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4.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2)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第一课 第二节 用机械种庄稼 1.美国中部大平原的自然环境(或: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北美洲的美国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2)地形及土壤:平原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位于北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气候适宜。
2、(4)水文: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从北向南贯穿大平原东部。2.美国大平原的生产 (1)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2)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商品性农业。(3)生产方式:平原上的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的规模普遍很大,都配有许多大型农用机械和自动化装置。每到收获季节,联合收割机大显神威,从农作物的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4)美国大平原的农场景观: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一个个农场与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在靠近农舍的地方,间或有粮仓和存放农业机械的库房,它们与大片农田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3.美国农业的一体化 (1)原因:美国农场规模大,产量高,加上主
3、要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距离远,农场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运输、销售农产品。(2)表现:不少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给农场主供应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或提供其他各环节的服务。久而久之,美国农业在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和包装等环节,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4.美国农村的生活方式 (1)农业是美国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在改造美国农业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美国农村的面貌。(2)公路、铁路、电缆和光缆铺设到田野,咖啡馆、快餐店开设在乡村,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5.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 湄公河平原 美国中部大平原 地理位置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北美洲的美国中部 主要河流
4、 湄公河 密西西比河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农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大豆 人口密度 稠密 稀疏 生产特点 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 高度机械化 文化生活特色 高脚屋;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农业生产的优势 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 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劳动力不足 如何将劣势 变为有利条件 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于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第二课 第1节 垂直的生计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
5、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2)垂直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地势崎岖,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地区 小小的桥梁,连接着众多岛屿。这样, 兴它作为旅游胜地的地位一直光,名的商业港口,还一度是欧洲最大的商业 延续至今这里的居民多以商业和航海业为生城市。生产特色 一相应的自然环境 在海
6、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 座城市就逐渐形成了商业城市的兴起: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旅游城市的兴起:600多年前,地中海是 随着新航路的在山区的高海拔处 欧三洲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非、连接亚、因位于其北岸的威尼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水置优势,发展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而后来,易中心。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开辟,位日益下降,光、威尼斯成为地中海沿岸著统文化,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原地带 威尼斯作为贸易通道的地但由于其优美的风独特的交通方式和丰富的传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观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7、(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 却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4.印第安人的发展 (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8、。第二课 第2节 山地之国 一、瑞士概况 1.地理位置:横亘在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人因此被称为“大山之子”。2.地形的主要特点: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3.瑞士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2)劣势:瑞士的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资源。二、瑞士成为旅游热区 1.有利的条件 (1)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形成了阿尔卑
9、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2)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休闲度假,或登山,或滑雪。阿尔卑斯山区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设施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2.旅游项目 (1)夏季登山:人们选择去湖边、山间尽情享受美好时光。众多的山峰吸引着大批登山爱好者。(2)冬季滑雪:冬季是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滑雪场景十分特别。有些地方不仅是著名的滑雪胜地,而且也是知名的温泉疗养地。(3)“冰川快车”:“冰川快车”连接阿尔卑斯山区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穿行90多座隧道,跨越290多座桥梁。乘坐火车,千年雪峰、万年冰
10、川,尽收眼底。3.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利与弊 (1)利: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态环境自然厚爱有加。(2)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4.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2)措施:严格立法保护环境。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第三课 第1节 耕海牧鱼 1.日本的自然环境 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日本由北
