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7 ,大小:410.34KB ,
资源ID:227679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7679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药专业剖析报告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药专业剖析报告Word下载.docx

1、(一)理论教学环节(二)实践教学环节(三)顶岗实习环节七、教学改革与建设(一)构建“一三四五”课程体系(二)整合重构课程(三)开展教改研究(四)改革教学方法(五)开设第二课堂(六)加强校企合作(七)开展技术服务(八)改革考核方法八、教学环境(一)专业实验实训室(二)校内实训基地(三)校外实习基地(四)图书资料建设(五)网络教学资源九、师资队伍(一)师资队伍现状(二)师资队伍培养十、学生素质与就业(一)学生素质(二)学生就业十一、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一)专业优势(二)办学特色十二、专业建设规划(一)建设目标(二)建设思路(三)保障措施(专业代码630302)我校中药专业是在原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中药

2、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作为学校首批开设的专业,已有50年的办学历史。截至目前,已为全国医药行业输送全日制中药专业人才11743人,培养非全日制培训、进修、函授人才8240人,共计19983人。生源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就业范围遍及全国各地,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业务骨干或优秀企业家。我校中药专业为社会培养全日制专业人才情况类别人数起止时间备注中专生1022019582003全日制2、3、4年专科生(高中起点)42820042006全日制3年专科生(初中起点)91520012004全日制5年专科生(医药系统在职人员)1021987全日制2年本科生781978全日制4年合计117

3、43我校中药专业为社会培养非全日制专业人才情况本、专科函授生212019862008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培训、进修教育492019832008中药进修班、全国中药标本制作与养护培训班、乡村医生培训等医药企业员工培训120082402004年学校升格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专业作为学校首批招生的五大专业之一,迄今已招收6届1021人。目前已毕业三届428人;在校生三届593人,其中:2007级顶岗实习216人。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年招生规模稳定在200人左右。学校升格后中药专业学生情况届数学生数毕业生320042006级在校生59320072009级累计6102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

4、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遵循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规律,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理念,以学校“十一五”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学生基础素质、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结构,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面向中药全行业,培养适应中药生产、经营、质检、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本专业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面向中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

5、出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2008年,我校中药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专业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引进与培养,改善专业师资条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水平等措施,本专业已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改科研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成绩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欢迎。2007年,本专业致力建设的“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届“山东省教学团队”。专业的硬件设施也得到较大的改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等设施基本完善,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求。2. 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根据杜会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6、,将实践教学作为核心环节加以建设,增加实用、实训课程;采用“订单培养”,提供就业选择;探索“2+1”教学模式,即利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最后一年时间专门从事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通过从“理论课演示实践课专项实训课”的渐进整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渗透;同时,通过建立实践课程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3.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该专业教师主持建设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及中药炮制技术2门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鉴定技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4门课程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药品营销与管理、药用植物学等9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

7、校级精品课程。4. 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大纲,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加强实践训练和实务操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强化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督导组的指导职能,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风学风建设,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得到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5.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近三年的供需见面会上,来自全省的60多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专业学生踏实肯干,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98的学生实习时就被单位录用,很快成为医药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业务骨干。20

8、08年6月,我们对3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用人单位对中药专业毕业生表示满意,其中很满意的占77.50%,较满意的占22.50%。近3年中药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5以上。1.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产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9、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医药产业完全以国家统筹为主,产、供、销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年,医药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13倍,远高于美国同期的12倍和日本同期的倍。1978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截止2001年,国内制药企业多达6700余家,80%的企业年销售在千万以下,企业多而规模小,品种的重复开发现象较普遍,如拥有六味地黄丸产品批文的厂家达1000余个,市场品牌高达700余种,而90%的销售额却集中在10个品牌。20012005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药材生

10、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强制执行,全国6700多家药厂淘汰了1500余家,仅有444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GMP证书,1000多家药用原辅料企业有GMP认证的生产线。但销售企业发展迅速,全国有12万余家,零售终端20余万个。企业平均产值由原来的600万元上升至1300万元,增长了两倍多。科研投入由2001年前的不到1%,增长到近5%。在传统中药基础上开发现代中药,已成为医药行业关注的焦点。资本集中度显著提高,形成了九洲通、复星、成大方圆、太极(桐君阁)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商业企业,大终端、大连锁等零售商业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余万个销售终端中有60%为连锁企

