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5.78KB ,
资源ID:226021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602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工原理概念汇总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工原理概念汇总Word下载.docx

1、实际压头:离心泵的实际压头与理论压头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流体在通过泵的过程 中存在着压头损失,它主要包括:1)叶片间的环流,2)流体的阻力损失,3)冲击损 失。3、 气缚现象及其防止:气缚现象:离心泵开动时如果泵壳内和吸入管内没有充满液体,它便没有抽吸液体的能 力,这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的多,随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造成吸 上液体所需要的真空度。像这种泵壳内因为存在气体而导致吸不上液的现象称为气缚。 防止:在吸入管底部装上止逆阀,使启动前泵内充满液体。4、 轴功率、有效功率、效率有效功率:排送到管道的液体从叶轮获得的功率,用恥表示。N=QHpg效率:N = Nrf轴功率:电机输

2、入离心泵的功率,用N表示,单位为J/SfW或庙。N = QHpgE二、简述题1、 离心泵的工作点的确定及流量调节丄作点:管路特性曲线与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就是将液体送过管路所需的压头与 泵对液体所提供的压头正好相对等时的流量,该交点称为泵在管路上的工作点。流量调节:1) 改变出口阀开度一一改变管路特性曲线;2) 改变泵的转速一一改变泵的特性曲线。2、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过程:开泵前,先在泵内灌满要输送的液体。开泵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液体在此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 叶轮外周,压力增高,并以很高的速度(15-25 m/s)流入泵壳。在蜗形泵壳中由于流 道的不断扩大,液体的

3、流速减慢,使大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最后液体以较高的静压 强从排岀口流入排岀管道。泵内的液体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形成了真空,在液面压强(大气压)与泵内压力(负 压)的压差作用下,液体便经吸入管路进入泵内,填补了被排除液体的位置。3、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以及安装高度的确定方法、及其防止办法:汽蚀现象:提高泵的安装高度,将导致泵内压力降低,其最低值为叶片间通道入口 附近,当这个最低值降至被输送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将发生沸腾,所产生的蒸汽泡在 随液体从入口向外周流动中,乂因压力迅速加大而积聚冷凝。使液体以很大速度从周圉 冲向汽泡中心,产生频率很高,瞬时压力很大的冲击,这种现象称为“汽蚀”;安装高度的

4、确定方法:泵的允许安装高度受最小汽蚀余量或允许吸上真空度的限 制,以免发生汽蚀现象(例如:管路压头减去汽蚀余量等于允许安装高度)。防止方法(预防措施):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只要低于允许安装高度,就不会发生汽 蚀。离心泵入口处压力不能过低,而应有一最低允许值一一允许汽蚀余量。第三章: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1、 均相混合物与非均相混合物均相混合物:物系内部各处物料性质均匀而且不存在相界面的混合物。例如:互溶溶液 及混合气体。非均相混合物:物系内部有隔开两相的界面存在且界面两侧的物料性质截然不同混合 物。2、 表征颗粒的基本概念球形度:的涵义:3、 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自山沉降:单个颗粒在无限大流体中的降落

5、过程,颗粒彼此相距很远,不产生干扰的沉 降称为自由沉降;干扰沉降:若颗粒之间的距离很小,即使没有互相接触,一个颗粒沉降时也会受到其它颗粒的影响,这种沉降称为干扰沉降4、 过滤、过滤介质、助滤剂:过滤:利用多孔介质使液体通过而截留固体颗粒,使悬浮液中固液分离的过程。过滤介质:多孔性介质、耐腐蚀、耐热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过滤介质特点:助滤剂:是颗粒细小、粒度分布范围较窄、坚硬而悬浮性好的颗粒状或纤维固体,如硅藻土、纤维粉末、活性炭、石棉。、5、 深层过滤与滤饼过滤深层过滤:颗粒尺寸比介质的孔道的直径小得多,但孔道弯曲细长,颗粒进入之后,很 容易被截留,更山于流体流过时所引起的挤压与冲撞作用,颗粒

6、紧附在孔道的壁面上。 这种过滤时在介质内部进行的,介质表面无滤饼形成。滤饼过滤:颗粒的尺寸大多数都比过滤介质的孔道大,固体物积聚于介质表面,形成滤 饼。过滤开始时,很小的颗粒也会进入介质的孔道内,部分特别小的颗粒还会通过介质 的孔道而不被截留,使滤液仍是混浊的。在滤饼形成之后,他便成为对其后的颗粒其主 要截留作用的介质,滤液因此变清。过滤阻力将随滤饼的加厚而渐增,滤液滤出的速率 也渐减,故滤饼积聚到一定厚度后,要将其从介质表面上移去。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固 体物含量比较大的悬浮液。5、 过滤常数、比阻:压缩性指数s:压缩指数0s U。9、 试将STOCKS区的沉降终速公式,用雷诺数和阿基米德数表