11、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2)日本国土的特点: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3)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拥有世界著名渔场:北太平洋渔场。其成因有沿海海域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且有天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渔业非常发达。在沿海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的渔港。 表现方面 水产业、造船业生产 美味的海鲜饮食 带“鱼”旁的文字和相关谚语语言、文字 鲤鱼祭节日 鱼的雕塑艺术 ”“鱼文化2.日本独特的成因: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1) ,饮食、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的“鱼文化” (
12、2)表现:人们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海的味道。) (或: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3日本的渔业 (1)渔业资源丰富,位于著名的北太平洋渔场,沿海分布着众多的渔港。工业支持渔业的发展:造船业:日本造船业领先全球,所造渔船性能优良。纺织业:(2)发达的纺织业,织就了优质的渔网。电子工业: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提供了现代 化的技术和装备。 4日本渔业的发展渔业发展:早期,渔民们主要在沿海地带捕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造船业的发(1)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远洋捕捞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 以及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渔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面临问题:工业废水和生
13、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沿海水域的水质明显恶化。沿海地(2)带的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以前,日本渔民能到远离日本的地区捕鱼, 现在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许多远洋大型渔船不得不闲置起来。解决措施:制定海洋环保法规,限制废水的排放。日本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受到(3)“海建设水污染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理,控制,沿海水质逐渐恢复。渔民大力发展人工养殖, 。洋牧场” 水上都市2节 第三课 第,地中海的)(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1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在意大利的东北部 北岸,濒临亚德里亚海,是一座美丽的水上古城。 威尼斯的特点2 特 成因或具体表现 点多年以前,这里还是一形成城市:1 0
14、00威尼斯人的片荒无人烟的岛屿群。后来,因祖先在岛屿的低洼处打上木桩,填上土,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水形成原因:岛与岛之间的海然后在上面盖起了楼房。 躲避外敌,开始在这里建造家园而水道上建起了几百座大大面变成了水道, 生纵横交织的独特的交通工具:A.船是这里水道构成了大街小巷,主要的交通工具,既有大型的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商业贸易的发也有“公共汽车”交通船,展,曾使各国富商、贵族云集于此,还他们各家的“小汽车”汽艇,有专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修建了无数豪华的宫殿、教堂和住宅。如因 贡多拉今,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沐浴在海风中,水丰富的传统文化:每逢重大 B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而市民们就会从各个的节日庆典,以
15、独特的水城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浪漫 美城区和附近岛屿,划着各式小成为人们欣赏水城风貌的绝佳胜地风情,不具体说明见右) 船,汇聚到主要河道的两岸。(还是在沿岸论是在密集的船上, 都会挤满观的楼顶上和阳台上,众,一起观看激烈的划船比赛, 欣赏精彩的传统节目因水也使这座历史名城面临着生存危机。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日水 而常生活,侵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忧 逐水草而居1节 第四课 第 非洲的热带草原1分布: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是(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每到雨季
16、,降水丰沛,植被繁盛,郁郁葱葱。 旱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雨季和旱季时空的年际变化, (4)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马赛人的放牧生活2 分布: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1) 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生产特色:(2)羊或骆驼等每到旱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马赛人迁移的原因(课本P77)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雨季来临再返回家园。具体迁旱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多多马)6移情况:5月,随着南方(月,北方旱季来临,南方雨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10基塔莱北方()
17、正值雨季,水草丰美; 始向南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3)生活特色: 马赛人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赶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 饲养牛、畜牧业。食:牛制品(牛血、牛肉) 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富和社会声望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 的民风民俗。3马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1)野生动物:马赛人保留着独特的部族文化
18、和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虽长期与野兽朝夕相伴,却没有捕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2)草原: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因此,养育牛群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他们视草原为家园,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第四课 第2节 现代化的牧场 一、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及特点: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2地形:草原平坦辽阔,适宜大面积发展畜牧业。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总体较平坦。3气候:这里气候比较干热,近2/3的土地属于干旱地。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向西开口的半环状形式,即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沿海减少。4资源:澳大
19、利亚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二、澳大利亚的牧业 1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分布: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的草原上。牧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2澳大利亚的牧羊带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澳大利亚的牧羊带与降水带基本吻合,大致呈半环状,由北、东、南部沿海向内陆分布。3地位 (1)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比人多”是澳大利亚的真实写照。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2)放养绵羊与种植小麦混合经营。一些农场在放牧羊群的同时,也种植小麦和牧草。小麦、牧草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而且还可以作为饲料。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放牧羊群,羊粪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美利奴羊:
