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手感特别差的时候,结果却考得特别好。于是得出结论:语文考试全靠运气。其实是这样吗?只不过是你有的时候考试刚好撞上自己会的,有的时候基本是瞎猜的。所以那么心情好,遇到会的题,但是又不敢肯定自己对不对,心里比较坎坷,于是手感觉得不好,结果考得好。反之,亦然。但是真正的高手语文是做出来,不是猜出来的。所以真正的高手,语文最差就119分,正常发挥是能上130分。那么你要知道哪一些题是一定可以通过学习得分的。第一:病句题:送分题病句只有7大类型:要把这七个类型记入血液中间。能够非常熟悉的分辨出病句的类型,并且能保证10次大考9次作对。先输入一些基本概念吧: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
2、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2、状语位置不当。(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3、虚词位置不当 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2、动宾搭配不当。(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4、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3、主宾搭配不当。(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
5、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
6、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缺主语。(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缺谓语。(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
7、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3缺宾语。(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
8、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
9、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39
10、)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1、费解。(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
11、”?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儿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3、指代不明。(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
12、烟?无法猜出。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1、自相矛盾。(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
13、“普通票”等并列。3、强拉因果。(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
14、,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6、不合事理。(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第二:一定要学会理解文章,从理解文章的重要句子开始。那么,文章中哪一些句子才能算得上“重要句子”呢?“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与文章论述对象有关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根据具体语境,结合上下文,
15、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握出这些句子表层和深层的含义。(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那么,通过这个选项,我们可以知道论述的对象是“科技黑箱”,于是就要找出与“科技黑箱”相关的句子。而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我们就可以知道有关“科技黑箱”的论述应该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式的述说,而是与“科技黑箱”的表层和深层意思有关。纵观全篇会发现与“科技黑箱”有关的重要句子已经不再拘泥于第一段,而是在整篇文章中都有所体现。那么,如何判断哪些句子重要句子呢?我们要知道,这些句子一般都出现在每一段的的开头前两句或者最后两句,而且这些句子都具有一定“总述性”的特点。如(2013年新课
16、标全国卷)第1题A项对应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B项第一段最后一二句(倒数一二句)。C项对应文章第二段第二句。D项对应第二段最后两句(倒数一二句)。找到对应的重点句子以后,我们就需要联系上下文,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握这些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一般涉及三点:(1)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句子深刻的概念义。2014年天津卷第6题: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就要求我们在上下文中寻找“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2)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句子的语境义。2014年全国大纲第5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表述的一项是。有关“中国古代建筑”论述涉及到文章整篇内容,所以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语境
17、,然后进行判断。(3)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句子的隐含义。如在几乎所有的科技类论述文中的最后一题都是推断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读出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如果要从根本上做到“理解重点句子”,我们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思维建模”,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前后串联,找关键。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找出关键词语,从而正确领会重要句子的含义。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5题D选项,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对应的原文是:中
18、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通过与原文对比,我们会发现D选项中“留心”与原文中“着意”稍有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区分“留心”和“着意”。“着意”在感情色彩上偏向“刻意”,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刻意做什么。而“留心”只是“注意”而已,联系上下文可知,中国古代不是不留心建筑物的保存问题,而是不刻意的追求。这两个词语在感情色彩和意思上都有所不同,因此D项是错误选项。2、表里深透,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2014年山东卷第6题,下列对本文
19、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就是明显的从现象到根本的题,我们首先看此题的B项,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了机械性。C项,说话和写文章时,要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有条理。D项,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通过这三项,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选项更偏向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根本,属于现象。而A项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可以看出是表层意思后面的深层含义,因此是正确答案。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者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2014
