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9 ,大小:114.37KB ,
资源ID:223143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3143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地理复习资料完全版Word格式.docx

1、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当太阳上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短波无线电通信受阻甚至中断。产生“磁暴”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与两极地区上空的高层大气相撞而产生的发光现象。4)太阳能量的来源。在太阳中心的高温(1 500万度)、高压(2.51016 帕)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太阳要消耗一部分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太阳系及其成员。1)太阳系是以太阳

2、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2)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九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小行星:太阳系中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的小天体。众多小行星运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小行星带。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天体。水星和金星无卫星,土星的卫星最多。彗星:沿扁长轨道绕日运行、质量很小的云雾状天体。它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升华形成彗发,其气体和微小尘埃受太阳风排斥,在背向太阳的一方形成彗尾,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变长,远离太阳时彗尾变短。哈

3、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沿相同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叫流星群。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称为流星现象。在短时间内天空中出现大量的流星,叫流星雨。它在天空中出现时,是从天空中的某一点辐射出来,这点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等。没有燃尽而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和陨铁。行星际物质:分布于行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3)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1)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时: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

4、为共面性;公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即为同向性;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即为近圆性。2)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分类比较表(表21)。 表21 项目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包括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质量和体积 小 大 中等(冥王星除外)平均密度 大 小 中等表面温度 较高 低 最低化学组成 中心为金属元素 氢、氦、氖 氢、甲烷卫星多少 少或无 多 较多或有有无光环 无 有 有(冥王星除外)(4)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

5、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随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海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从行星际空间来看,行星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3.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 378.1千米;极半径为6 356.8千米。(2)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2

6、)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3)赤道:地面上距离南北两极各有90的大圆。地球赤道面过地心,垂直于地轴,是纬度的起算面。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4)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地球上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也叫纬线圈。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纬度,是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给纬线标有的度数。一个地点的纬度,是指该地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赤道是0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为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为代号。北纬、南纬各

7、有90,北极为90N,南极为90S。一个纬度间的距离即1纬距约为111km。下表是几条特殊的纬线(表92)。表92 几条特殊的纬线 名称 度数 意义北回归线 2326N 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 2326S 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北极圈 6634N 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圈 6634S 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5)经线与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平面的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称为“经线圈”。经度,是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给经线

8、标有的度数。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中心线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各分为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为代号。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这两条相对的经线将地球分成东、西两半球。从20W向东,过0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W向西,过180E,为西半球。8)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纬度0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9)经纬网及其意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

9、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网格,就是经纬网。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4.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概况。1)自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沿纬线自西向东的运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的参照点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不同。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即天空中某一颗恒星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日: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表93是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表93 恒

10、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项目 恒星日 太阳日参照物 除太阳外的天空中的某一颗恒星 太阳自转角度 360 36059时间间隔 23小时56分4秒 24小时反映周期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地球上的一点,围绕地轴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除地球的南北两极点无角速度外,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15,每当分钟转过1线速度:地表上的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移过的弧长(距离)。赤道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1 670千米/小时),到南北纬60,自转线速度缩小为赤道处的一半。到南、北极点自转线速度为零。2)公转运动。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是自西向东的逆时

11、针运行。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日48分46秒。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每日东进1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每年的七月初,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的现在值为2326。2)黄赤交角的影响:决定了

12、在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2326S,即南回归线。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地球自转时,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称为晨昏线(圈)。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晨昏线的特点: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圈)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

13、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对面的直线为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对面的直线为晨线。二分日时,晨昏线与地轴重合,全球各纬度的地区昼夜等长;二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2)产生东、西方向上的时间差。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

14、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他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时区和区时。时区: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为西时区,分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

15、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区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时区和区时的计算:a.求时区

16、:(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者某地经度,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b.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区相加。c.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区时差;若以知区时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

17、早西晚。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上各处因东西位置不同,日出时刻不是同一瞬间,而是有早晚的差异。在海上航行的人,如果迎着太阳向东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发现多过了一天;如果背着太阳向西航行,绕地球一周后,会发现少过了一天。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经度180的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因此,作为180经线的两侧日期不同,日界线

18、西侧的东十二区比东侧的西十二区早一天。由于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所以在日界线两侧的东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也是一天结束的地方,故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日界线并不是完全同180经线重合,因为要避免经过陆地,实际上有两处向东凸出。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会产生与初始运动方向发生偏向的现象。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分力指向地球的赤道,使地球

19、的物质由赤道向两极运动,使地球形成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面的交角(既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复运动,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发生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是随纬度的不同和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处,向南北两方降低。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

20、低;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的两方降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内,除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以外,正午太阳高度都以所在半球的夏至日为最高,以冬至日为最低。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地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除赤道每年有两次最小值外,其他地区每年有一次最小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高;离太阳直射点越

21、远,太阳高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H=90-I-I式中的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取正值;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所以,某地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处纬度差值的绝对值。5)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地球上的大圈。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和夜弧的长短表示昼、夜的长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同一时间,昼夜长

22、短因纬度而异;同一地点,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纬度相同的各地昼夜长短相同;纬度不同的各地昼夜长短不同。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见“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表”(表94)。6)四季更替。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各地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就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四季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从天文含义看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表94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表 日期 北半球 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

23、后 昼夜长短相等 昼夜长短相等春分日后至夏至日前 昼长于夜;昼渐长,夜渐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向南扩展。 昼短于夜;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夜范围由南极向北扩展。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是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北极圈上及其以北为极昼。 昼短夜长,是一年中昼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短;是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南极圈上及其以南为极夜。夏至日后至秋分日前 昼长夜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开始向北缩小。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开始向南缩小。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昼夜长短相等 昼夜长短相等秋分日后至冬至

24、日前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极夜范围由北极开始向南扩大。 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极昼范围由南极开始向北扩大。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是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北极圈上及其以北为极夜。是一年中昼最长的一天;是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南极圈上及其以南为极昼。冬至日后至春分日前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开始,向北缩小。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开始,向南缩小。我国传统上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西方国家划分四季 是以春分、夏至、秋分

25、、冬至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起点。北温带的国家划分四季 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划分为冬季。7)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的纬度范围;寒带:位于极圈和极点之间、有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温带: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该范围内既无阳光直射现象,也无极昼和极夜现象。(二)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6、。(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见表95)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表95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组成 作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冲淡氧气,减弱氧化等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有氧化和助燃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上生物免于伤害。水汽 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气温有调节作用。尘埃 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见表96)。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

27、、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表96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大气分层 高度位置 主要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备注对流层 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818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 1.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距地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

28、值,形成臭氧层。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该层有“高空对流层”之称。热层 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外层 热层顶以上 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又称为“散逸层” 电离层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范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分子被分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这一范围被称做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有利于地面长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迅。2.大气的热状况。(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1)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其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由于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0.40.76微米),约占总能量的50%。因而也被称为“短波辐射”。2)太阳辐射强度及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强度:在1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做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此外,天空中的云量、云层的厚度、海拔高度等都对太阳辐射强度有影响。(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如果把到达地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