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0.46KB ,
资源ID:226025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6025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古名词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古名词文档格式.docx

1、 陶器: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青铜器: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兵器、和度量衡器等。出现

2、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省宝鸡市。镈: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打

3、制石器:利用石块打制的石核或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是把选择好的石块作为制作石器的原材料,先打制成毛坯,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加工。从石料上打下来的叫石片,剩下的内核称石核。石料上受击力最大的点叫打击点。古人往往先在作为石料的自然砾石面上打出一个台面,然后再进行打制。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间接打片法等。打制石器的出现,对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有古人类学家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石器开始的。磨制石器: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

4、很多,常见约有斧、凿、刀、簇等。中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通体磨光石器,到了铜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兼有兵器与工具双重职能。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是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圭:圭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

5、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商代的圭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车马坑:车马坑是奴隶主墓葬的车马殉葬坑,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之一。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车马坑还有沣西西周车马坑、宜城春秋楚国车马坑、三门峡市虢国车马坑等。车马坑的发

6、现对于研究墓主人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釉彩:釉彩是一种彩色陶瓷,是由色料和助溶剂混合

7、后烧制而成。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碗、盘、盆中有许多都是釉彩。用特制的彩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彩绘”。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为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瓷器釉彩种类繁多,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釉上彩、釉下彩、青釉、白釉、黑釉、红釉、黄釉等。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装水或盛酒的器皿。扁体,下腹部肥硕,上腹部一端有向上直立的管式短流,余部边缘呈板平的一半云头形或满弓式提柄,与流连接很像公鸡的顶冠,故名。鸡冠壶

8、多为白釉、黄釉、绿釉,且施半釉,具有民族特色。式样大体可分五种: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辽宁省北票市北四家子出土有一件高31.5厘米的鸡冠壶,壶体宽面部分饰以贴花和划花,施绿釉,是鸡冠壶中的精品。彩瓷:彩瓷亦称“彩绘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彩瓷一般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彩瓷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

9、,带给人们美好的向往和祝福。青花瓷(青花):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拓片: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

10、、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拓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拓片种类较多,分为:甲骨文拓片、秦汉瓦当拓片、历代砖拓、碑拓等。拓片对于研究古代当时的书法、传拓技术、政治、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价值。瘗鹤铭:位于镇江焦山江心岛,是一处摩崖石刻。瘗是埋葬之意。背景是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存90余字。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

11、。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传世的拓片多为伪作。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深刻久远、远及海外。传统民居: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我国的民居种类很多,包括北京民居、宁夏民居、

12、陕北民居、福建民居、徽州民居等等。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如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玉礼器有璧、琮、圭、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进入秦汉社会后期,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礼仪文明难以为继,从而使青铜礼器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车马器:车马器是指用于中国古代车马上的青铜配件。

13、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车子实物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马车,目前已发现数十辆。这些马车多被埋葬于贵族的墓莽旁边,一般一座车马坑中埋放12辆车。多数马车上有青铜制作的车马器。西周时期是车马制度开始出现的时代,马车被作为等级身份的体现物。战国晚期,骑兵逐渐取代战车成为主要的作战手段,并且主要被作为出行代步和运载货物的工具。汉代车马器分为两类:御马器和御车器。计量器: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

14、,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计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随着社会发展,计量的功能逐渐深入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度量衡: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距今5000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晚期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量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

15、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汉量器以新莽所造标准器为代表。玺印: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但通称仍称印。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古

16、砚: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瓦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端砚: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端砚石产地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端砚以石质坚实、

17、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碑碣:碑碣意思有三种:1、石碑方首者称碑,圆首者称碣。后多不分,以之为碑刻的统称。2、特指墓前所立的石刻。3、喻指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

18、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碑碣的内容有助于研究当时的书法、政治、文化等社会信息。浮图:浮图,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为佛陀之转音。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布币: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

19、大类。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刀币: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燕国有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王莽币:王莽币为西汉末年到新朝时期王莽币制改革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有

20、“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泉货六品”等。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之一,存世仅两枚。鱼符:鱼符,中国唐代授予臣属的信物。唐代, 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唐代的鱼符、龟符附了征调军队时做为一种凭证外,也是官员出入宫门身份的标志。一般长约6、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

21、合。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内廷),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左右符的数量不一定对等,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文徵明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院体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院体画:简称“院

22、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宋代院体画画家有赵孟頫、黄居寀、赵佶等。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人物画: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

23、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没骨山水等。古代山水画派有很多的门类,包括:

24、黄派、吴门画派、米派等,以及近代的岭南画派、新安画派、长安画派、黄山画派等。花鸟画: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历代中国花鸟画家辈出,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近现代的齐白石花鸟;当代黄永玉擅长写意花鸟被称为“荷痴”。终极目标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地志博物馆:地志博物馆又称综合性博物馆,即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地理、民族、生物、资源等)、历史发展(包括革命史)、民主建设(包括政治

25、、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绩)三部分为陈列内容的博物馆。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人殉:人殉是阶级对抗的产物,也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宗教行为,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人殉,指的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

26、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亲、近臣、近侍,以及战争中的俘虏等。在阶级出现的时代里,人殉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古代丧葬仪式。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有所提高,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这一系列的变化,引起氏族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因此,这种宗教活动的出现,同私有制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人牲: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期间,为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而杀戮活人以为祭品。中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遗址中,曾发现可能用于祭祀的俘虏骨架。最早的人牲事例,属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一处长方形房子的居住面下,出土有一具带砍斫痕迹的人头骨。据研究,这很可能是建造房子时的奠基人牲。到商代,人

27、牲作为一种制度流行广泛,如安阳殷墟的侯家庄商王陵区,出有数以千计用活人祭祖的祭祀坑。到西周,这一制度仍然保留。东周时期逐渐衰落。中国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迟至封建社会阶段仍有人牲。石渠宝笈: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石渠宝笈作为清宫书画收藏之精华编撰而成的一部大型书画著录,收录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近两千年书画名家最优秀的书画作品达一万两千余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艺术史上珍贵的文化遗

28、产。清河书画舫:中国明代书画著录著作。张丑著。此书收录三国至明书画名家百余人,详述生平故事,且辑录大量书画及后人题跋文字,对于研究作品本身和作品流传极有考证价值。清河书画舫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全书12卷,大致以时代先后为序,以作者为纲,以其流传书画为目,记其名迹的流传、题跋等。始自三国钟繇,终至明代仇英,共著录140余家,其中法书49件、名画150件。内容丰富,引用文献亦多,是收藏家、鉴赏家辨验书画真伪的参考书。格古要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曹昭撰。书成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全书共三卷十三论。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此书后来又由王佐增补为十三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书成于天顺三年(1459)。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 7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猿人大约在7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生活了近5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43毫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