20、年全国大纲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把原文对应的“古人的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前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遗址就是明证”代入B项中,会发现“阿房宫”的修建与“石材”的关系不大,而且文章也没有提及阿房宫的“石材”,因此两句话不能对等。B项是错误选项。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既要对文章的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具体语境来体会,在掌握关键词的同时,掌握一定技巧,做到彻底理解文章中的内容也不是一件难事。第三:学习的时候,切忌贪多,宁少勿多。一天能扎实的掌握一点儿,强过你囫
21、囵吞枣学习一堆百倍。7.3更新 更新内容:语文学习思维/诗歌鉴赏脱水干货:1,纠正语文学习的思维 (重要)2,反对语文的套路模版,不是反对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3,文言文字词要做好积累4,语文高分需要提升理解能力,共情能力,体会诗人感情5,读诗歌:抓住诗眼;重视注释;先读选项;站在分析诗人的结构章法的高度读诗歌本次更新8.4k字,阅读全文需要20-30分钟首先,很感谢大家的点赞。作为老师,看见这么多孩子能够如此认真地对待语文科目,自己心中莫名地感到极大的安慰,同时心里突然充满了很多力量。在这里非常诚恳地谢谢每一个认真对待语文的孩子们。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家。其次,看到了很多人的留言,也收到了不少
22、孩子的私信。在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现实是:由于地域、资源、师资等多方面的差距,确实是造成很多孩子学习语文的困难和迷茫。但是这些迷茫,在正确的观念传递和技法指导下,完全可以被打破。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涉及到了诗歌、阅读、文言文、作文、病句等。可以说涉及到语文考试题目的所有类型,因为没有办法一下子全部解答,所以也请大家可以允许我一次针对一些问题来回答。再次,在开讲之前,我还是要先纠正一些思维上的问题:有些孩子在留言中提到了想有迅速提高语文成绩的速效法,我相信很多老师和同学也总结过语文学习的一些套路。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技巧到底有没有用呢?我想说,在2015年以前是有用了,但是从2016年开始,全国很多
23、省份的语文考试收归国家,那么很多省份的孩子估计和湖北省的学生一样,面对的是全国新课标卷,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模式和套路,不仅不能帮助你,反而束缚了你的思维,使你一见到新的题型就六神无主,以至于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看到这个问题下面很多回答,依然是在教你们套路和模式。以下就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套路和模式答语文题:因为高考有两个不明说的原则:一个是反猜题反套路,一个是每一年都要有自主创新的地方。这就是2016年以后,过去百试百灵的语文套路和方法面对全国新课标卷时,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用处的原因。那么有学生会说了:老师,按你的说法,那么语文就不用学了,因为套路和方法都没有用,还考什么考?但是我
24、想说,孩子,你好像弄错了一个问题,语文学习的是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的是德行和情怀,学的是一个人面对社会纷繁的时候,有一定的分析和感悟能力,而不是套路。所以还是回到我原来说的话上,想要真正地提高语文成绩,理解才是硬道理。语文早已经过了靠套格式和背题型就能得到高分的时代了。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语文考试靠套路和固定的格式确实不行了,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思维,它是语文学科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思维?就是语文这个学科本身所含有的一些专业的知识(比如,描写手法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其中景物描写手法包含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这些就是这个学科必须具备的一些
25、专业知识)和思考语文问题的一些角度。(比如,请概括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特点,那么你要知道概括人物要把握从外到内的原则,也就是先外貌再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这就是语文思考的角度)。所以,我反对套路,并不反对语文思维,我反对生搬硬套,并不反对你积累应该有的语文知识。希望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老师说的,不要因为我反对套路和格式,就找一个借口不好好学习语文,那就可笑了。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讲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我再三强调理解,可是也许你很疑惑,觉得老师讲的是很虚的东西,因为理解能力好像是不能量化,你怎么知道有没有理解啊?而且怎样才能做到啊?那么,我来反问你,你懂不懂什么叫做感同身受,你会不会进行感情迁移。说
26、白了,就是当你读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你能够通过自身情感的迁移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看到一首诗歌,你知道它所暗含的感情。看到一篇小说,你能明白这个小说在故事下隐含的深意。好了,说了这么多的理论,不用实践来验证一下,都是白搭。所以下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理解。而理解最好的入门就是从诗歌开始,因为简短又明了,诗歌理解了,对于语文的其他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那么,我们先学会读诗吧。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该如何去读诗歌。既然是考试,就要求必须读懂诗歌,而这个读懂并不是你随心所欲地去读,而是要求通过阅读你能够读到这首诗歌的共通情感。什么是共通情感?就是无论这首诗歌是什么时代、什么人写的或者写的什么内容
27、,你通过阅读可以认知到 里面跨越千年仍然被人们认可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共通性。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这首诗是诗人听说友人(王昌龄)左迁(贬官)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左迁之后的一些情感。这个情感,我们今天也是能够感受到,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自己听说自己的朋友遇到困难后,也会想要对自己的朋友表达自己某种情感。这种情感从古到今都是有相似性的,或者我们说共通性。只有你能明白这种共通性,你才能真正的读懂诗歌。那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诗人对友人的感情到底什么呢?我们通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话可以知道,“愁心”是诗人对友人前路漫漫的担忧之愁。“明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我们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是能够体会到的?那么,这个读诗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一、从整体上,学会读诗。先看标题,找出题目中的题眼。(1)你真的知道题眼是什么吗?那么请你告诉我,杜甫的月夜,这首诗的题眼是“月”还是“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