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在C51中嵌套汇编程序段实现延时在C51中通过预处理指令#pragma asm和#pragma endasm可以嵌套汇编语言语句。用户编写的汇编语言紧跟在#pragma asm之后,在#pragma endasm之前结束。如:#pragma asm汇编语言程序段#pragma endasm延时函数可设置入口参数,可将参数定义为unsigned char、int或long型。根据参数与返回值的传递规则,这时参数和函数返回值位于R7、R7R6、R7R6R5中。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pragma asm、#pragma endasm不允许嵌套使用; 在程序的开头应加上预处理指令#pra
2、gma asm,在该指令之前只能有注释或其他预处理指令; 当使用asm语句时,编译系统并不输出目标模块,而只输出汇编源文件; asm只能用小写字母,如果把asm写成大写,编译系统就把它作为普通变量; #pragma asm、#pragma endasm和 asm只能在函数内使用。2.3 使用示波器确定延时时间熟悉硬件的开发人员,也可以利用示波器来测定延时程序执行时间。方法如下:编写一个实现延时的函数,在该函数的开始置某个I/O口线如P1.0为高电平,在函数的最后清P1.0为低电平。在主程序中循环调用该延时函数,通过示波器测量P1.0引脚上的高电平时间即可确定延时函数的执行时间。sbit T_p
3、oint = P10;void Dly1ms(void) unsigned int i,j;while (1) T_point = 1;for(i=0;i2;i+)for(j=0;j124;j+);T_point = 0;1;void main (void) Dly1ms();把P1.0接入示波器,运行上面的程序,可以看到P1.0输出的波形为周期是3 ms的方波。其中,高电平为2 ms,低电平为1 ms,即for循环结构“for(j=0;j+) ;”的执行时间为1 ms。通过改变循环次数,可得到不同时间的延时。当然,也可以不用for循环而用别的语句实现延时。这里讨论的只是确定延时的方法。2.4
4、 使用反汇编工具计算延时时间对于不熟悉示波器的开发人员可用Keil C51中的反汇编工具计算延时时间,在反汇编窗口中可用源程序和汇编程序的混合代码或汇编代码显示目标应用程序。为了说明这种方法,还使用“for (i=0;DlyT;i+) ;”。在程序中加入这一循环结构,首先选择build taget,然后单击start/stop debug session按钮进入程序调试窗口,最后打开Disassembly window,找出与这部分循环结构相对应的汇编代码,具体如下:C:0x000FE4CLRA/1T0x0010FEMOVR6,A/1T0x0011EEMOVA,R6/1T0x0012C3CLR
5、C/1T0x00139FSUBBA,DlyT /1T0x00145003JNCC:0019/2T0x00160E INCR6/1T0x001780F8SJMPC:0011/2T可以看出,0x000F0x0017一共8条语句,分析语句可以发现并不是每条语句都执行DlyT次。核心循环只有0x00110x0017共6条语句,总共8个机器周期,第1次循环先执行“CLR A”和“MOV R6,A”两条语句,需要2个机器周期,每循环1次需要8个机器周期,但最后1次循环需要5个机器周期。DlyT次核心循环语句消耗(2+DlyT8+5)个机器周期,当系统采用12 MHz时,精度为7 s。当采用while (D
6、lyT-)循环体时,DlyT的值存放在R7中。相对应的汇编代码如下:0x000FAE07MOVR6, R7/1T0x00111F DECR7/1T0x0012EE MOVA,R6/1T0x001370FAJNZC:000F/2T循环语句执行的时间为(DlyT+1)5个机器周期,即这种循环结构的延时精度为5 s。通过实验发现,如将while (DlyT-)改为while (-DlyT),经过反汇编后得到如下代码:0x0014DFFE DJNZR7,C:0014/2T可以看出,这时代码只有1句,共占用2个机器周期,精度达到2 s,循环体耗时DlyT2个机器周期;但这时应该注意,DlyT初始值不能为
7、0。这3种循环结构的延时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如表1所列。表1 循环次数与延时时间关系单位:s注意:计算时间时还应加上函数调用和函数返回各2个机器周期时间。2.5使用性能分析器计算延时时间很多C程序员可能对汇编语言不太熟悉,特别是每个指令执行的时间是很难记忆的,因此,再给出一种使用Keil C51的性能分析器计算延时时间的方法。这里还以前面介绍的for (i=0;i+)结构为例。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先设置系统所用的晶振频率,选择Options for target中的target选项,在Xtal(MHz)中填入所用晶振的频率。将程序编译后,分别在_point = 1和T_point = 0处设置两个
8、运行断点。选择start/stop debug session按钮进入程序调试窗口,分别打开Performance Analyzer window和Disassembly window。运行程序前,要首先将程序复位,计时器清零;然后按F5键运行程序,从程序效率评估窗口的下部分可以看到程序到了第一个断点,也就是所要算的程序段的开始处,用了389 s;再按F5键,程序到了第2个断点处也就是所要算的程序段的结束处,此时时间为1 386 s。最后用结束处的时间减去开始处时间,就得到循环程序段所占用的时间为997 s。当然也可以不用打开Performance Analyzer window,这时观察左边
9、工具栏秒(SEC)项。全速运行时,时间不变,只有当程序运行到断点处,才显示运行所用的时间。3 总结本文介绍了多种实现并计算延时程序执行时间的方法。使用定时器进行延时是最佳的选择,可以提高MCU工作效率,在无法使用定时器而又需要实现比较精确的延时时,后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可以实现不等时间的延时: 使用自定义头文件的优点是,可实现任意时间长短的延时,并减少主程序的代码长度,便于对程序的阅读理解和维护。编写延时程序是一项很麻烦的任务,可能需要多次修改才能满足要求。掌握延时程序的编写,能够使程序准确得以执行,这对项目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讨论的几种方法,都是来源于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和
10、适应性5分钟的延时2008-04-03 15:56#include REG52.Hunsigned int idata i=0;unsigned char idata go=0;unsigned char idata section=0; /板水平为0,垂直为1unsigned char idata ii=0; /ii作为标志,如果等于1的时候,说明定时器0的中断是为电机转的时间长短服务的#define stop P12=0;void delay(unsigned int a);void round(void);void main(void)TMOD = 0x01;/定时器0 方式2TF0=0