11、业,例如:老百姓、开心人、南华、桐君阁、天成药业等。2006年,市场增长率高达19%,远远高于世界医药市场5%的增长幅度。2007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5660亿元,同比增长24.87;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24.56;总利润500亿元。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医药产业仍保持强势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666.17亿元,同比增长25.74;实现销售收入825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实现利润776.6亿元,同比增长28.39,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5左右,在十二类消费品制造业中名列前茅,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加值增速3.1个百分点。2009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

12、经济的侵蚀不断深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但由于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特性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医药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中国医药经济依然走在世界的前端,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增长28,位居世界第七。未来35年,国家为新医改投入8500亿元,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全国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将超过20%。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经济预测分析(第61期)分析,中国医药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对医药行业发展影响有限,医药行业运行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不明显;二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及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都使对医药的需求持续提高;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

13、的深化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医药制造产业加速升级,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报告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将进入从医药大国进入医药强国的关键期,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问题将随着“新医改”“重大专项”及“制剂走出去”计划的全面推进逐步得到本质上的解决,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创新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现代物流发展促进流通效率进一步提高。201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医药市场。政府增加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医疗改革框架逐渐浮出水面,食品药品监管进行一系列改革,意味着市场会变得更规范、更有吸引力。2016年,中国医药商业板块市值预计可达3000亿元,上市

14、公司龙头市值可达500亿元以上。至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将有望超过日本,跃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2. 山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山东医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山东医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生产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我省医药产业总产值32749.57万元,利润6183万元,税金1639万元,工业从业人员25000余人。经过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省医药工业规模效益有了质的飞跃,2007年,全省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85亿元,比1979年增长300多倍;实现利润129亿元,比1979年增长200多倍;实现税金41亿元,比1979年增长2

15、50多倍;工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是1979年的四倍。目前,我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并较其他先进省份有较大的领先优势。(2)产品结构显著优化,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医药行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量也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化学药品、中药和医疗器械的一些类别。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省医药行业药物品种、类别齐全,化学药品特别是原料药生产能力突出,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也取得了质的突破,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到2007年,全省解热镇痛、抗生素、抗肿瘤、心脑血管、磺胺、激素等原料药持续增产,总产量达到20余万吨,片剂生产能力达到800亿片,针剂和

16、输液分别达到60亿支和30亿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3)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79年,全省全部医药工业企业构成仅分为国有和集体两个部分,企业仅35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国有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部分国有企业实施股权转让,以股份制、合资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医药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医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07年,全省各类经济成分有较大规模的医药工业企业达548家,其中,非国有医药企业占到规模以上企业数的90%以上。(4)骨干企业数量稳步扩张,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三

17、十年来,新华、鲁抗等骨干企业在我省医药行业一直起到中流砥柱作用。近几年,齐鲁制药、鲁南制药、威海威高等一批新兴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带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我省有新华制药、鲁抗医药、鲁南制药、威海威高、山松生物工程、淄博山川器材等6家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进入全国50强。威海威高、鲁南制药、东阿阿胶、齐鲁制药、烟台荣昌等5家医药企业实现利税进入全国50强。(5)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到2007年底,医药行业建成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近五年,共获得新药批准证书900多个,其中一类新药23个,上报新药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在新药研发

18、领域连续五年排名居全国首位。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成为全国医药新产品研发的标杆企业,该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2%,近年来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一亿元以上,仅“十五”期间就完成了100余项研究课题,其中57个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15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个产品获国家进步二等奖。2009年7月28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部署近三年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部署,山东省三年中将增加投入418亿元,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五项改革。3.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医药行业一直被国际公认为是“朝阳行业”,而中药产业则是“

19、朝阳中的朝阳”。近年来,随着“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兴起与人口老龄化、医疗模式的改变,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简便验廉、易于研发,引起了国际医学界和制药工业的普遍关注。我国是中医药发源地,也是中药资源大国,中药行业整体经济状况良好,20032008年中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5.4%,使用量以每年超过20的增速增长。在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

20、监督管理。中药现代化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整个发展过程可划分成3个阶段。(1)基础积累阶段(19491992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药的科学原理和地位得以充分肯定。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被写入我国宪法:1985年中央书记处作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指示,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将过去新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审批,改为卫生部统一审批,1988年正式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我国的中药新药和新制剂研究、开发和生产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审批