20、澳大利亚的绵羊约有3/4为美利奴羊。特点:毛洁白细长,光泽良好,质地柔韧。国际上许多上等的毛质服装都是用美利奴羊的毛制成的。4生产特色:现代化牧场机械化程度高 (1)成因:澳大利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有利的自然条件外,还离不开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在全国设有许多专门从事畜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许多大学中也有专门的畜牧业研究机构。牧民在放牧、打草、投料、剪毛、挤奶、屠宰等环节上都使用了现代化的机械。(3)影响:经久不衰的畜牧业,给澳大利亚人带来了财富和幸福。5澳大利亚现代化的牧业带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
21、的自然环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第五课 第1节 石油宝库 1波斯湾地区的自然环境 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即“五海三洲之地”。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还有大片的沙漠。(3)地形:以高原为主,沙漠广布。西北部有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地表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2波斯湾地区的发展概况 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活着大大小小的阿拉伯部落。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2)20世纪初:人们在波斯湾沿岸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
22、,这里的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 (1)波斯湾地区的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2)该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的宝库”。4波斯湾地区石油大量输出 丰富的石油储量,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石油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2)石油输出的四条主要路线:线路一: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美国、西欧。线路二: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美国、西欧。线路三: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东亚(日本、中国)。线路四: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
23、伯海印度洋太平洋澳大利亚。5石油输出的影响(或:石油资源带来的变化) (1)财富变化:以前,从波斯湾沿岸国家走出的一支支骆驼商队,带回来的是域外珍宝;而今从这里驶出的是一艘艘油轮,带回来的是巨额的外汇收入。(2)生活变化:石油的生产和销售,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他们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建设学校,完善医疗设施和住宅,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6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波斯湾地区的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为富裕国家。但石油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做法:这些产油国在稳定石油生产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些国家利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在沙漠中修建了
24、许多摩天大楼和豪华酒店,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第五节 第2节 沙漠绿洲 一、以色列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2气候: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3河流:主要为约旦河,水资源缺乏且南北分布极不平衡。二、以色列的农业生产 1发展节水农业 以色列不仅可耕地面积少,而且水资源也非常缺乏。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使可灌溉土地大量增长。严格保护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各种“开源”与节流”措施,以保证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具体措施见下:开源:A.把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还将海水淡化后作为生活用水;B.政府投巨资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将北部的水输
25、送到南部,直至沙漠纵深地区,并最大限度地收集和贮存丰雨季节的降水。节流:A.无论是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的大田,还是公路两旁的花坛和绿化带等地,都使用了喷灌和滴灌技术;B.国家实行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配制度,根据用水量和水质来确定供水量和水价,用水总量越少单价越低,总量越多单价越高,以此来鼓励节约用水。田野里还安装了监测用水状况的水表。(3)成效:以色列人克服了降雨量少、土壤贫瘠、夏季高温的不利条件,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绿洲,使该国跻身于农业发达国家的行列。2种植高附加值作物 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还要考虑作物的品种问题。以色列人尽量避免种植高耗水作物,努
26、力开发节水作物,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投资大,成本高,仅生产粮食以满足自给并不能带动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进口低价值的粮食及饲料,集中力量种植水果(枣椰树)、蔬菜、棉花和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并进行反季节生产。因其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欧洲,以色列被称为欧洲人的“大花园”和“大菜篮”。3以色列发展绿洲农业过程中可供其他干旱地区借鉴的举措 (1)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科技兴农。(2)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3)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
27、为例 一、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1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作用:决定着区域的基本特征。2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利用地图。3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 (1)经纬度位置:可以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2)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周边其他区域或事物来确定,例如,相对于某个大洲或大洋、某个山脉或某条河流的位置。以南非为例,它的经纬度位置是介于南纬2235、东经1733之间,地处南半球、东半球,主要位于南温带、低纬度带。相对位置是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其西南端的好望角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二、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1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内容: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文字、地图、照片和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三、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1区域的人文特色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2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以南非为例) (1)民族: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2)城市:位于南端的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烙下了殖民文化的印迹,有非洲的“小欧洲”之称。(3)种族隔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