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57.74KB ,
资源ID:223767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3767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发展重点摘录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发展重点摘录版文档格式.docx

1、 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 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临床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对上一个问题的反应相应地提出下一个问题的访谈式的研究方法(2+2=5)。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考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结构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者的某些心理现象或行为,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他们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2、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种志研究法:研究者与某个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住在一起,对之进行广泛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传统和社会化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式观察,大量、持久地自然观察 心理生理法:通过一种测量生理反应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技术,来探索个体感觉、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生理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 心理生理法的优缺点 横断研究的优点 快捷便利地收集不同年龄段被试的数据,花费少,耗时少,能暗示发展的趋势 横断研究的缺点 同辈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 不能提供个体发展的数据 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序列设计) 指通过选择不同

3、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研究,从而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设计。 例:研究612岁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研究过程:研究时间从20022006年,2002年开始测查,隔年测查一次,共测查3次 被试取样:2002年取6岁样本和8岁样本,从20022006年,6岁样本追踪至10岁,8岁样本追踪至12岁 这种设计使研究者能够通过比较生于不同年代的同龄儿童的差异来评估是否存在同辈效应。如果无同辈效应,则通过追踪比较和横断比较可以得出一个有关发展变化的强度和方向的论断。 聚合交叉研究设计的优点 从同辈效应中区分出发展趋势 可揭示一个群体经历的变化是否与另一个群体相似 比追踪研究更经济

4、 聚合交叉研究设计的缺点 比横断研究花费多、耗时长 从样本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其他群体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不附和预先结论,不以“期待”取舍,评论客观,指标客观 矛盾性原则一般与个别,不平衡性 层次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不损害被试,与教育目的和任务相一致 生态化原则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准实验设计,改进观察手段,重视因素分析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避免伤害 获得许可(被试或被试监护人具有知情权) 保密 告知结果/接受询问/欺瞒 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策略的了解,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为理解后续课堂中的很多实验研究做好铺垫 为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帮助我们成为发展研究的明智消费者第二

5、讲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发展观 1. 操作性行为的思想体系 斯金纳将行为区分为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 应答行为(反应性行为/引发行为/S型行为):刺激反应 操作行为:不是由刺激引发,行为的发生是随机的,强化物的 作用是提高了能够得到强化的那种行为的频率 (产生的件 操作和强化) 经典(S型)条件作用 非条件刺激反应(食物 分泌唾液) 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结合反应(食物、铃声 分泌唾液) 条件刺激 反应(铃声 分泌唾液)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一系列行为强化物受到强化的行为的增加反应频率2.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 练习是提供重复强化的机会,

6、只练习不强化不 能巩固和发展行为 及时强化 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给予奖励或食物) 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由于一个厌恶刺激的排除(减少)而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取消电击) 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对行为发生概率的不同期望 强化的方式 连续强化:有机体的每一次行为都受到强化 间歇强化:有机体的行为被间歇性的强化o 定时强化(固定时距)o 不定时强化(变化时距) 定次强化(固定比率)(两次强化之间要求固定的反应次数) 不定次强化(变化比率) 强化与消退 消退:当一个已经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强化

7、物不再伴随,反应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 消退不是骤然发生,强化量大,间歇强化更不易消退3. 强化原理的应用 程序教学 行为塑造 行为矫正(塑造法、消退法、厌恶疗法) 强化技巧 强化物的选择 强化时间和强化间隔 必要时使用惩罚(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1.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不需直接作出反应,不需亲自体验强化 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班杜拉从实证研究中获得的支持 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示范活动特点,榜样的特征,社会结构因素等(2)保持:示范信息的编码,认知加工,表象成言语信息(3)动作复

8、现:记忆向行为转变,把原先的行为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概念匹配,动作技巧和体力保证(4)动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等引起的动作作用2.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班杜拉研究的社会化目标) 攻击性(观看男性成人攻击玩偶并获得不同对待的电影观看有助于学习,惩罚阻碍行为) 性别角色的获得 自我强化(观看滚木球榜样的奖励与自我批评) 亲社会行为(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观看滚木球获奖并捐赠“贫苦儿童基金会”)3. 相互决定论模型 班认为在环境、行为及人的主体因素三者之间,有两两相互决定的关系,从而构成个体的机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人的各种表现,是此系统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个体(

9、P):认知能力、身体特征、信念和态度 行为(B):动作反应、言语反应、社会交往 环境(E):物理环境、家庭和朋友、其他社会因素4. 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主要来源于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以及面对某任务时的身心状态)。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属于自我系统的一部分。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一)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 两种工具观 物质生产的工具(工具生产中凝结着社会文化知识经验,使人的心理发展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精神生产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使间接的心