7、征10、 悬浮液的沉聚过程沉降槽内悬浮液的沉聚过程可以通过间歇沉降实验来考查,将新配备的悬浮液倒进玻璃 圆筒内,若其中颗粒大小比较均匀,颗粒开始沉降后桶内边出现四个区域:A.清液区B. 等浓度区C.变浓度区D沉聚区,沉聚过程继续进行A区,D区逐渐扩大,B区则逐渐缩 小至消失。AC界面下降的速度变慢。然后,AC间界面也消失,全部颗粒集中于D区, 为了达到临界沉降点,自此后的沉降结果是沉渣被压紧。第四章搅拌概念1、 搅拌中的打漩现象2、 搅拌单元操作、及其作用的目标以液体为主体的搅拌操作,常常将被搅拌物料分为液-液、气-液、固-液、气-液-固等 情况。搅拌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流体力学范畴的单元操作,

8、促进混合为主要口的:如进行液- 液混合、固-液悬浮、气-液分散、液-液分散和液-液乳化等;乂往往是完成其他单元操作的必要手段;以促进传热、传质、化学反应为主要目的:如 在搅拌设备内进行流体的加热与冷却、萃取、吸收、溶解、结晶、聚合等操作。搅拌的作用目标:3、 搅拌器功率及其影响因素4、 搅拌槽5、 叶轮的主要形式第七章蒸发1、加热蒸汽和二次蒸汽:加热蒸汽:蒸发需要不断的供给热能。丄业上采用的热源所用的水蒸汽二次蒸汽:蒸发的物料大多是水溶液,蒸发时产生的水蒸汽2、 单效蒸发与多效蒸发二次蒸汽利用的情况可分为单效和多效蒸发。单效蒸发:将所产生的二次蒸汽不再利用,而直接送给冷凝器冷凝以除去的操作。多

9、效蒸发:将多个蒸发器串联,使加热蒸汽在蒸发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的蒸发过程。3、 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杜林规则:溶液中含有溶质,故其沸点必须高于纯溶剂在同一压力下的沸点,亦即高于蒸发室压力 下的饱和蒸汽温度。此高出的温度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液的种 类、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以及蒸发压力有关。杜林规则:某液体(或溶液)在两种不同压力下两沸点之差,与另一标准体在相应压力 下两沸点之差,其比值为一常数。4、 浓缩热与自蒸发(闪蒸)1、 蒸发过程的特点常见的蒸发,实质上是在间壁两侧分别有蒸汽冷凝和液体沸腾的传热过程。蒸发的特点:1沸点升高2 32、 温度差损失的及其原因蒸发器中的传热温差,当加热蒸

10、气的饱和温度一定,若蒸发室内压力为,而蒸发的乂是水而不是溶液,这时的传热温差最大。如果蒸发的是30%Na0H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则 蒸发器里的传热温差减小,称为传热温差损失,温差损失就等于溶液的沸点与同压力下 水的沸点之差。除此之外,蒸发器中液柱静压头的影响及流体流过加热管时的阻力损 失,都导致溶液沸点的进一步升高。第八、九章传质1、气膜控制与液膜控制气膜控制: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溶解度系数小,液相分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重将相 对地小,传质阻力儿乎全集中于气相,通常称为气膜控制;液膜控制:溶解度很小的气体,则溶解度很小,则传质阻力儿乎全集中在液相,通称为 液膜控制。2、吸收因数和脱吸因数 吸收

11、因数:儿何意义为操作线斜率L/G与平衡线斜率m之比,A二L/ (mG)脱吸因数:脱吸因数是吸收因数的倒数,S二mG/L。3、 气液相平衡与溶解度:在溶质A与溶剂接触、进行溶解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高,传质速率将 逐渐减慢,最后降到零,溶液浓度达到最大限度。这时称气液达到了相平衡,称为平衡 溶解度,简称溶解度。4、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物理吸收:在吸收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显着化学反应,称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如果在吸收过程中,溶质与溶剂发生显着化学反应,则此吸收操作称为化学 吸收。5、 吸收与解吸吸收:利用不同的气体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对其进行选择性溶解,从而将 气体混合物

12、各组分分离的传质过程的单元操作称为吸收。如用水作溶剂来吸收混合在空 气中的氨,它是利用氨和空气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解吸:如果溶液中的某一组分的平衡蒸汽压大于混合气体中该组分的分压,这个组分便 要从溶液中释放岀来,即从液相转移到气相,这种情况称为解吸(或脱吸)。6、 单组分吸收与多组分吸收单组分吸收:在吸收过程中,若混合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被吸收,其余组分可认为不溶 于吸收剂,则称之为单组分吸收;多组分吸收:如果混合气体中有两个或多个组分进入液相,则称为多组分吸收。7、 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等温吸收:气体溶于液体中时常伴随热效应,若热效应很小,或被吸收的组分在气相中 的浓度很低,而吸收剂

