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77.84KB ,
资源ID:226869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6869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深化复习 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深化复习 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档格式.docx

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的“郡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制,朝廷命官至郡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

2、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一级,为基层行政组织,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

3、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可知,出现了乡里制保甲制、乡官制职役制的趋势;根据材料“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可知,出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乡村自治越来越弱的趋势;第二小问,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答,皇权逐渐加强、中央逐渐集权。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4、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3. “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概念,它对于研究北朝隋唐社会政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

5、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重,要言之,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材料二武则天破坏集团的工作首推科举制,大倡文辞之科破格用人,而文辞之科的进士科地位远胜明经科,这与关陇集团推崇的华夏正统经学治国理念也是大相径庭的。她开设武举科,也对军功贵族世袭在观念及实践上给予巨大冲击。武则天还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洛阳,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下

6、以长安为信仰中心的格局。她还以婚姻为纽带,缔结“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以武氏寒族介入关陇集团,在文化层面把已经不占优势的关陇集团进一步拖下来,原来的胡汉精英集团堕落的速度加快了。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1)据材料一概括“关中本位政策”的特征。(2)材料二中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的措施有何特点?其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首推科举制”、“开设武举科”、“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洛阳”、“以婚姻为纽带”等措施可得出通过国家制度的改革进行打击,多种措施并用,重在从精神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打击;第二小问,从打破关陇集团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

7、答案(1)特征:关陇区域是“关中本位政策”生成的空间;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垄断把持政权;围绕整军务农富国强兵实施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成为“关中本位政策”实行的物质基础;融合胡汉民族精神。通过国家制度的改革进行打击;多种措施并用,重在从精神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打击。影响:加速了关陇集团和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给胡汉中下层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促进了胡汉融合。(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点之一。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废除科举制,大办各类新式学校(当时称为学堂)。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再加上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的

8、政策一一落实,我国出现近代以来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 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提出新的办学宗旨。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1906年清政府又提出“忠诚、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崇尚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的五项办学原则,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制定全国统

9、一的新式学校学制。仿照日本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并规定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和工程技术职业教育。部分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兴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校。(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提出的办学宗旨和传统旧式学校办学宗旨的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第(2)问,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从推动教育的转型、以及教育的近代化方面分析。答案(1)同:都以儒家纲常礼教(或忠君尊孔思想)为办学根本原则。异:旧式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儒家的文化知识传授,忽视科学技术

10、知识的传授,新政教育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只突出德育、智育,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旧式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封建官僚(或读书做官),新政教育改革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实用人才。(2)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新式教育转变,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产生深远影响。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

11、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这是当时政府的基本判断。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

12、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第(2)问,首先点明李约瑟的观点是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材料中“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得出教育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中“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得出政府重视科研,“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

13、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得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部的高校遭受破坏,被迫内迁;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2)论证:李约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数量增加、高校规模扩大;重视科学研究;科技专利数量增加;培养出一批杰出科学家。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我已将适

14、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梭伦“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的表现,并由此归纳梭伦改革的特点。答案:(1)背景:群众(平民)政治地位低;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2)表现:颁布“解负令”,让债务奴隶恢复人身自由;按照财产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使平民也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特点:中庸、中立。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大索貌阅,核点户口。

15、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古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

16、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概括即得。第(2)问,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从当时看,“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从长远看,“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影响深远。(1)措施:严密清查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并进行核对;严惩户口登记不实的地方官吏;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口。(2)影响:有利于防止

17、隐匿人口;有利于防止逃避赋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所继承并完善,对于现代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

18、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不

19、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材料二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乡试第一场试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经济特科之设,朝廷原期取英才,以备贤良之选,非为幸进之途开营谋之路。夫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材料三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

20、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提出废八股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在教育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没有实现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第(1)问,第一小问理由,材料“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

21、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说明:八股取士不利于招揽具有真知灼见的实用性人才,造成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第二小问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有识之士要求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经济特科之设,朝廷原期取英才,以备贤良之选,非为幸进之途开营谋之路”可知维新时期科举考试新增外国政治和经济学科等适应时代潮流的考试内容;第二小问措施包括,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1)理由: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有识之士要求变革。(2)变化:增加了外国政治、经济

22、等内容。措施: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3)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认识:改革要尽量减少阻力;依据国情;讲究策略等(言之有理即可)。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为了获得工程承包合同、逃避税收,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这种集团控制了大多数城市。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8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

23、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很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第(1)问,根据材料“城市管理低效无能”“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可以得出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管理效能低下;垄断企业贿赂政府、控制政治。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

24、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政治上“组成诚实政府还政于民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可知抑制了市政管理的腐败,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社会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经济上,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思想上,为日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市政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垄断资本兴起,控制政治;联邦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统治政策。(2)意义:减少了社会罪恶,抑制了市政管理中的腐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维护了责任制政府的发展(或者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加有序、公

25、平的环境,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民生,缓和了阶级矛盾;为以后美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传统形成后,上院的权力和地位长期高于下院。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取消上院对下院议员的提名权,但上院仍然有否决和修改下院通过的法案的权力。一直到20世纪初,上院经常利用否决权使下院通过的议案不能成为法律。1911年的议会改革在首相阿斯奎斯斗争下,上院被迫作出了让步,通过法律确立了下院的财政立法权,对于预算案上院只能搁置一个月,在其他公议案上,上院可延搁两年,但如果连续三次在下院获得通过,可以直接交由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无须经上院同意。而且这个法

26、案明确宣布 “想要用一个建立在群众基础上而不是世袭基础上的第二院去代替现在所有的上议院”。1949年颁布的议会法是1911年议会法的补充,它规定只能由下院提出财政议案,上院没有修改和否决的权力,同时将上院延搁下院通过议案的时间缩减为一年。英国议会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第(2)问,通过议会改革的特点,并结合议会改革这个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及英国长期具有的议会传统等方面得出原因,从历史上来说,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从政治的角度看,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经济方面看,资本主义有了快速的发展,从思想的角度看,社会进步思潮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特点:权力中心逐渐由上院转移到下院;以法律手段保障;长期曲折;渐渐妥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历史传统的影响;进步社会思潮的推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