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3.马克
2、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现(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一章4.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点物,因而是第二性的。世界万物两大
3、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原:物质和精神。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论与不可知论。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知的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
4、识世界的可能性。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个基本流派。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与唯物论的对立。论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承认超自然、超社会力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量的存在,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和决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定着人类的命运。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而是第二性的。和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和作用。
5、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不同的观点。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的局限性。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哲学
6、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它为研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界的组成部分。索,为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世(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发展的基础。5.物质的客观实在性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种客观实
7、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实践的基本特征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1)客观物质性:影、反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2)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
8、式、形态、功能和关系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上的更新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本方法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自和发展规律。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3.唯物辩
9、证法的基本范畴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一、原因和结果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4.事物的永恒发展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同时又是不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确定的展的前途和方向。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的作用。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B.统一表现在: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10、并为自3、方法论意义己开辟道路;原因和结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不要忽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来的某种摇摆和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
11、以遇”和偶然性因素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三、可能性和现实性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A.对立表现在:在性。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转化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和条四、内容和形式7.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表现内容的方式东西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
12、响。2辩证关系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对立性:一个表示的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好的可能五、现象和本质3方法论意义1本质:
13、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争取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物的外在表现。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4.辩证关系对立性:认识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A、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7.规律及其特点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深藏于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
14、存在不依赖于才能把握。人的意识,想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认识的到,它都客观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对现象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分析和研究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作用。联系,不可分割.社会规
15、律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科学探索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规律,即通过大现的。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含义:意识能动性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1)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和改造作用。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二章8.实践和认知的主体与客体3
1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识活动的人;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经验、和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值关系等想
17、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5.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实践主题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3辩证关系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8、以感性认识为基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在实际认识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映透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认识过程中第感性认识的特点一次能动的飞跃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正和发展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
19、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2)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3)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式。(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
20、程看,当某一思想、3辩证关系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展中意义:(1)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的、历史的统一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2)坚持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验。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实践的特点来说
2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1真理的绝对性特点,能充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和检验。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5.时间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反映不确定性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物质世界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真理的相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理检验具有条件性3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1、社会存在(1)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作用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2)逻辑
22、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2)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生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3)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本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4)生产方式则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的,是辩证统一的内容,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决定力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存在的反映,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际必须相结合;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和一切道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
23、结合,是达到正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1)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来看,可以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促进、缺一不可(2)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主管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人意识和群体意识。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3)从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来看,可以分动力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第三章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意义会存在的反映和派生。(1)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
24、观的基本问题,是(2)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宣告唯心(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人史观的彻底破产。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4)正确而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8.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6.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7.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
25、联系发展规律。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全同步性。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不平衡性。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第三,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上层建筑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8.辩证关系相互影响的。(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上层建筑的要客观依据。11
26、.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性质和特征。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化。主义政党分析社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策,以及改造社会的重要客观依据。它也是我任何上层建筑总是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相们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适应的,为其服务,因而对它始终起着维护和要客观依据。巩固的作用。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当上层建筑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即科学是由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构成的理对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相适应,就能够对它们性认识的逻辑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关起着促进的作用;否则,就会起阻碍和破坏作于事物规律的知识。用,甚至使社会经济遭到崩溃。技术是科学的转化形态,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9.矛盾运动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是工艺技巧、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地产生而又作方法、程序规划和劳动经验的总和。解决,解决而又产生。在这个矛盾运动过程中,(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贯串着一种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即上层建筑强大杠杆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马克思: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10.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意义上的革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