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82.07KB ,
资源ID:222740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2740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地理考试要点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地理考试要点Word下载.docx

1、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长期的风蚀,易形成柱状,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挺立,也有成群分布,故大小高低不一。3、雅丹在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沟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4、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在干旱地区,偶有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冲沟再经过长期风蚀作用改造,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崎岖蜿蜒,宽窄不一,沿主要风向延伸,长达数十公里。

2、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后,风蚀谷扩宽,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成丘,称为风蚀残丘。5、风蚀城堡 在产状近似水平的基岩裸露的地形隆起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理不发育,在长期劲风的风蚀作用下,被分隔残留的平顶山丘,远看宛如颓毁的城堡树立在平地上,称为风蚀城堡或风城。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哈密西南就有典型的风城。3、石漠化(名词解释)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石漠化的特征: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

3、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4、地下水的硬度(名词解释)硬度 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当水煮沸时,一部分钙镁离子的重碳酸盐因失去CO2 而成为碳酸盐沉淀,沉淀的部分叫做暂时硬度。总硬度减去暂时硬度即为永久硬度。5、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6、地质构造的概念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

4、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7、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8、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

5、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物质生产功能、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提供动物栖息地功能、调节局部小气候9、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二、简答1、地理学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简答题)地理学发展的总体特点:地理学以“形态格局一结构过程一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丰富,地理学

6、研究也在不断课化。回顾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可将地理学研究分为3个阶段。(1)以形态、格局和结构的定性研究为主要特色 以认识地表形态、格局的特点、静态结构的组成为主,研究尺度以区域尺度为主,探讨的要素相对单一,描述的方法多以定性为主。(2)以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要特色 空间分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正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使陆地表层数据极大丰富,为地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开展更高分辨率区域研究的基础,为定量化区域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其次,GIS提供空间特征提取与空间信息组织的技术手段,为深人探讨地球表层环境要素的关系提供了操作平台。(3)以观测数据支持下过程和机理的微宏观研究为主要特色 揭示地球

7、表层地理过程,探讨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完成这目标的关键是丰富数据的积累。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野外观测台站,获取了相当丰富的地表要素资料。近年来,以网络台站为依托,以已有的观测数据为基础,旨在揭示地理过程和机理的项目愈来愈多,尤其是围绕过程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2、各种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节理)(1)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2)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三 褶皱和断裂(一)褶皱 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发生波状弯曲。属于塑性变形。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斜核部

8、为新岩层。(二)节理 岩石受力破裂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张节理和剪切节理(三)断层 岩石受力破裂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要素有断层面、破碎带、断盘(上盘、下盘,上升盘、下降盘)正断层及组合、逆断层及组合剪切断层3、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简答)幼年期:发育初期,大多是石芽、溶沟,逐渐发育成溶斗和落水洞。青年期:岩溶地貌进一步发育,地下洞穴大量发育,并且互相贯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面以上,溶洞干涸,地下水面以下的洞穴充水,形成地下河。中年期:进一步发育,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的顶板开始崩塌,地下河的某些段塌顶成为地面河。老年期: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

9、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4、各种降水形成的机理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降水1、降水形成宏观条件: 1)水汽;2)上升运动:可源源不断地给云中输送水汽;绝热上升,水汽易凝结成云;可托住小水滴,使之不易过早赶掉下来。 2、降水形成的微观物理过程:(1)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2)冲并增长3.降水类型大气中气流上升有不同的方式,导致降水的成因也有所不同,根据气流上升特点,降水可分以下三个基本类型:1.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10、。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2.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3.锋面(气旋)雨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空气块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带地区

11、,锋面雨占有重要地位。5、各种小气候(山谷风、海陆风、焚风)形成的机理及其地理意义(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2)山谷风由于山坡、山谷空气受热不均,产生了风向以一日为变化周期的风。(3)峡谷风在峡谷地带,由于空气集中,气流加速而形成的风。(4)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热而干的风。1.海陆风 海陆风也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

