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64KB ,
资源ID:22417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417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docx

1、生理学作业部分重点生理学作业要求:红字标注的题是作业(作业题仅限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不包括填空题),作业在作业本上书面完成,在下周末班长收齐所有人的作业交到G楼409我的办公室。填空题中红字标注的题是考试复习题。选择题没有勾出重点题,考试题会在其中选取,选择题型2种:单选A型题和多选X型题,其中单选20题,多选5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2、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3、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4、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二、

2、填空(作业不写)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3、机体对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三、问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何生理意义?答:(1)概念:指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2)意义: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为一方面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另一方面通过机体的调节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内环境的稳态能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使

3、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确保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可以认为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若稳态被破坏,则必然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故稳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律。2、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相互之间关系怎样?答:(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2)特点: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基本过程是反射。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体液调节:指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完成的调节。缓慢、广泛和持久。须注意的是,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其也直接或间接受

4、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自身调节是一种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作用较局限,可单独发挥作用,也可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3)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

5、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3、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

6、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7、兴奋-收缩耦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8、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10、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11、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

7、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12、去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13、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液态脂质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体内靠单纯扩散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影响。3、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由通道和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4、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是原发性主动转运;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

8、是 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5、钠泵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6、继发性主动转运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两种形式;与其相应的转运体, 称之为同向转运体和反向转运体。7、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形成的。8、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9、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纵

9、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Ca2+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管结构,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10、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功;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11、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三、问答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1)本质: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2)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

10、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3)生理意义: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2+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2、哪几种?答: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蛋白-PL

11、C(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3)酶耦联受体介导。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3、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答:(1)静息电位:定义: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外液中Na+、Cl-浓度高;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

12、多。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定义: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形成:A.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峰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B. 后电位形成: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4、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有何不同?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情况如何? 答:(1)刺激神经干: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前者小于后者。神经干是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

13、的,记录的是复合动作电位。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刺激不同,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动作电位幅度增大;当神经干中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也幅度不再增加。(2)单根神经纤维: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一样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后,膜内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而取决于细胞内外Na+浓度差。5、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答:(1)所需刺激强度不同。局部电位是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而动作电位的产生必须阈刺激或阈上刺激。(2)膜反应性不同。局部电位只引起少量的Na+通道开

14、放,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而动作电位发生时,大量的Na+通道开放,出现一个较大的膜的去极化过程。(3)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而动作电位是 “全或无”的。(4)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可以有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5)局部电位只能在局部形成电紧张传播;而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等幅、等速和等频)。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15、、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类。2、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统一命名。3、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都需要Ca2+的参与。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包括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两条途径。4、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A、B、AB、O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血型。三、问答题1、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基本原则:“同型输血,异型慎输”。(一)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

16、血型相合。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判断交叉配血的结果后应掌握以下原则: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输血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能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量、缓慢输血(二)异型慎输:在病人需紧急输血而又无同血型的血液时,可考虑异型输血。异型输血的原则是:输异型血时每次量应少,不能超过400ml。速度应慢。输血中一旦发现输血反应现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紧急救治。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每搏输出量:每次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