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3.87KB ,
资源ID:225787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578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十三经导读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十三经导读Word下载.docx

1、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分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知今本诗经是从先前大量的诗歌中整理而成。孔子据已有旧典整理为六经,原本是一个不必争议的说法。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已说得相当明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子。“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

2、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止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没后,儒分为八派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于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

3、,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陶潜圣贤群辅录说: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净精微之儒。子贡原本以“言语”著称。有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且未被归入儒家八派的还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秦朝: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那样,“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 用不到10年的时间,相继兼并了韩、魏、楚、赵、燕、齐等国,终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的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

4、发展的新格局。就思想传统而言,秦承魏制,秦王朝在其统一全国前后都始终如一地对儒学表示过适度的尊重。置博士官,伏生、叔孙通、张苍,史皆称其故秦博士。秦国毕竟是一个移民似的国家,“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士家则好礼文,富家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商子。去强篇说:“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辩。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儒者“师古”以及分封诸子以卫社稷,无法使统一帝国得到巩固和稳定。李斯等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

5、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以此强化秦王政的个人尊严和秦王朝的合法地位。 秦始皇借助于阴阳五行化之后的儒学,“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是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

6、,以吏为师。焚书之后不久,侯生、卢生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而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始皇不闻过而日骄,各级官吏慑伏谩欺以取容。按照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秦始皇一人,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得休息。其贪于权势如此,未可为之求仙药。于是侯生、卢生乃远逃他乡。“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终去不报,徐

7、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以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汉代经学的兴起与昌盛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流。汉代经学的兴起,是时代的需要。汉朝初立,儒生开始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讲习经学,但其时尚有战事,刘邦又不爱好儒术。惠帝时当权的公卿大臣也都是武夫,不以学术为意。文、景二帝,渐留意于学术,广开献书之路,为儒经置专经博士。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秦汉之际著名儒者。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刘邦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使刘邦

8、真正体验到做天子的威风,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其弟子亦都封官,被弟子们誉为“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通以后又迁升太子太傅,劝阻了刘邦改封太子的想法。惠帝继位,制定宗庙的仪法。“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陆贾,楚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约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西汉初期政论家。新语为总结秦朝覆亡及汉朝成功的教训和经验而作其主旨就在于强调应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用儒家“六经”来治国。在新语一书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认为“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新语。道基)。陆贾的思想对改变刘邦的偏见起到了相

9、当的作用。儒者的自觉传播。秦焚书,使民间的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秦亡以后又迅速得以恢复。伏生治尚书,汉定天下,他即所藏书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申公年轻时与楚元王刘交等一起受诗于浮丘伯,后来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还有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传讲诗,称为“三家诗”。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了一些先秦时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为古文经。统治者的提倡汉文帝时,儒家学者贾谊也多次强调,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汉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又提出一系列固国安邦的建议。其中包括鼓励向北边移民以抵御匈奴的骚扰和 “削藩之策”等等。景帝三年(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

10、。“君权神授”、“大一统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根本原因。汉宣帝斥责太子时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自西汉宣、元时代至东汉,是经学史上的极盛时代。武帝以儒者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元帝尤好儒学,经师韦贤、韦玄成父子、匡衡都位至丞相,贡禹、薛广德位至御史大夫,以后公卿之位,以经术进身者占了很高的比例。读经成了通向高官厚禄的大道,当时流行的邹鲁之谚“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代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经学教育系统,也越来越庞大。自武帝设博士弟子员五十人,以后逐朝增加,元帝时设员千人,成帝时曾增至三千人。汉代儒生的进身,除了博士弟子,还有孝廉等途径

11、。利禄之路,是经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东汉经学的趋于衰落,其政治上的原因是主要的。东汉经学的衰落,也有经学本身的原因。经学成为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繁琐哲学。两汉时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七经“汉石经”,亦称“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学者蔡邕发现当时流传的儒家著作错误较多,恐怕贻误后学,建议对经文精加校勘,契刻在石碑上,共刻了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及论语、孝经等七经,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计约20万字,立于洛阳太学门前,让学者取正校勘。蔡邕书写石经用的是当时通行的隶书,故又称之为“一字石经”、“今文石经”,是学隶书的范本,已残佚。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原只是抄录的文字不同,但是后