12、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2山谷风 在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图3-30)。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3焚风 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沉气流按干绝热递减率增温(1/100 米),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一高度气温为高,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山地自然环

13、境局部差异有重要的意义,对植被类型形成与生态特征、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壤类型都有一定的影响。4龙卷 空气中产生垂直轴,并伴有极大风速的涡旋,称为龙卷。龙卷与强烈的雷暴活动有关,它是从雷雨云中伸向地面呈倒漏斗状的激烈旋转的空气涡旋。龙卷接近地面时,能拔树掀屋,破坏力极大,对局部地区来说,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6、三种可规模开发的地下水的形成及其特点(简答)成规模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一)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它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途中,遇到局部不透水层的阻挡后,在其上聚积而成的地下水。风化裂隙中的上层滞水主要是以季节性存在的。而在岩溶地区,上层

14、滞水的出现主要是岩性变化的结果。当岩溶发育的岩层被比较厚的非岩溶化岩层所隔开时,上下两层岩溶化岩层可能各自发育一套溶洞系统。此时,上层的岩溶水就具有上层滞水的性质。在松散沉积物中,只有在沉积物能够形成局部不透水层时,才可能出现上层滞水。冰水沉积物的分选不良的透水层中,常常夹有细粒透镜体,有利于上层滞水的存在。洪积冲积物中如有这类透镜体,其上部也可形成上层滞水。(二)潜水(phreatic water)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潜水面以

15、上通常没有隔水层,大气降水、凝结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补给潜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潜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三)承压水(confined water)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自流水。隔水顶板妨碍了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自隔水层顶板底面到承压水位之间的铅垂距离称为承压水头,也称压力水头。承压水含水层在盆地边缘出露于地表的位置较高,可直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补给的范围称为补给区。承压水含水层在承压盆地边缘,地势较低的地段或含水层被切割,这地段便成为承压水的排

16、泄区。在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承压含水层之上被隔水层覆盖,并且含水层被水充满的这个地段,称为承压区。7、大气的组成及各物质的作用(一)干洁空气 大气中除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氮和氧容积占99.04,加上氩,三者合占99.97,其他气体仅占0.03%。(二)水汽 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江河湖沼和土壤,以及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极不固定,随时间、地点、条件而不同。其所占容积变化范围为0-4。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发生汽态、液态和固态三相转化,人们常见的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是水汽相变的表现。此外,水汽还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

17、辐射,显著影响大气和地表的温度。(三)固体杂质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主要有烟粒、尘埃、盐粒等,它们的半径一般为10-2-10-8cm,多集中于低层大气中。固体杂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又可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对大气和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气能见度的好坏。(四)大气组分的变化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剂、火箭推进剂等,到

18、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3、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排入空气中的硫、氮等氧化物不断增加。8、水的来源9、内力和外力的相互关系三、论述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来源、运动性质和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相对于下伏的软流圈来说,是相对刚性的,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边缘则是相对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

19、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并且还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全球分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1板块分界线板块通常以海岭、转换断层、海沟和地缝合线为分界。各界都有自己的特征:1)海岭: 这里不断溢出上地幔物质,喷出物多为玄武岩,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故又称之为扩张(或增生)型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以印度海岭为界。2)转换断层:大洋底部的海岭常被一系列断层所错开。不过这同一般的平移断层不它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形成一系列垂直断裂带,故称为转换断层。水平断距常达数十、数百公里,甚至可达100

20、0公里。这类边界仅见于大洋地壳中。3)海沟:这一界线又常与俯冲带连在一起,即当洋壳板块向两侧移动,遇到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时,由于洋壳岩石密度大、位置相对较低, 自然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叫俯冲带。在俯冲带上,即在两个板块之间形成深海沟。海沟常常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并且可伸很远。例如太平洋板块周围都有很深的海沟同其他板块相分开。4)地缝合线 :两个板块相向移动以致发生碰撞时,可能是一个板块的边缘俯冲于另板块之下,也可能是大洋壳分别俯冲于两个板块之下。这样的构造线,称为地缝合线。板块之间最新蛇绿岩带的位置代表两个板块之间缝合线位置。地震活动 地震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沿着

