标(如浊度、COD、总磷等)处理效率比目前市售絮凝剂提高20以上,节省运行费用20以上。(3)建立1000吨/年生产规模的生物复合絮凝剂产业化生产线。(4)建立应用生物复合絮凝剂的日处理5000吨以上规模的水处理示范工程1项。(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研究制定生物复合絮凝剂产品标准及工艺技术规范。课题执行年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课题经费来源及要求: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5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55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鼓

6、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组织实施课题。 课题2. 新型生物载体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针对传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存在的COD去除效率不高,硝化效率差等问题,以提升传统生物处理单元的技术水平和处理效率为目标,研究利用生物载体强化传统污水生物处理的方法,重点选择生物移动床工艺,研究生物移动床载体制备、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完成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新型生物悬浮载体配方与制备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微生物附着效果好、启动快速、具有良好的微生物生长条件和微生物生态结构的生物载体制备技术。在充分考虑生物移动载体的形态和几何结构基础上,重点考察生物载体的原料筛选、组成、配比等条件

7、对生物载体的关键性能参数(比表面积、密度、亲疏水性、表面功能等)的影响,优化并确定生物载体材料的最佳配方与工艺技术参数,形成性能良好的生物移动载体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2)新型生物载体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展新型生物载体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高效、稳定运行的应用技术研究。重点考察生物载体在生物移动床等工艺系统中的稳定、高效运行的水力学条件、反应器结构与形式,并研究基于新型生物载体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硝化或反硝化等的性能,建立针对不同处理水质和处理目标的优势微生物形成、聚集和作用的工艺过程调控方法,优化新型生物载体在工程应用中的工艺形式、工艺参数,形成污水高效处理的新型生物载体的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

8、。(3)新型生物载体的生产与应用技术的工程示范研究开发新型生物载体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建立规模化生产线,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获得生物载体生产最佳工艺条件,建立生物载体产品的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生物载体的工程应用研究,建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提出生物移动床工艺设计原则与技术规程,完成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工具包。进行新型生物载体的技术经济性能评估。(1)研究开发3种以上不同规格、适用于不同污水处理目的的新型生物悬浮载体及其产业化技术;(2)载体比表面积达到900m2/m3以上, 生物膜硝化活性高,载体挂膜后湿密度约为1kg/L。(3)污水处理能力: COD去除率90%以上,冬季硝化效率不低于

9、95%,总氮去除率达到70%以上,并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GB18918-2002);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系统相比,运行费用降低10%以上,同等悬浮活性污泥浓度条件下,单位池容的硝化速率提高30。(4)建成具有年产2000m3新型生物悬浮载体能力的生产线;(5)完成2000m3/d以上的污水处理应用示范工程1项;(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研究制定新型生物载体产品标准及工艺技术规范。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50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课题3新型膜材料及膜组器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围绕当前和今后适用于污水处理和回

10、用的膜生物反应器(MBR)等领域对微/超滤膜材料和膜组器的快速需求,研究开发基于聚偏氟乙烯等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高强度、耐用型超/微滤膜材料及膜组器,实现产业化和模块化制备以及水处理工程应用。为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水再生利用提供高新技术支持。(1)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聚偏氟乙烯等低成本、高性能、高强度、耐用型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考察不同制膜技术、方法、工艺条件和配料等对膜成型和膜性能的影响,优化并确定最佳制膜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研究膜组器结构的优化技术、组装技术等,优化膜组器制备工艺技术参数,并实现低能耗、长寿命、防堵塞、易于维护的高效率膜组器的模块化

11、生产。(2)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的应用研究开展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和膜组器在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考察新型膜材料和膜组器的稳定运行特性、抗污染性能,解析不同操作条件下膜污染机制,开展物理、化学清洗方法研究,确定最佳清洗方法和技术。开展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和膜组器的经济性评估。(3)新型超/微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的规模化生产与工程示范研究开发面向工程化应用的新型膜材料与膜组器制备的关键技术,建立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的规模化生产线并进行示范生产。将反应器结构设计、膜组器设置以及自动控制等进行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新型微/超滤膜材料及高效率膜组器在膜生物反应器等污水处

12、理与回用工艺中的工程应用示范,形成新型微/超滤膜组器等的工艺设计工具包。主要考核指标:(1)开发出3种规格以上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PVDF等微/超滤材料;新型微/超滤膜材料的清水通量10L/(m2h kPa)(25C条件下),机械强度5N。开发出适用于膜生物反应器等工艺的高效率膜组器,成本比国外产品降低20%以上,并形成不同处理规模的系列化产品。(2)形成新型微滤/超滤膜材料生产能力50万m2/年。(3)建立2个新型微/超滤膜材料与膜组器在膜生物反应器等工艺中的工程应用示范,处理规模城市污水10,000m3/d,工业废水1000 m3/d,并稳定运行1年。(4)编制工艺设计工具包和新型膜材料和

13、膜组器的应用操作手册。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80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80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本课题须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组织实施课题。课题4树脂型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针对低浓度有毒有机废水快速处理和环境突发事件中高浓度有机污染应急处置的技术需求,开展以吸附为主要净化手段的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关键技术与设备。在此基础上,开展利用所开发的新型高效吸附剂在废水中低浓度难降解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净化、环境突发事件中高浓度有机污染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1)有毒有机物高效吸附树脂的制备技术研究用于吸附水中可溶性和疏水性有毒有

