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1.60KB ,
资源ID:225693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5693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固高球杆系统课程设计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固高球杆系统课程设计Word下载.docx

1、球杆的被控对象为球杆和小球。 球杆通过传动杆连接在齿轮上,并可以根据齿轮的角度变化来控制球杆的倾角,进而控制小球平衡在设定的平衡位置。 通过给小球施加适当的力可以将球杆倾斜起来并最终使小球保持在平衡位置。 (2)控制装置:电机的运动通过IPM100智能伺服驱动器进行控制,IPM100是一个智能的高精度、全数字的控制器,内嵌100W的驱动电路,适合于有刷和无刷电机。 基于反馈控制原理,在得到传感器信号后,对信号进行处理,然后给电机绕组施加适当的PWM电压信号,这样,一个相应的扭矩作用于电机轴,使电机开始运动,扭矩的大小决定于用户程序中的控制算法。 IPM100是一款智能的控制器,它除了板载的用于

2、放大控制信号的驱动放大器和PWM调制电路,还有一个全数字的DSP处理芯片,内存以及其它逻辑元件,有了这些,就可以实现先进的运动控制技术和PLC的功能,它产生实时的轨迹路径,实现闭环伺服控制,执行上位机的操作命令,完成板载IO信号的处理,所有这些都依照储存器的程序指令或是主机的在线命令执行,这种嵌入式的智能控制可以提供一个实时性非常好的控制效果,即使因为PC的非实时操作系统而产生延时的情况下。 因为控制器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采用从动模式,本手册介绍的球杆系统将采用两种模式。 IPM100安装于控制箱内部,通过RS232和上位计算机进行通讯,直流电源也置于控制箱内部。 2.2设计规范和约束 用现代

3、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反馈方法来实现球杆系统的控制,就是设法调整闭环系统的极点分布,以构成闭环稳定的球杆系统,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只要偏离平衡位置较远,系统就成了非线性系统,状态反馈就难以控制。 实际上,用线性化模型进行极点配置求得的状态反馈阵,不一定能使球杆系统稳定起来,能使球杆系统稳定起来的状态反馈阵是实际调试出来的,这个调试出来的状态反馈阵肯定满足极点配置。 这就是说,满足稳定极点配置的状态反馈阵很多,而能使球杆系统稳定起来的状态反馈阵只有很少的一个范围,这个范围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 2.3 机械系统设计 机械部分包括底座、小球、横杆、减速皮带轮、支撑部分、马达等。 如图 2.2 图2

4、.4 球杆系统机械设计图 选用直流伺服电机,采用齿轮箱减速机构进行减速,在输出齿轮上距齿轮圆心d(小于齿轮半径)处连接一杠杆臂Leaver Arm,此连接处螺钉不能固定太紧,杠杆臂的另一端与轨道 Beam铰链,机构的另一端是一固定座,此固定座上端与轨道的左侧铰链。 如上图2.3,在一长约0.4 米的轨道上放置一不锈钢球,轨道的一侧为不锈钢杆,另一侧为直线位移传感器,当球在轨道上滚动时,通过测量不锈钢杆上输出的电压信号可获得球在轨道上的位置x 。 电机转动带动齿轮系驱动杠杆臂转动,轨道随杠杆臂的转动与水平方向也有一偏角,球的重力分量会使它沿着轨道滚动,设计一个控制系统通过调节伺服角度使得不锈钢球

5、在杆上的位置能被控制。 系统执行机构原理图如上图2.3。 图2.5 球杆系统实物简化图 机械系统数学模型如下: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实物模型简化如图2.3。 实际上使小球在导轨上加速滚动的力是小球的重力在同导轨平行方向上的分力同小球受到的摩擦力的合力。 考虑小球滚动的动力学方程,小球在V型杆上滚动的加速度: 式(2.1-1) 其中为小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系数,而为轨道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但在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摩擦力,因此,其基本的数学模型转换成如下方式: 式(2.1-2) 当 但是,在实际控制的过程中,杆的仰角是由电动机的转角输出来实现的。 影响电动机转角和杆仰角之间关系的主要因