10、理活动产生发展,前者引起客体变化,后者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的结果,以语言符号为中介)3.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心理发展离开教学将无法实现 最近发展区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between existed developmental level and level of problem-solving) 教学启示:教学设计应充分发掘潜力,促进发展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智力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学习准备性的把握 学习最

11、佳期(optimal period)(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主要贡献: 提出了完整的认知发展理论; 描绘从出生到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路线; 用数理逻辑刻画逻辑思维发展; 构造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创造了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的方法。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假设一、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这种发展的主动性是个体智力结构固有的性质 智力发展是外部影响与和自身主动探索的产物 个体本身决定自身智力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兴趣是内在主动性的重要表现二、认知发展是心理结构的改进和转换 结构(图式)指功能结构 结构(图式)具有整体、转换和自调三个特性 特定的图式对

12、应相应水平的任务 成熟时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三、认知发展是建构过程 主体对现实的认识经主体认知结构的加工而获得 主体依据已有的图式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建构过程 建构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知识经验与手段)形成有差别的认识四、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 认识发展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不同阶段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 阶段具有非连续性 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 阶段发展的顺序不变 阶段性代表着发展的年龄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1)阶段划分与特点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6个亚阶段):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发展体现在

13、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的过度。二、前运算阶段(2-7岁,2个亚阶段) 开始使用大量的心理符号(词汇和表象)来表征所遇到的事物和事件。称为前运算,是因为,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还未获得逻辑思维的运算图式。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获得认知操作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思维特点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对操作的操作),思维具有抽象性,开始思考抽象问题。智力水平基本趋于成熟。 而具体运算思维的局限在于:只能把运算模式应用到真是的或

14、可以想象得到的事物、情景或事件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适应的本质是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达到平衡的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在同化和顺应过程中,主体的认知操作获得系统化的发展一、同化与顺应 同化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有意义的表征(对信息调整转换,可能曲解,如1岁儿童看到玩具狗) 顺应主题调节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相适应 同化与顺应相互联系与依存(游戏与模仿)二、平衡(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是潜藏于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三、认知发展的机制 当新的信息导致不平衡时,儿童通过3种途径克

15、服这种不平衡: 1、忽略;2、同化、3、顺应 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平衡 不平衡 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四、认知能力的组织化发展 主体的每一个认知操作与其它认知操作相联系,分散的认知操作逐渐整合,形成有组织的状态,如,儿童分离动作的整合。 同化、顺应、平衡、适应、组织化的过程及相互间的作用,构成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争论一、任务难度的适当性 提出异议者认为,儿童不能表现出相应的能力是因为任务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或者难度过高。 对“自我中心”思维特点的再认识皮亚杰三座山实验(8岁达到) 对时间概念的再认识 扩大认知任务的范围二、认知发展可否被加速提出异议者不同意皮亚杰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是自然成熟的

16、结果且与教育、训练没有直接关系的观点。 守恒能力的训练 传递推理能力的训练三、认知发展的实质与和谐性 认知发展变化的实质 认知能力发展的和谐性(以下未加粗是要求了解的)(三)信息加工观 信息加工观关注认知变化而不是发展阶段。它将人类心智设想成与计算机相似的认知系统,该系统处理或加工来自环境或已经储存于系统内的信息。较少关心认知结构。 加工方式:编码、重编码或解码,与其它信息比较或结合,存储或提取,纳入或排除出注意的中心 加工的信息可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信息 信息的大小及水平从知觉特征到句意,再到事件直至计划策略,等等 信息加工具有组块限制的特点,超负荷将导致无法完成任务 该理论试图回答:在信息加

17、工时间开始时,认知系统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每一步需要多少少时间?哪些步骤同时进行(平行加工),哪些继时进行(系列加工)? 信息加工被看做是信息流的漫游。 一些人使用计算机模拟作为工具,用以检验和修正自己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另一些人则只把计算机当做一种比喻。 科莱尔(克莱贺,Klahr)的理论 科莱尔把概括能力的发展视为认知发展的关键机制,并强调编码的作用。概括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时间路线为概括搜集最初数据资料(包括时间顺序情况下的情景、对情景的反应、反应的结果及其派生的新情景),奠定基础 规则发现对上述资料进行概括(对过去事件的相同点进行归纳,如数量守恒的物体、空间形式和数量),促进抽

18、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消除多余步骤保留有用事件信息,去除多余步骤 希格勒(Siegler)的理论 认为认知的基本特征是竞争。该理论通过描述、说明竞争的内容和过程及其结果,阐释认知变化的机制。竞争导致适应性的结果(发展),其重要机制是选择和发现策略。 适应性行为的表现 多种备选策略和使用的变换 根据问题不同,选择相应策略;选择的合理程度体现其适应性的水平 策略的调整(选择更有效的策略) 产生适应性行为的机制 适应性的产生源于不断的策略选择 策略的选择和调整是主体在表征的基础上的策略应用 西格勒的主要观点 认知的发展即是适应性的发展 这种发展与外在刺激、经验积累和自我调节相联系习性学的发展观 习性学:

