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5 ,大小:141.41KB ,
资源ID:225419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5419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下册语文12到23课导学案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下册语文12到23课导学案带答案文档格式.docx

1、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

2、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目标导学二:江城子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因老当益

3、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

4、本色。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三、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今天我给

5、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

6、细腻柔媚。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7、。“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

8、愤心情。(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叫作“赋壮

9、词”。满江红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2

10、)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对比阅读这四首词,

12、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沙场点兵描写战斗场面马作的卢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满江红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可取之处四首词都是豪放词,豪放笔墨显见于词中。因此,四首词都从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句入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不足之处对于四首词的一些细节方面,未过多提及,

13、如词的韵律,词的艺术特点等。此外,对词作背景也仅作简单提及,没有深入,这也导致了学生对这些词作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与词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13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14、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主要介绍了三

15、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驳论文。驳的是

16、“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

17、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对比阅读,品味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谈读书这篇随

18、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示例: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19、。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培养议论文论证能力。3巧设问题,激发对话。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正确的读书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对课文中

20、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的品析。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

21、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

22、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

23、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

24、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写诗,写的

25、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教学提示】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

26、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

27、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苦心经营意匠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教学过程中所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及艺术审美不足的学生来说,难以应对本文教学。此外,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亦是本教案需要改进之处。15无言之美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