21、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大陆裂谷、地缝合线分布;(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别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冲带倾向大陆的一侧;(3)发生于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张所产生;发生于转换断层带的地震主要由扭错所产生;发生于俯冲带、地缝合线的地震主要由挤压、边掩所产生,但发生于海沟附近的地震有许多是因张裂形成;(4)板块内部地震较少。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匀,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地幔物质上涌,上涌的物质受到岩石圈的阻挡,在岩石圈底下向两侧运移,到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幔对流旋回。在对流上升的地方,导致板块分离和

22、新的洋壳的形成,而在对流下沉的地方,导致板块的俯冲和板块的消亡。也有的人认为板块的运动,与热地幔柱与冷地幔柱有关。在热地幔柱存在的地方,板块分离,地幔物质上涌,形成裂谷、洋中脊;在冷地幔柱存在的地方,地幔物质下沉,板块汇聚。2、空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及其影响,大气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力,从而引起空气运动。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就立即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l)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存在着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这就是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性质:虽然很小,但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抵消,在长时间里会使空气

23、运动产生加速度。这种加速度可以用全球水平气压的平均梯度(G1mb/100km)求出。(2)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当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运动时,地转偏向力使气流产生偏向。在北半球,气流偏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在南半球,气流偏向左方。作用于相同质量和速度但在不同地点运动的物体的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在赤道为零,随纬度的增高偏向力加大,在两极达最大值。(3) 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运动产生加速度,但风速加大总是有限度的。摩擦力的产生:因为处于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都会相

24、互发生作用,对气流运动产生阻力。气层之间产生的阻力,称为内摩擦力;地面对气流运动产生的阻力,叫外摩擦力。摩擦力的作用:总是和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存在限制了风速的加大。三种力对气流运动的意义三种力对气流运动的意义并不是等同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忽略某些力的作用。例如,在高空自由大气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起作用的主要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当这两种力平衡时,就形成地转风。高空风近似于地转风,它的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在北半球是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是高压在左,低压在右。在近地面气层中,必须考虑摩擦力对空气运动的作用。摩擦力降低了风速,削弱了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与等压线出现一

25、定交角。二、大气环流定义: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类型: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大气环流的形成: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全球性气温和气压差异形成行星风系;巨大的海陆差异是季风环流的重要成因;局地的水陆、地形等的差异则形成各种地方性风系假定地球表面结构均一,且没有自转运动,赤道地带就会由于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气压的垂直梯度变小;两极地带则会由于气温低,使气压垂直梯度变大。这样在赤道上空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极地为高,形成由赤道指向极地的气流。极地上空

26、积聚的来自赤道的空气向下沉降,使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结果,在地面上就形成了由极地流向赤道的气流。赤道地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两极地区以下沉为主,从而形成赤道和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但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运动着,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地转偏向力便随之发生作用。前面 所示的闭合环流图式,实际上不可能存在。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基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

27、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是一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 1、季风的定义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2、成因:(1)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 冬季:陆地上高压盛行,海洋上低压强盛,G从陆地指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陆地上低压强盛,海洋上高压势力得到发展,G从海洋指上陆地,盛行夏季风,潮湿、暖热。 地点:产生于海陆相接地带,如热带季风、副

28、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北半球而言:盛行东北季风;由于赤道低压北移,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季风;产生于赤道和热带地区,也称赤道季风,热带季风。冬季,赤道低压带移到南半球,北半球低纬地区盛行东北信风。夏季,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与10S 之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气流。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我国云南等地区,每年4-10 月盛行西南气流,称为西南季风。这种季风是由行星风系季节移动产生的。东亚季风与西南季风不仅成因不同,特点也有差别。西南季风比东亚季风稳定得多。(三)局地环流 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3、水循环的原因、阶段、类型、意义、作用(论述)(一) 定义: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 动的过程。(二) 水分循环的产生原因水分循环的产生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也就是在常温的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分循环过程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其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