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次,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劳动者数量供大于求、高技能岗位求大于供并存的矛盾局面。这说明,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新兴的、知识型产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经营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人才主体,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必然影响到其他类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能解决经济发展之需,也有利于我国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口数量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供求状况总体上供不应求世界银行采用的国民财富测量方法表明,人力资
2、源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和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国,但却称不上是世界上第一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贫乏,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相当紧缺,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6年、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统计显示,总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均小于1,呈过剩状态;但所有具有职业职称的技工,求人倍率均大于1,呈短缺状态。现阶段,我国技术工人总数约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280多万人,仅占4左右。按国家总体发展的要求,高级技师的比例应达到15,缺口高达700多万人。如果按照发达国家20一40的标准计算,则高级技
3、师的缺口将达到1100万2500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我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在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据报道,近两年来,北京地区高级技工或技师的供需比大约为1:,广东省的这一比例为l:9,而在老工业基地辽宁,钳工与车工等普通技工的供需比例竟然也分别达到1:7和1: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89个城市劳动市场供求情况的跟踪调查近两年也显示,虽然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上依然是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但是对于大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是劳动需求大于供给。 中
4、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7年的数据显示,从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资格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与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结构基本一致。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求人倍率相对较高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分别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非常明显。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
5、信息网的数据,技术等级或职称越高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总体上也越高。这表明,市场对高技术等级或职称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更为旺盛。而且,自2002年第1季度以来,各等级职业资格或职称劳动力的求人倍率总体上都在持续提高,等级越高其求人倍率提高的幅度也越大。这反映出市场对各技术等级或职称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都在持续增加,而且对高技术等级或职称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长得更为迅速。2006年第1季度以来,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都已经明显超过1。这意味着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不仅出现了明显短缺,而且短缺的格局在不断加剧(见图l)。高技能人才比例严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在城镇企业现有职工中
6、,技术工人只占50。而在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又极低,只占约,中级、初级技工比例分别为和60。与此相对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已接近蓝领员工总数的100,其中高级、中级技工的比例则分别高达35和50以上。现阶段我国的技工队伍状况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这种状况势必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适度重型化战略的实施,影响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制造业的竟争力。老化趋势明显据共青团中央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全国8000万青年职工中,高级以上技能等级的比例极低,中级工仅
7、占10% ,其余近90的为初级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以上,青年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技能型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技能型人才后继乏人,有的已出现“断层”。在上海、武汉、太原、沈阳、重庆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断层”现象。 在产业和企业之间分布不均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万人,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部专业技术人才的;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这种人才的行业分布结构比起改革开放前专业技术
8、人才过分集中于第二产业的结构要有所优化。但是也表明,农业现代化的人才缺口日益明显,同时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行业人才占有过多,不利于新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技能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交通运输、仓储、电力、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技能型人才仍然仍然偏少,技能型人才分布不均。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技能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技能型人才寥寥无几区域分布失衡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中西部地区多,合计总量达到万人。而中部和西部则分别有万人和万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和% 。再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来看,东部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
9、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约为50%,并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这一比例在中西部地区则达到了2/3,说明人才流动在东部地区较易实现,人才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中西部地区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还有待加强,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积极引导这部分的存量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将是今后中西部地区发挥好人才战略优势的重要举措。紧缺成因 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的形成和加剧,是供求双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方面看,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开发,造成对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的急剧扩大;二是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造成了传统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极度萎缩。从供给方
10、面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性较强,培养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供给。需求的快速扩张而供给的相对滞后,成为引发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现实需求强劲首先,农业产业化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我国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比从前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德国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的人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另据统计,我国全国平均每466公顷耕地才有l名科技人员,每一万名农业人口中只有农科大学生人,每一万名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张,农业生产中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
11、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根本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懂农业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 其次,新型工业化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就必须克服人力资本约束和技术约束,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推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急需一大批适应新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门调研和分析预测,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能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
12、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 第三,服务现代化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将发生质的改变,第一产业的比重日益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并成为主体。我国现阶段的第三产业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要求。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60一80,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935。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现阶段,要特别发展包括通信、运输、教育、金融、保险、旅游、物流、连锁经营、咨询服
13、务、技术服务、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述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社会氛围不当。一是片面的人才观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形成。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人们追求学习和选择职业的标准。现代社会,这一观念并没有淡化,只是有所变形,表现为“重学历、轻技能”,把学历和职称作为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如广州市天河区教育部门在对1200名职中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调查时发现,仅有14的学生首选职业为技术工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现今我国青年想当“技术工人”的只有4。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中7
14、2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城市中竟有超过60的父母希望子女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做父母的都把考大学当成孩子的唯一出路,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技术、当技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时间长的客观实际也使得“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更加严重。一般来说,从技校毕业要经过14年才有资格当技师,用这么长时间,远不如考学历来得快、来得实惠。因此,现在高中生毕业时不愿报考技工学校,技工学校生源越来越少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滞后的职教观不利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教育的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因如此,我们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急功近利,注重经济发