12、来却形成了两个学术上的派别。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这两个学派各立门户,各有师法,它们对孔子的评价、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分歧。两派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对六经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道理。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

13、行了整理,然后传给后人。 从学术观点上看,今文经学派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宣扬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观点。西汉的古文经学派把周礼奉为主要经典。他们反对今文经学者们的迷信观点,讲求实学,注重从名物训诂方面去解读经书,因此学风比较村朴实。但是古文经中也有不少被他们窜改、增加的地方,有些注释也不免流于烦琐。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

14、末代皇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 东汉谶纬的兴起。谶、谶语,是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征兆。纬是对经而言的,今文经学家们利用天上星象的变化来预卜人事的吉凶,并以此来解释儒家经典,其著作就称为“纬书”。“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河图赤伏符)“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 (河图会昌符)“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易运期)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召集儒生们来考论五经异同。编著成白虎通义,它促使今文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东汉末年,郑玄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独尊于众家之上。郑玄字康成,是兼通今、古文两派经学的

15、学者。郑玄在古文经学基础上,又参采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甚至包括一些谶纬之说) ,打破经学的门户之见自成一一家,形成郑学。受到儒生们的极大尊崇,于是天下经生尽从郑学。郑玄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实际上被推翻,并且长期以来今,古文经学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庄子天下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到了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魏正始(240248年)年间,何晏作道德论、注论语,王弼注老子、 易经等,就是提倡虚无思想的代表。以后魏晋之际,向秀等

16、人也大肆宣扬伦理纲常出于自然,认为封建秩序是天理的自然。儒家的经义同老庄思想结合起来,发展为玄学,就是这时期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特点东晋以后,玄学又与佛学合流。这时多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推动了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也还有南学、北学之分。一般地说,北朝儒生比较多地保留东汉的学风,注重讲究儒学经义,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少,学风也比较朴实,而南朝则是更多地继承了魏晋的学风,用老庄虚无玄远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经义比较突出,因此更注意文辞,学风比较虚浮。在经学史上,一般都把这种玄学化的南方经学视为这时期的经学正统。唐朝的义疏之学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文化思想的专制统治,就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改变以往那种经学多

17、门、师法各异、章句繁杂的状况。在选举制度方面,唐朝确立了自愿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的科举取士做法。在科举制度中,考试经书已是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读书人能有统一的经书课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唐朝政府在各地广泛设置学校,发展儒学,而且大量征用天下儒士做学官。唐太宗还特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对过去的各种经说进行了整理、划一的工作。孔颖达等人最后编定出了一套统一的解说,成为读书入学习经书、应付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这就是他们编撰的五经正义 唐朝及以后的学者们对于为古代经史旧注听作的解释,通常称为“正义”或“疏”。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调合了前代的南学、北学,其中易用三国魏王弼注, 书用伪孔安国传, 毛诗

18、用西汉毛公传、郑玄笺, 礼记用东汉郑玄注, 左传用西晋杜预注,然后孔颖达等再通过所撰正义对经书原文以及旧注作进一步解释。在唐代,五经正义再加上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的榖梁疏,徐彦的公羊疏等,共合为唐朝的九经正义。唐朝学者们的“正义”和“疏”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的经学,对各种经说做了统一工作,并且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也由于唐代读书人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而学习经书的,因此他们往往只是墨守正义的定论,不敢有所突破,最终使唐代的经学未能有较多的新发展。唐有“九经”之名: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唐

19、太和年间(827835)又有唐文宗命元度刻“十二经”(立石国学)的盛事。这“十二经”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当时除此之外,还刻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共刻二百二十七石,于开成二年(837年)十月刻成,故称“开成石经”,现完整地保存在西安碑林。明嘉靖年间地震倒损,王尧惠集阙字别立小字于旁为碑。到北宋中叶,理学家又抬高孟子的地位,将孟子列入“经”的行列,这样就有了“十三经”。 “十三经”长短不一,由于古今流变,每一经的具体统计数字各家不一。据清人钱泰吉的统计,除去篇名,“十三经”共647500多字。每经字数,据清人陈弘谋在养正遗规补编中记载:

