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 ) (26)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三、译句: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5、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8、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
2、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10、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四、理解:(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求书难。求师难。(3)求学难。(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
3、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11、(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
4、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
5、之间的关系?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五、段意与中心段意:(1)少年时求书艰难的情况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2)成年后,求师难和求师诚恳的态度。(3)远学从师之苦(道路难走,饭食差,衣着破)。中心:作者以自己艰苦且勤奋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学习。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6、“ 加冠”一词是什
6、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4
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5、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
8、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26、 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
9、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4、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
10、调。5、嗜学 家贫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7、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11、略无慕艳意。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4、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5、 写太
12、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16、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17、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9、 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20、
13、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21、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22、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2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
14、上是否努力。25、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
15、,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30、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字景濂 (潜溪 )明代 (朝代)文学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缊袍敝衣 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精神追求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勤字和艰字。4、全文的总领句是余幼时即嗜学;全文的主旨句是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5、文中“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说明自己的品性好,从不敢稍微超过约期,与文中弗之怠相照应。12、填空:(5分)(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作者_,字_,号_,是_(朝代) 家。他与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4分)(2)本文是一篇_(体裁)(1分)13、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填空。(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 。(2)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 ”字和“ ”字。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7、9分)嗜( )学 弗( )之怠( ) 加冠( ) 俟( ) 负箧( )曳( )屣( ) 叱( )咄( )媵( )人 烨( )然 衾( ) 皲( )裂 缊( )袍敝衣 逾( )约 硕( )师 容臭( )15、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2.5分)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俯身倾耳以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无从致书以观。(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5分)执经叩问( ) 援( )疑质( )理寓逆旅( ) 礼愈至( ) 至( )舍俟( )其欣悦 腰( )白玉之环 缊袍敝( )衣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18、若人也。(2)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8、选择题:(6分)(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敢稍逾约 老翁逾墙走 B或遇
19、其叱咄 或置酒而招之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1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 含义:(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 含义:2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3分)(1)、走送之古义: 今义:(2)、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3)、主人日再食 古义:2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2分)22、在原文中用“”为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23、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此句中“稍”的深刻含义。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
20、么?2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26、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27、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28、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一例。(1分)2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3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32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33、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1)书:_(2)勤奋:参考答案:12、(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景濂 潜
21、溪 明初 文学 刘基 高启(2)赠序1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缊袍敝衣 (3)勤且艰14、sh f di gun s qi y x ch du yng y qn jn yn y shu xi 15、(1)用(2)因为(3)而(4)把(5)来16、请教 引,提出 询问 旅店 周到 到达 等待 腰佩 破17、(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
22、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6)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18、(1)C(2)A(3)D19、(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20(1)跑 行走 (2)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两次 又一次2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2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23、“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23、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25、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26、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27、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28、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29、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30、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
24、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1、言之有理即可32、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33、(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四
25、、其他: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各题。(答案在题目中)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遇其ch( 叱)du( 咄 ) 负qi(箧)曳x(屣 ) 足肤jn(皲 )li( 裂)yng( 媵)人持汤沃gun(灌) 以qn( 衾)拥f( 覆) yn( 緼)袍 b( 敝 )衣 (二)、填空 (三)、解释下列划线字1、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 )(借 )3、弗之怠(懈怠) 4、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超过)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更加)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虑、担心) 8、未尝稍降辞色(言语和脸色)9、援疑质理 (提出)(询问) 10、或遇其叱咄 (有时)(训斥、呵责) 11、色愈恭,礼愈至(恭敬)(周到) 12、俟其欣悦 ( 等待,等到)13、负箧曳屣(背着)(拖着 ) 14、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1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旧絮)(破)16、略无慕艳意(羡慕)17、余幼时即嗜学(酷爱) 18、勝人持汤沃灌 (热水 ) 19、 腰白玉之环(腰配,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20、寓逆旅( 居住 ) 2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