6、素就是齿轮的减速比和非线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它们的关系如下: 式(2.1-4) 把式(2.1-4)式代入式(2.1-3)式,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模型: 式(2.1-5) 因此,球杆系统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一个二阶系统。 由建模分析我们得到球杆系统的开传递函数为: 式(2.1-6) 其中X(s)为小球的实际位置,(s)为电机转角。 2.4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数字滤波 在系统的输入信号中,一般都含有各种干扰信号,它们入要来自被测信号本身、传感器或者外界的干扰。 为了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减小虚假信息的影响,可采用软件方法实现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就是通过一定算法程序的计算或判断来剔除或减少干扰信号成分,提高信

7、噪比。 它与硬件RC滤波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数字滤波是用软件程序实现的,不需要增加任何硬件设备,也不存在阻抗匹配问题,可以多个通道共用,不但节约投资,还可提高可靠性、稳定性。 (2) 可以对频率很低的信号实现滤波,而模拟RC滤波器由于受电容容量的限制,频率不可能太低。 (3) 灵活性好,可以用不同的滤波程序实现不同的滤波方法,或改变滤波器的参数。 正因为用软件实现数字滤波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理论分析 3.1 控制系统建模 由以上理论分析可得系统的方块图如图3.1 控制器 电机执行机构 球杆 Xd 位置测量装置 图3.1 系统方块图 其

8、中Xd为输入的阶跃信号,为齿轮的转角,X为输出的信号。 在我们使用的球杆系统中,建模部分主要包括对电机执行机构的建模和对传动杆和球杆的建模,机械系统的建模如上一章机械系统设计部分内容,在此我们忽略对电机部分的建模,将其在S域中所对应的部分传函视为1。 综上,我们可得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X(s)为小球的实际位置,(s)为电机转角,L为横杆长度0.4m,d为小球直径0.04m。 3.2 原系统稳定性分析 3.2.1 原系统概述 球杆系统的原系统就是一个未加任何控制器的模型,是对其分析得出的物理模型,并对其加以建模,然后分析它的稳定性。 3.2.2待校正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分析: g=9.8;

9、L=0.4; D=0.04; Num=(g*D)/L; Den=1 0 0; Plant=tf(Num,Den);%系统的开环传函 kp=0.0001; Sys_cl=feedback(kp*Plant,1,-1);%求系统的闭环传函 Step(Sys_cl); 由待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及单位阶跃响应,可知该系统不稳定。 3.2.3伯德图分析 num0=98; den0=1 0 0; margin=tf(num0,den0); grid; xlabel( 伯德图及稳定度分析margin ) 由Bode图可以看出系统相角裕度为0,所以原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原系统根轨迹: num=0.98; d

10、en=1 0 0 ; rlocus(num,den); 图3.4 原系统根轨迹 3.3频率响应法设计球杆系统控制器 3.3.1设计要求 要求系统经过校正后相角裕度达到45,保证系统达到稳定。 3.3.2相位超前控制器 相位超前补偿器具有如下形式: , 通过频率范围1/aT和1/T(被称为角频率),相位超前补偿器将使系统增加正的相位。 超前补偿器最大可补偿的相位是90度。 我们希望大于42度的相位裕度。 计算步骤: 1、求和 由开环传递函数可知:K=0.98 =0.99rad /s , =0 2、根据要求相角裕量,估算需补偿的超前相角 =+=-+=45-0+8=53 其中 是为了补偿校正后,由于

11、截止频率变大而导致的原系统相位滞后,一般取5 12。 3、求:令 =53所以 4、求T 为了充分利用超前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应使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正好在m处,即取:c=m 而在m在点上G0(j)的幅值应为: -10lg = -9.51dB 从原系统的伯德图上,我们可求得: m=1.73rad /s m位于1/T与1/T的几何中点,求得: 5、将以上数据带入校正函数,得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G(s)=Go(s)XGc(s)=0.98(1.78S+1)/S2(0.20S+1) 6、作出仿真伯德图 程序: Go=tf(0.98,1 0 0); Gc=tf(1.78,1,0.20,1); G=ser