15、展,看不到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有些人也重视教育,但只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企业制度不公。人事管理制度不公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是一套“轻职业、重级别”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核心是把工人和干部(包括科技人员)从管理制度上割裂开来分别管理。在这一管理体制下把绝大多数技能型人才如高级技工和技师都归于工人系列,如企业中技师称工人技师,有别于技术干部队伍中的技术员和工程师。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公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企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根据其劳动贡献,理应给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
16、报酬。然而,现实中其社会地位却不断下降,工资、奖金、住房等分配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使得技术工人职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教育体制不完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人才匮乏,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落后状况,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党中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教兴国”等一系列的号召,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等教育开始迈人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由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而国家财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只能首先采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注重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遭遇冷落。高中生毕业后都愿意上大
17、学,而不愿意上技工学校,技工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尽管目前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达两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术学院却只有200多所。而且这些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技能型人才。 资金投入不足。任何教育的发展都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如此。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十分有限。一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经济要发展,国家
18、要富强,关键要靠科技和人才。要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有很大的增加,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教育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有限的教育投入又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上,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远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二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我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不够重视,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也妨碍了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我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
19、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由于职业教育投入少,致使办学规模十分有限,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学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高职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总体上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但是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为加快现代化的建设,我国在加强基础教育
20、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这无疑是正确的,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然而,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过度,而高职教育相对滞后,造成毕业生“失业”与企业“空位”并存。如中国软件业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但是IT人才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06年底,我国软件从业人员100万人,其中高、中、低端人才数之比约为1:6:3,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专业人才结构,高、中、低专业人员的比例应基本保持在1:4:7,即金字塔形结构。这使得目前我国大量受过正规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从事低端的编码工作,造成企业人力成本的上升和整个软件行业的资源
21、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二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2004年2月28日,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可见,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首先由于办学模式、生源质量和学制的约束,没有突显其“高”;其次由于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实际需要、课程设置陈旧落伍、“校企合作”不紧密甚至流于形式,没有突显其“职”;再次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验
22、实训条件的简陋、学科型课程教材的不适、教学方法的传统落伍等,没有突显其“技能”;结果培养出的不是真正的技能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如今,一方面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分不出去”,另一方面是技工人才空前短缺,这种巨大反差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呈现“空心化”现象。技工教育、培训没有与市场充分对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的技术工人不符合市场需求,这是造成社会出现“技工荒”、高级技能型人才“断层”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技工学校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即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一厂一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几十年一贯制,技术设备和教学手
23、段相对落后,办学机制较为封闭,招生难,发展难等等。不利影响 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最终要靠提高制造者的技能水平。无论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还是在新兴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岗位上,都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高技能的人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由“世界加工中心”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化,不仅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却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制约我国的
24、技术创新能力 技能型人才在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能型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是重要的一环,其通常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很难在高端技术上有突破性创新,但在企业积累型或渐进型技术创新中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工业制造业企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不大,传统产业仍占9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0左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左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高技能型人才。 制约我国的
25、企业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我国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由于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中美两国相比,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差倍,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倍,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差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差倍。二是产品合格率低。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料,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三是资源利用率低。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出倍、倍、倍和倍;
26、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l/10、日本的l/20、德国的l/6;我国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欧盟的、日本的;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益,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而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国是51美元。 实践证明,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靠技术工人制造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技术工人的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我们既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大批高技能的劳动者。培养对策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有利
27、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才标准 当前,迫切要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片面人才观,形成全社会“以能为重、以技为荣”的良好氛围。2003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坚决摒弃旧的、狭隘的人才观,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观,明确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重能力、重创造,谁能出成果、出效益、作贡献,谁就是人才。这种新的人才标准,倡导一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新理
28、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人才标准对人才发展的束缚,有利于促进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制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其纳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大力加强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营造技能型人才培养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观念的形成。一是政府应把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部署,并以此作为对各级领导业绩考核的指标。应建立技能型人才津贴与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实行政府津贴,对各级技术能手和在全国或专业工作中比赛获奖的优秀选手实行奖励。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
29、大力宣扬技能型人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宣扬有突出贡献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培养、使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和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坚持“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企业结合劳动组织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技术技能水平对薪酬的影响比重。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例如,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倾斜,推动企业实行技能型人才津贴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等。技师、高级技师应分别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工资待遇,对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应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一视同仁。 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