20、周易24107字,尚书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周礼45806字,仪礼57114字,论语11705字;孝经1903字,尔雅10809字,公羊传44302字,穀梁传40927字,左传196845字,孟子34685字。孝经最短,1790字。(自汉朝以来,一般不用它为科举考试之书。)唐朝科举,沿袭隋朝制度,有“明经科”,专考九种经书,因经书有长有短,便规定以礼记、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书、公羊、穀梁为小经。宋废明经科,但没有废除以经义考士人,便以诗、礼、周礼、左传为大经。除以“十三经”为主体外,还包括“小学”一门。因为“小学”是研究语言文字的,研究形、音、义的

21、,“小学”通则经义无不明,“小学”是研究“经学”的基础,因此,古人将“小学”看作经学的附庸,故附于经部。“小学”,本为周代小学生所入学校之名,因小学所讲授内容有文字形、义、音等,到了汉朝就以小学为文字训诂学的专称。汉书艺文志所收小学书籍也都是字书、训诂一类。隋唐以后,小学类的书籍又分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类。清代末年学者章太炎改“小学”为“语言文字学”,沿用至今。附十三经注疏目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20卷,(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70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42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50卷,汉郑玄注,

22、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63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0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20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20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等疏。孝经注疏 9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10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14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在南宋光宗时始合刊,明嘉靖、万历年间都有刊本,清乾隆初又有武英殿本,其后阮元据“殿本”重刊,随文收入陆德明经典释文,并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今日所见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保存了宋以前经书的重要注本。尚书导读庄子天下篇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

23、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尚者”,“上”也,即“上古”也。尚书乃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也是历代帝王必读的政治教科书。政治,即为治理邦国所实行的一切措施。多侧重于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尚书“经”、“传”的真伪问题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儒林传载:世所传百两篇者, 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说: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

24、一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尧典从“慎徽五典” 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学徒遂盛。此孔传古文尚书前有一篇序 (后人为与每篇前小序区别,称之为大序),其中讲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则作大序的应是孔子后人。其中又有“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据此,陆德明、孔颖达均认为作传者乃汉武帝时孔安国。孔传古文尚书由此得名。孔传古文尚书的篇目:1尧典, 2舜典, 3大禹谟, 4皋陶谟, 5益稷,6禹贡, 7甘誓, 8五子之歌, 9胤征, 10汤誓,11仲虺之诰, 12汤诰, 13伊训, 14太甲上, 15太甲中,16太甲下

25、 , 17咸有一德, 18盘庚上, 19盘庚中, 20盘庚下,21说命上, 22说命中, 23说命下, 24高宗肜日, 25西伯戡黎,26微子 , 27泰誓上, 28泰誓中, 29泰誓下, 30牧誓,31武成, 32洪范, 33。旅獒, 34金滕, 35大诰,36。微子之命, 37康诰, 38酒诰, 39梓材, 40召诰,41洛诰, 42多士, 43。无逸, 44君奭, 45蔡仲之命,46多方, 47立政, 48周官, 49君陈, 50顾命,51。康王之诰, 52毕命, 53君牙, 54冏命, 55吕刑,56文侯之命, 57费誓, 58秦誓五十八篇加上书前“大序”,凡五十九篇。孔颖达曾见到郑玄

26、所注尚书。此五十八篇目有三十三篇与郑注本同,余二十五篇是孔传古文尚书新增多者。孔颖达在尧典“虞书”二字下有一疏,列出增多二十五篇篇名:大禹谟一, 五子之歌二, 胤征三, 仲虺之诰四, 汤诰五,伊训六, 太甲三篇九, 咸有一德十, 说命三第十三, 泰誓三篇十六,武成十七, 旅獒十八, 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二十 周官二十一,君陈二十二, 毕命二十三, 君牙二十四, 冏命二十五。篇目与郑注本相同的三十三篇,大体就是伏生所传二十九篇。二十九篇何以成为三十三篇?孔传古文尚书。序这样解说: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 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虞书、夏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商书

27、: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泰誓这二十九篇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的,故称之为今文尚书。尚书主要内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天垂象,见吉凶尚书尧典原文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郊,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帝王禅让美政与武力夺权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