19、研究行为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基础的科学。 早期习性学家是研究动物行为,最近20年,习性学家才开始详细论述进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 基本假设:所有的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行为(本能反应),这些行为是进化的产物,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 习性学家为什么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被试 儿童发展观:儿童有许多先天的程序化行为,每种反应都促进了有利于个体生存和正常发展的特定的经验。 印刻”(imprinting):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生态系统论的发展观 主要代表人物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 1917 ) 主要观点:1. 个

20、体处于一系列嵌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个体相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方面。2. 个体的发展过程是不断的扩展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的过程,其生态过渡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系统论 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中间系统: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外系统:儿童并未参与但却影响他们发展的系统。 宏系统:个体发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 时间系统(历时系统):个体或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着发展的方向;时间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一个变量。其他观点(一)生物观 研究方法 综合症方法对表现同样症状的被试进行研究,以确定某一认知功能有关的大脑区域,其缺点是相似性问

21、题和相同症状可能源于解剖上的邻近 单一个案研究 缺点是缺乏普遍性 认知神经科学 单细胞记录将万分之一毫米的微电极插进动物大脑以获得细胞膜外电位,可以检测百万分之一伏特的电压。研究发现,在初级视觉皮质中简单和复杂细胞均对某一特定朝向的直线做出最大反应。 事件相关电位(ERPs)(EEG脑电图)通过多次呈现相同刺激获得若干脑电图片段并加以叠加,获得一个单一波形,从而把刺激效应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正电子发射层析摄影术(EPT扫描)正电子是由某些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微粒子。注射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液体,并迅速聚集于大脑。当皮层兴奋时,液体迅速移向兴奋处,此时测量正电子数量,然后用计算机以图像方式呈现大脑不同区

22、域的兴奋水平。(放射性物质极为微弱)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血红蛋白磁场的变化,显示高活动量区域大脑的三维图像第三讲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及胎儿期的发展四、生产过程对新生儿发展的影响 低体重:体重低于2500克,一种是早产儿,另一种是足月小样儿 引发原因: 母亲吸烟、酗酒、营养不良、多胞胎等 造成的影响: 可能活不过一年,或表现出某些脑损伤 儿童期体形瘦小,学习困难,常伴随行为问题、智商低阿普加新生儿量表(自己看原来的课件吧)第四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新生儿的状态 觉醒状态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瞌睡,0.53小时/每天 警觉性安静,23

23、小时/每天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啼哭,13小时/每天1.婴儿大脑的发展 大脑形态的发展 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大脑单侧化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脑的可塑性:脑的大小和功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如早期经验,早期营养 脑的修复性:对婴儿脑损伤,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

24、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如5岁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3.婴儿动作的发展 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行走动作的发展首尾律 手动作的发展 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三)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一、婴儿研究的基本方法3.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这是研究婴儿感知觉的一种方法。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个刺激,当刺激物连续呈现若干次后,婴儿对刺激物就不再注意,即习惯化。若变换新的刺激物呈现给婴儿,则重新引起婴儿的注意,即去习惯化。 常用指标:注视时间、心率、吮吸频率等。 该方法可用于测量婴儿的感觉分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四、婴儿的空间知觉4. 婴儿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各种感觉

25、的整合 视-触不一致研究 。(虚拟肥皂泡实验) 视-听不一致研究。(妈妈的所处位置与声音来源不匹配研究) 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所谓跨通道知觉,指的是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刺激形式的能力。 视- 听跨通道知觉。(4个月婴儿听火车声音与看到火车行走画面的研究)(五)婴儿言语的发展二、个体言语发生、发展的几个阶段(知道大概的划分时间阶段)1. 前言语阶段习得语言之前 一般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 言语知觉的发展 出生后一周内能区分人的声音与其它声音 1012个月能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 语音的发展 (1)0-3月 简单发音阶段基

26、本韵母发音 (2)4-8月 连续音节阶段声母出现,连续性增加 (3)9-12月 学话萌芽阶段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9个月婴儿原始祈使(为了获得:交错注视 、更正交流失败的信息 、工具性姿态的仪式化 )和原始陈述(为了交流:呈示和给与) 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指示是前言语交流指代性的典型表现 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 婴儿主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仪式化)和模仿进行言语约定性的学习2. 以词代句阶段 婴儿说出单个词,用这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 2岁左右,婴儿创造出成人单词的简化版(儿化语言) 婴儿通过快速映射(fast-mapping)过程习得单词 词语使用中的普遍错误(过度泛化和扩展不足) 3. 电报句阶段从单词句到简单句 1921个月“词语爆炸”现象,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 2223个月说出第一批 “双词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