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6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7.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
2、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8.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统一度量衡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B.C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2013临沂高二检测)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
3、B.经济发达 .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5分,第12题1分,第13题12分,第4题18分,共60分)11.(13黄冈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
4、“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分)12.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5、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定法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8分)(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4分)(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03南京模拟)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分)(2)据材
7、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疆国(1)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10分)(
8、)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答案解析1.【解析】选B。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能力。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故明显不正确。2.【解析】选D。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解析】选D。A、C符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的作用和影响,D错在“直接确立”,直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起到的是间接推动作用。4.【解析】选。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
9、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5【解析】选D。材料中的内容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6.【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和所学史实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他的改革措施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鼓励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和兵源。【规律方法】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
10、”“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7.【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的有效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秦国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摧毁奴隶制经济基础,奠定封建统治基础的最有效措施。8.【解析】选。商鞅变法主要从爵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制;二是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1、0.【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精神充斥,故C正确。11.【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基本理念,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题,在理解材料所述“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含义的基础上,调用所学有关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措施回答。第(2)题,结合商鞅变法在文化教育、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回答。第(3)题,综合材料一、二及前两题分析归纳。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
12、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禁止民众自由迁徙。辱民: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建立连坐制度(重刑而连其罪);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穷民: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征收重税;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将国家和人民对立。1.【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概括答案,关键信息是材料一中的“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显耕战之士”;材料二中的“斩一首者爵一级”。至于评价,从材料“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第(2)题第一问,从二者的材料信息“国富民强”“为秦致亡道也”分析其不同态度。至
13、于作者的态度,可从材料的出处“桓宽盐铁论非鞅”,即一个“非”字体会答案。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13.【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以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第()()(3)题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归纳作答即可。第(4)题要结合前三题,从转变民风的重要性、措施和作用等
14、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订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14【解析】第(1)题要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第()题的特征应从政治方面分析出专制等要素。(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2)特征: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关闭Wd文档返回原板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