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8.85KB ,
资源ID:222759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2759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预防犯罪》说课文本稿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预防犯罪》说课文本稿Word格式.docx

1、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二、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的第二框预防犯罪,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本框由“了解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二)重难点分析本框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犯罪的含义与犯罪的基本特征

2、;刑罚的含义与类型;如何引导学生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三、学情分析中学生的法治观念现状是本课的学情基础。一方面,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做事易冲动,自律性较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加之又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提高认识,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中学生缺乏对法律的正确认识,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扭曲,部分中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中学生极易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四、教学设计过程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框的教学设计了五个环节:环节一:犯罪的

3、定义环节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环节三: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环节四:认清危害,远离犯罪环节五: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每一个环节基本按照“导语出示任务反馈指导小结”教学过程来实施。(一)环节一:本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结合上一框法不可违的相关内容,进行判断:打人违法吗?打人犯罪吗?学生判断这两个递进的问题,初步感受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为分析犯罪的定义打下基础。针对以上的“任务”,在反馈指导环节给出相关的法律条文: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

4、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所以打人既可能是违法行为,也可能是犯罪,前者是行政违法行为,后者是刑事违法行为。小结: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

5、,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二)环节二:掌握了什么是犯罪以后,怎么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呢?为此就要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用刑法的定义作为导语: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刑法规定了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该定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之后分析罪与罚打下基础。出示任务。分析案例:2010年末,在陕西西安,一个女子在骑电动车时被汽车撞倒在地。可是,事后,经过法医鉴定,女子的死因是胸腹部被刺六刀,导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这就是一起在当时引起轰动的某案件。某当事人药某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

6、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1月11日检察院对药某某提起了公诉。任务:分析药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针对以上的“任务”,在反馈指导环节教师依次引导学生分析药某某行为:首先,在庭审现场,他说道:我停下车,透过车灯发现,车前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下车后,发现一个女的躺在地上,距离我的车只有两三米,并且抬起头正在记车号。我当时特别慌乱,想着要是被撞者落下终身残疾,她会缠我一辈子。一看周围没有目击者,所以,我一时鬼迷心窍,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将她杀死了之后,我开车逃离现场。药某某因为担心承担责任,残忍地剥夺了受害者的生命权,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

7、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药某的行为明显触犯了刑法,所以这是一起由交通肇事案演变而成的故意杀人案,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某提起了公诉。这是犯罪的第二个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最后,判决书中写道:“不予施救,反而杀人灭口,犯罪动机极其卑劣,主观恶性极深,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这是犯罪的第三个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通过对药某案件的分析,总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

8、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三)环节三:通过上一个环节,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犯罪,那么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呢?导语: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某案件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6月7日上午,药某被执行死刑,终年21周岁。出示任务:对药某的处罚有哪些?哪些是刑罚?针对以上的“任务”,老师进行反馈指导和小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

9、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所以药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对他的刑罚处罚。(四)环节四:本环节的任务是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在第一环节判断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加条件的判断:学生打人违法吗?学生打人犯罪吗?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打人所要承担的不同后果,思考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原因及相应处罚。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反馈指导。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

10、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初二的学生,有的同学已经年满14周岁,到了开始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请大家一定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五)环节五:本环节的任务是了解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强调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防患于未然。一份数据:中国青少年

11、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青少年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2013年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馈指导:通过分析,总结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做事易冲动,自律性较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加之又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提高认识,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有的中学生缺乏对法律的正确认识,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扭曲,部分中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无须承担相应的

12、法律后果。教师出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以打人为例进行分析:打架斗殴这种常见的不良行为如果发展为多次拦截殴打他人,就变成了严重不良行为;当殴打他人造成轻伤以下,就变成一般违法行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则构成犯罪行为。很多犯罪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一条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轨迹,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防患于未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