11、;TH0=0xEC;/延时100MS 算法:(216-x)*2*10-6 = 100*10-3TL0=0x78;/ 2为机器周期 需要的时间为 100*10-3ET0=1;TR0=1;EA =1;go=0;while(1) if (go=1) round(); go=0; void time1(void) interrupt 1 using 0/定时器2必须软件清0TR0=0;i+;if(ii=0)if (i=3000) i=0; go=1; TR0=0;elseif(i=40)/暂时定为40秒stop;void round(void)if(section= 0) /设光偶有信号的时候为水平,
12、 P12=1; /开始转动 ii=1; TR0=1; /启动定时器开始计时我搜集的文章库不知道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51单片机Keil C延时36void delay1(unsigned char i) while(-i); 心不在焉的编译,看源码:FUNCTION _delay1 (BEGIN) SOURCE LINE # 13 - Variable i assigned to Register R7 - SOURCE LINE # 14 0000 ?C0004: SOURCE LINE # 15 0000 DFFE DJNZ R7,?C0004 SOURCE LINE #
13、 16 0002 ?C0006: 0002 22 RET FUNCTION _delay1 (END) 天奇迹出现了.我想这个程序应该已经可以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需要了。如果列个表格的话: i delay time/us 1 5 2 7 3 9 . 计算延时时间时,已经算上了调用函数的lcall语句所花的2个时钟周期的时间。 终于,结果已经明了了。只要合理的运用,C还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朋友抱怨C效率比汇编差了很多,其实如果对Keil C的编译原理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是可以通过恰当的语法运用,让生成的C代码达到最优化。即使这看起来不大可能,但还是有一些简单的原则可循的: 1.尽量使用un
14、signed型的数据结构。 2.尽量使用char型,实在不够用再用int,然后才是long。 3.如果有可能,不要用浮点型应用单片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需要短时间延时的情况。需要的延时时间很短,一般都是几十到几百微妙(us)。有时候还需要很高的精度,比如用单片机驱动DS18B20的时候,误差容许的范围在十几us以内,不然很容易出错。这种情况下,用计时器往往有点小题大做。而在极端的情况下,计时器甚至已经全部派上了别的用途。这时就需要我们另想别的办法了。 以前用汇编语言写单片机程序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比如用的是12MHz晶振的51,打算延时20us,只要用下面的代码,就可以满足一般的
15、需要: mov r0, #09hloop: djnz r0, loop51单片机的指令周期是晶振频率的1/12,也就是1us一个周期。mov r0, #09h需要2个极其周期,djnz也需要2个极其周期。那么存在r0里的数就是(20-2)/2。用这种方法,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256us以下时间的延时。如果需要更长时间,可以使用两层嵌套。而且精度可以达到2us,一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现在,应用更广泛的毫无疑问是Keil的C编译器。相对汇编来说,C固然有很多优点,比如程序易维护,便于理解,适合大的项目。但缺点(我觉得这是C的唯一一个缺点了)就是实时性没有保证,无法预测代码执行的指令周期。因而在实
16、时性要求高的场合,还需要汇编和C的联合应用。但是是不是这样一个延时程序,也需要用汇编来实现呢?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做了一个实验。 用C语言实现延时程序,首先想到的就是C常用的循环语句。下面这段代码是我经常在网上看到的:void delay2(unsigned char i) for(; i != 0; i-);到底这段代码能达到多高的精度呢?为了直接衡量这段代码的效果,我把 Keil C 根据这段代码产生的汇编代码找了出来: ; FUNCTION _delay2 (BEGIN) SOURCE LINE # 18;- Variable - SOURCE LINE # 19 SOURCE LINE
17、 # 200000 ?C0007:0000 EF MOV A,R70001 6003 JZC00100003 1F DEC R70004 80FA SJMPC0007 SOURCE LINE # 210006C0010:0006 22 RET FUNCTION _delay2 (END)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这个延时程序是多么的不准点光看主要的那四条语句,就需要6个机器周期。也就是说,它的精度顶多也就是6us而已,这还没算上一条 lcall 和一条 ret。如果我们把调用函数时赋的i值根延时长度列一个表的话,就是:i delay time/us0 61 122 18.因为函数的调用需要2个时
18、钟周期的lcall,所以delay time比从函数代码的执行时间多2。顺便提一下,有的朋友写的是这样的代码: unsigned char a; for(a = i; a ! a-);可能有人认为这会生成更长的汇编代码来,但是事实证明:a SOURCE LINE # 22其生成的代码是一样的。不过这的确不是什么好的习惯。因为这里实在没有必要再引入多余的变量。我们继续讨论正题。有的朋友为了得当更长的延时,甚至用了这样的代码:void delay2(unsigned long i)这段代码产生的汇编代码是什么样子的?其实不用想也知道它是如何恐怖的$#%&%$.让我们看一看:0000 8F00 R i+03H,R70002 8E00 i+02H,R60004 8D00 i+01H,R50006 8C00 i,R400080008 E4 CLR A0009 FF R7,A000A FE R6,A000B FD R5,A000C FC R4,A000D AB00 R3,i+03H000F AA00 R2,i+02H0011 A900 R1,i+01H0013 A800 R0,i0015 C3 C0016 120000 E LCALLC?ULCMP0019 601A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