12、ies(Go,Gc); Margin(G); Grid on; 校正后的仿真伯德图为: 由仿真可知: =52.9 c=1.73rad/s 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Contr=tf(1.78 1,0.20 1); Sys_cl=feedback(Contr*Plant,1,-1); T=0:0.01:5; Step(0.2*Sys_cl); 图3.6 超前校正后阶跃响应仿真图 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超前校正可以使系统达到稳定。 系统的根轨迹: num=conv(0.98,1.78,1); den=conv(2 0 0,0.2,1); 图3.7 超前校正后根轨迹图 3.3.3相位超前-滞后控制器 校

13、正目标:设定稳定误差为1%,故令K=100. 相角裕度为,截止频率为=11rad/s,K=100。 由原bode伯德图可知,rad/s 计算步骤: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取) 因为,解得 由,解得 因为,得 又,解得 则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则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G(s)=*Gc(s)= 稳定性分析验证 Bode图: num0=214.8 311.6 98; den0=2.189 7.913 1 0 0; margin(num0,den0); xlabel(伯德图及稳定度分析) 由仿真图可得:=38.7接近预期的45目标。 单位阶跃响应: Num=214.8 311.6 98; Den=2.1

14、89 7.913 1 0 0; Contr=tf(6.246 1,6.94 1); 超前-滞后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Matlab仿真图: 图3.9 超前滞后校正阶跃响应仿真图 由以上两图可知超前-滞后控制理论上可以使系统达到很好的预期稳定状态。 num=214.8 311.6 98; den=(2.189 7.913 1 0 0; 图3.10 超前滞后校正阶跃响应根轨迹图 3.5.1频域校正方法的比较 超前校正时,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 ,并具有较宽的频带,使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但是其响应速度不够理想;而滞后校正则不能达到本系统的要求。

15、 滞后-超前校正系统响应速度较快,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较好,控制精度由实际响应曲线可看出比超前高,效果比超前校正好。 所以这三种方法比较起来滞后-超前校正系统方法比较好。 八、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及其广泛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例如,如何利用多种方法来分析一个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进而分析其稳定性。 如果遇到了性能不好的系统,我们应该如何去利用校正装置将其进行改善等。 本次课设主要是教会我如何去利用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网络来对原系统的性能进行改善,并要求我们知道超前校正网络和滞后校正网络各自有何特点,如何更好地去选择它们。 此外,这次课设还涉及到了MATLA

16、B这个强大的仿真模拟软件,在进行本次课设过程中,为了能很好地完成本次课设的任务,我到图书馆借阅了一些相关的MATLAB软件书籍,并初步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来分析一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这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给我带来很大收获,是我应用MATLAB的一个过渡,从基础到以后专业学习的桥梁,同时,也是为我以后分析更加复杂的控制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课设,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知识漏洞,这对我本人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总之,我很珍惜这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经过对题目的论论分析,以及MATLAB编程的辅助,完成了对系统的校正,并且达到了题目对于系统各个指标

17、的要求。 通过用MATLAB解一道基础简单的自动控制原理题目,让我对MATLAB解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可以使用MATLAB编程来解决不能在一般的计算器上计算出来的问题,而且编程过程中,可以清楚地从workspace中看到自己所输入的参数是否正确,也能直观地看到一些中间变量是否有误,而最后的运算结果更是一目了然。 可以一边编程一边修改程序中的错误,让编程的简单化。 自动控制领域在MATLAB中都有自己的工具箱。 比如: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逻许多的专业领域在MATLAB中都有自己的工具箱。 这对于我学习自动化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多利用MATLAB的强大计算功能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运算,以及解决自己在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这次基础强化训练让我进一步熟悉了MATLAB,并且对自动控制原理题目的解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最主要的还学会了如何用MATLAB来解答自动控制原理的题目,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中的计算量。 18 参考文献 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 美迪安K弗雷德里克.反馈控制问题使用MATLAB及其控制系统工具箱.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美Katsuhiko Ogata.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 李宜达.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