14、机污染的高效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针对不同处理水质的特点(共存复杂有机污染、低浓度有毒有机污染、环境突发事件污染)和目标有机污染的性质(可溶性、疏水性),进行高效吸附树脂的结构设计,筛选吸附树脂的合成原料,考察各组分及合成工序对吸附树脂性能的影响。建立配方、工艺条件与吸附对象、吸附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有毒有机物高效吸附树脂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2)有毒有机物高效吸附树脂的水处理应用技术研究针对废水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确定高效吸附树脂对可溶性和疏水性有毒有机污染的吸附容量和关键工艺参数,优化吸附树脂的应用工艺过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共存有机污染、低浓度有毒有机污染、环境突发事件污染),提出吸附

15、树脂的选择与应用技术策略。研发吸附树脂快速、高效的再生方法,考察再生次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提出回收有机污染的资源化利用或处理、处置技术途径。(3)有毒有机物高效吸附树脂的规模化生产与工程应用示范研究开发高效吸附树脂规模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从原材料的选择、工艺条件优化、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等各个环节调控产品品质,建立新型吸附树脂规模化生产线,建立吸附树脂产品的企业标准。在工程规模下通过技术综合集成,开展有毒有机物高效吸附树脂的工程应用示范,建立低浓度有机污染处理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示范工程各1项。(1)研制出3种以上用于水中亲水性、疏水性有毒有机污染的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

16、线并进行工程规模示范。(a)吸附溶解性有毒有机污染的吸附树脂技术指标:研发1个系列对低浓度复杂体系中有毒有机污染物高效吸附的新型树脂吸附剂;树脂比表面积1000m2/g以上;吸附剂对低浓度复杂体系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是活性炭的二倍左右;形成200吨/年的吸附树脂生产能力;完成2000 m3 /d的污水处理示范工程1项。吸附单元处理可使低浓度有毒有机废水的COD削减50%以上,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净化效率达90%以上,废水处理后可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GB18918-2002)。(b)吸附疏水性有毒有机污染的树脂吸附剂技术指标:研发2种针对不同疏水性有毒有机物快速吸附的新型树脂吸附剂,对高浓

17、度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倍量达到10g/g以上;重复使用100次后其吸附量达初始饱和吸附量的70%以上;形成200吨/年的吸附树脂生产能力,并进行应急处置吸附实验。(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研究制定树脂型高效吸附剂产品标准及工艺技术规范。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600万元,承担单位落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60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课题5高效除砷氟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针对我国高砷氟以及砷氟共存污染现状和特点,研制开发高效除砷氟以及同时除砷氟的吸附剂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以及基于上述新材料的新型除砷氟处理新工艺和新技术和原位再生技术;建立新材料示范生产线和应用示范工程

18、;为有效解决我国饮用水砷氟问题提供新材料和新技术。(1)砷、氟同时去除吸附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开发As(III)原位转化、As(V)同步吸附的氧化-吸附除砷新材料,建立基于不同砷浓度水平和As(III)与As(V)比例条件下的砷价态与形态转化调控方法,研究同步吸附以及砷、氟同时去除的新型絮凝吸附材料;并针对典型地区砷、氟浓度水平与比例特征,研究并优化材料最佳组成配比、应用形式与再生周期,实现在除砷除氟过程中砷氟穿透周期相当,形成基于砷氟同时去除新材料的制备关键技术。(2)基于同时去除砷、氟新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研究材料在工程中应用形式与原位再生方法,优化运行与再生过程工艺参数,形成无需投加氧化剂、

19、同时能够高效去除水中As(III)与As(V)的除砷新工艺和技术。研制开发新型旋流絮凝污泥回流反应器,建立并优化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工艺形式、再生方法与最佳工艺参数,形成基于经济高效除砷氟絮凝吸附新材料的饮用水高效除砷、氟新工艺和新技术。(3)新型除砷除氟材料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工程示范研究面向规模产业化生产的新材料产业化制备工艺及其设备、设计,建立新型除砷除氟材料的规模化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规模的利用所研发的除砷除氟材料饮用水处理研究,通过技术综合集成,建立饮用水中除砷除氟的示范工程,并进行经济、技术评价。(1)研制开发3种以上经济高效除砷氟新材料, 以及具有同时去除

20、As(III)与As(V)和同时去除砷氟等多功能新材料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2)研制开发的新材料除砷氟效能比目前市售除砷氟材料高30%以上,价格低30%以上。建立规模不小于5吨/日的新材料产业化示范生产线。(3)形成并建立基于上述3种以上新材料的除砷氟实际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系统。新工艺和新技术系统的除砷氟效能达到并优于国家安全饮用水标准。(4)选择典型砷、氟污染以及砷氟共存污染地区,建设2项以上新型除砷氟或同时去除砷氟的示范工程,示范工程规模不小于500 m3/d。综合运行费用不超过0.6元/吨水;(5)编制除砷氟新工艺和技术应用操作手册。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50万元,承担单位落

21、实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550万元(不含生产线和示范工程建设费用)。三、注意事项1申请单位需针对单个课题提出申请。评审过程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2.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均可申请承担本项目课题。3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发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4对于港澳台优秀科技人员、海外优

22、秀华人学者(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年龄、职称(学位)等基本条件时,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协议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也可作为课题组长。在课题申请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5. 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技部三大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6在填报课题申请书时,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部分相关内容。预算编制应在专项经费控制额范围内,结合研究任务的实际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项目申请单位财务部门会同申请负责人共同编制经费预算,并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负责。在编制经费预算之前,项目申请单位及申请负责人应认真学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规定。7申请课题时需按指南要求如实提供配套经费证明和支撑条件承诺,并提供联合申请的合作协议。8申报程序和要求: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统一申报。申请指南在科技部及863计划网站上公开发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