21、的中药新药逐年增多。中药剂型在保持传统丸、散、膏、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片剂、口服液、胶囊、颗粒剂等现代剂型。中药生产也改变了“前堂后坊”的方式,具备了工业化发展的规模。(2)发展阶段(19932000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中药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明确提出,并得到较快发展。主要由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主持和资助,以科研院校为主体,中药企业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理论,资助了许多科研课题。1993年成立了由国务院18个部委组成的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及其专家委员会,提出了“1035”工程,主持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究和少数中药复方制剂的

22、二次开发。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制剂银杏灵取得了重要进展。复方丹参滴丸于1998年9月被美国FDA同意在国内进入、期临床研究。银杏灵也于1999年通过了美国FDA临床研究预审。原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7月开展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并于1998年明确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建议国家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列为国家“九五”科技重中之重项目加以实施。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实施方案,其中,“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已于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攀登计划预选项目。1999年10月“方剂

23、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论证,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一直高度重视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工作,从1992年开始,全方位、大额度资助了有关中药现代化的基础研究课题。(3)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开始至今相当一段时期。在此期间,政府有更多的部委参与到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之中,推动作用已由以资金支持为主转变为以政策引导为主,支持重点已由理论研究、开发研究转变为中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并将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积极参与的格局。2002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医药现代化国家科技大会,由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24、、卫生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的国家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将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走上一条健康有序地发展轨道。目前,国家许多部委已将中药现代化研究课题列入“十五”重点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以推动中药新产品的中试或试产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国家经贸委,在制定医药科技“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加大中药工程现代化实施力度,重点解决中药材质量规范化、传统名优中成药现代化及中药工程现代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中药产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以中药产业化开发为支持重点的国家计委2001年发

25、布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将其列为“十五”重中之重项目,开始组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计划通过实施中药产业全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快速提高现代中药产品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2005年我国中药产业规模达到产值8001000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中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120亿元,占中药工业产值的10%以上,年均递增20%。建设20个中药材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培育2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成药产品;培育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单品种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现代中成药;示范20项先进单元制造技术及其装备,建成10条先

26、进制造技术集成的自动化控制示范生产线;建设10个工程研究中心,显著提高了大型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国家专利局正在做“增强中药的新优势”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金融部门投资的重点和热点逐步向中药行业转移。许多地方政府也把中药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4. 国家有关中药方面的方针政策(1)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办发200261号)2002年,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医药局、中科院等八部委针对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

27、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纲要提出了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投入体系;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药资源及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力度;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药行业协会的作用七方面目标。其中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是关键。具体包括: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中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法律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积极利用中医药专业院校和其他相关专业院校的力量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注重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培养人才

28、;利用合资合作积极培养国内急需的中医药现代化专门人才,鼓励有关人员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国际性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的运行机制和环境。(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41号)。意见指出,我省中药资源较为丰富,约有天然中药材资源2000余种,其中道地药材200多种,金银花、北沙参、瓜蒌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药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中药质量标准不完善,中药材加工和种植不配套,中药企业研究开发创新能力较弱,中医

29、药市场有待拓宽和完善等。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建立若干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若干个中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药市场,开发10个以上创新中药品种,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大型中药企业,初步建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中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北方最大的中药集散地,实现中药产业增加值和效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山东省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以鲁南制药、东阿阿胶、沃华科技、国风药业、烟台绿叶、步长药业、山东凤凰等企业为骨干,积极推广先进制药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广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推进阿胶二次开发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阿胶系列、心可舒、养心氏、脑心通、

30、三鞭系列、活络舒肝、银杏注射液、心肌宁、伸筋丹、高含量西洋参提取物等。到2010年,中成药总产量将达到5万吨。此外,山东省积极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规范化,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积极扶持山东圣地、淄博鼎立、菏泽牡丹、无棣养驴基地等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中药饮片加工业的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质量水平。(3)5P(GMP、GSP、GAP、GLP、GCP)建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是药品生产企业管理生产和质量的基本准则。详细规定了药品生产的人员、厂房、设备、卫生、原辅料、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标鉴、包装及包装材料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及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各关键工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是医药经营企业保障商品质量所实施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医药经营企业的计划、购进、验收、储存、调拨、销售、运输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措施。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