13、用量很大,液相的温度变化不显着,则可认为是等温吸收; 非等温吸收:若吸收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热很大,液相的温度明显变化,则该 吸收过程为非等温吸收过程。8、 低浓度吸收与高浓度吸收高浓度吸收:通常根据生产经验,规定当混合气中溶质组分A的摩尔分数大于,且被吸 收的数量多时,称为高浓度吸收;低浓度吸收:如果溶质在气液两相中摩尔分数均小于时,吸收称为低浓度吸收。低浓度吸收的特点:(1)气液两相流经吸收塔的流率为常数;(2)低浓度的吸收可视 为等温吸收。9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液气比:当定态连续吸收时,若LS、GB (Xa, Ya)及塔底B (Xb, Yb),其斜率 一定,Yb、Xa恒定,则该吸收操

14、作线在 为 , 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XY直角坐标图上为一直线,通过塔顶A最小液气比:操作线上任一点与平衡线相遇,则该点的传质推动力为零,传质速率亦为 零。达到分离程度所需塔高为无穷大时的液气比,以I 表示。10.传质单元与传质单元数是一无因次的数值,工程上以N*表示,称为气相总dr11、对流传质对流传质:流动着的流体与壁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流动流体之间发生的传质,通常 称为对流传质。12.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 使该组分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13等摩尔扩散与单向扩散等分子反向扩散:如图所示,当通过连

15、通管内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大小相等 时,此扩散称为等分子反向扩散。14.三传的类比15、 相平衡的应用相平衡的应用:根据两相的平衡关系可以判断传质过程的方向与极限,而且,两相的浓 度距离平衡愈远,则传质的推动力愈大,传质速率也愈大。降低操作温度,E、m,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增加,有利于吸收;压力不太高时,P, E 变化忽略不计;但m使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增加,有利于吸收。漂流因子1.亨利定律的各种表达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亨利定律的内容:总压不高(譬如不超过5X105P&)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气 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亨利系数。溶质在气相

16、中的平衡分压,kPa: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E亨利系数,kPa: T ,疋。Ca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kmol/m3; 一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H 一溶解度系数,kmol/ (m3 kPa);x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率; 加一相平衡常数,无因次。y与液相组成x相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摩尔分率;X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比; 厂一与液相组成Y相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比;2、 吸收过程的基本理论吸收过程的基本理论:气液相平衡理论:溶解度、亨利定律:对于稀溶液,气液两相的溶度成正比。吸收传质速率:包括双膜理论、相际传质速率 Na=K7 (y-y*) Na=K. (x*-x)3、 相平衡的影响因素及

17、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相平衡的影响因素: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1.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2.指明过程进行的极限,平衡关系只能回答混合气体中溶质气体能否进入液相这个问 题,至于进入液相速率大小,却无法解决,后者属于传质的机理问题。3.确定过程的推动力4、 溶质从气相向液相传递的传质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溶质由气相主体向相界面传递,即在单一相(气相)内传递物质;(2) 溶质在气液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在相界面上发生溶解过程;(3) 溶质自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主体传递,即在单一相(液相)内传递物质。不论溶质在气相或液相,它在单一相里的传递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分子扩散,二

18、是对流传质。气液相平衡与溶解度:5、 气液传质双膜理论及其缺陷双膜模型:吸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溶质山气 相主体扩散到气液两相界面;穿过相界面;有 液相的界面扩散到主体。认为穿过相界面的传 质,所需的传质推动力为零,或气液达到了平 衡。将气液两相间传质的阻力集中在界面附近 的气膜和液膜之内,且界面没有阻力的这一设 想,称为双膜模型。如图所示其局限性如下:1将气液界面当作是固定的,只在气、叶间相对速率较小时才成立;随着相对速率增大,相界面将山静止到波动,进而产生漩涡-湍 动,传质速率将显着加快。2气、液膜厚难以得知,故通过膜的扩散速率方程难以直接应用。3传质速率丸与扩散速率D的1次方成正比,但实验值表明N&约与D的1/2-1/3次方成 正比,说明模型与实际有偏差。6、根据双膜、溶质渗透膜和表面更新理论,指出传质系数k与扩散系数D之间数学关 系:某一项内的传质系数k在浓度不高是按膜模型可写岀k二D/ 5 e k与扩散系数D 的一次方正比,这一点与实验结果不甚相符,溶质渗透模型:得,=2jD/矶,与实验数据较好符合,但式中的只是在少数情况 下才能准确求出。表面更新理论:*严巫门,s是更新频,代表表面更新的快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