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重点的教学设计在体会安静“神奇的灵性”中,可大致安排三个环节:1.怎么“拢”住,联系上文,往前看,结合学生的表演辅以朗读,展现人物的动作,把“灵性”化为可感的东西。2.理解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拢住蝴蝶,又联系上文的“整天”“流连”来体会安静已经十分熟悉花的味道了,从她灵敏的嗅觉来体会“灵性”,这也是可感的。3.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听觉、感觉,体会安静的“灵性”,这也是可感的。备课堂名师导学案课文题目触摸春天课文分析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
2、词丰富、优美。选编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发人深省,富有情感的文章。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本文对启迪学生想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世界,较深刻理解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上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讨论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
3、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等词语。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3.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含义,发现并揣摩其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2. 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
4、)微课设计指导一、激情导入,感知课文。(约5分钟)1.教师导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文题目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1.齐读课文题目。2.相互交流,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不能亲眼看见这美好的春天,该多么痛苦,引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避免学生对于“触摸”一词的简单认识,为下一环节作好准备。二、自主读文,识写生字。(约10分钟)1.指导学
5、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3.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本环节旨在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为进一步学文做好准备。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约15分钟)1.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小女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6、。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特殊的盲女孩安静,给了我一个意外,也给了同学们一个惊奇!那么,你从安静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安静又为什么会给我们大家这样的惊喜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盲童安静的欲望。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完成课外作业。进一步掌握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教师谈话:我们认识了一个盲女孩,她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安静。她用她独特的方式触摸着绚丽多彩的春天,感受着春天的生命力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题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盲童安静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自由交流盲童安静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谈一
7、谈盲童安静留给自己的印象,感受盲童安静对春天的热爱。二、精读课文,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约25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抓词句,想画面,体悟安静对春天的热爱。(1)安静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2)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3)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2.通过联想与拓展,体悟安静对生命的感悟。(1)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安静本想拢住什么?“竟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盲童安静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奇迹,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呢?(3)什么是神奇的灵性?(2)蝴
8、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引导学生合拢双手,闭上我们的眼睛,蝴蝶在我们的手指间扑腾,雀跃!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体悟安静放飞希望。(1)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指导学生思考:安静此时是用眼睛还是心去张望?安静在望什么?安静会对蝴蝶说什么?(2)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你觉得安静用心望到了什么?1.通过抓词句,想画面,体悟安静对春天的热爱。3.通过想象和
9、联系生活实际,体悟安静放飞希望。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读中感悟,以读见悟。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感情,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是啊,只要心中满怀热情,珍爱生命,无论是谁都能触摸到自己真正的春天。这也是安静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谁都有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四、布置作业。1.将收集到的资料办一期“热爱生命”的小报。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0、拓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厚度。五、板书设计。安静: 拢住 张开 热爱生活我: 惊奇 感动 热爱生命六、教学总结。反思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感受她对生活的热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他对人生的思考。在整体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谈出自己的感受;在体会到作者的惊叹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安静拢住蝴蝶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在理解“从未体验过的地方”时,让学生想象那个地方会有些什么,安静此时的心里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
11、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问题记录名师课堂实录触摸春天课堂精彩片段师:让我们去探寻安静悄拢蝴蝶的这些文字,看看,她是如何触摸春天的,又触摸到一个怎样的春天的。请同学们再读这段文字,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生:我从“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感受到这是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也许小区里的其他花也开了,如迎春花我从“浓郁的花香”感受到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我从“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可以看出月季花的美,对呀,大家从小区中的一草一木感受到春光的灿烂。你想一想,小区里还有哪些能代表春天的呢?(生交流)我从“扑腾的蝴蝶”可以看出蝴蝶对生命的渴望,对春的追求。然而,只有这一草一木,才代表春天吗?(学生疑惑不解
12、)同学们想想春天都有哪些特点。(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对呀!除了景能代表春天,只要有活力,有生机的人也可以说他如春天般。(学生在合作交流后)我从“流连、穿梭、流畅”可以看出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在她的内心充满了春天。我从“张开手指”、“仰起头来张望”可以看出安静是一个热爱春天的人,热爱生命的人,她即使是盲童,但在她的内心也能看到彩蝶飞舞的美景。18*.永生的眼睛走近作者琳达里弗斯生平简介:琳达里弗斯,1951年出生,美国著名作家。作者作品:琳达1990年出版了其第一本书透过她的双眼。永生的眼睛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
13、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简述课文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提示中完成。在体会人物特点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进行朗读体会,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读中悟情。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捐献器官的事例,体会捐献者的品质。再次了解到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
14、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请齐读课文题目。让
15、我们快速浏览课文,走进温迪的家,感受这家人的故事。2.学习词语。给予 捐赠 领悟 签署 分享 慷慨 骄傲 永生3.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读完这些词语,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1.齐读课文题目,快速浏览课文。3.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二、读中品味,感知语言。1.过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画出相关语句,圈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然后到小组里进行讨论,确立好重点发言人。2.指导学生自学批注、小组交流。3.引导学生展开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小组指
16、定的重点发言人自由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指导学生说一说: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4.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有意义”体现在哪里呢?5.提问: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6.指导学生思考:能感受到“美妙”的还有谁?“你们”指的是谁?1.学生自学批注,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指定的重点发言人自由谈感受。3.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4.思考:5.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
17、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三、设置悬念,引发下文。1.提问: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2.出示句子:“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先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
18、的一种骄傲!”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刻”指的是? 指导学生说一说:“”的作用是什么?找一找还有运用“”的句子吗?找到了读一读,想想它的作用?提问:怎么理解“骄傲”?找找还有用“骄傲”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学生读一读,对比体会五个“骄傲”有什么不同?1.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与体验。2.说一说“这一刻”指的是什么,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3.相互交流对“骄傲”一词的理解。4.交流讨论课文中五个“骄傲”的不同。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
19、深远的影响。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约7分钟)1.指导学生谈谈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你还知道有谁捐献了眼角膜?3.小练笔:读了这一家人捐献器官,奉献爱心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的人物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谈谈感想,写一写。4.指导学生再读课文。1.谈谈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2.相互交流:3.完成小练笔。4.再次齐读课文,感受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体会三口人的奉献精神。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更多地了解课外的知识,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同时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深对眼角膜捐献的了解。五、个性作业,课外延伸。(约3分钟
20、)1.继续收集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感人的故事,并讲给你的亲人、朋友听。2.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写一份器官捐献的倡议书。让孩子们继续关注眼角膜捐献的问题,做一个义务的宣传员,让更多的人了解眼角膜移植的现状,唤起人们的爱心。六、课堂板书。富有爱心勇于奉献 感动热爱生命七、教学总结。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同时,不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永生的眼睛课堂精
21、彩片段今天,咱们就走近父亲,去看一看父亲在捐献角膜当中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来看课文第13自然段(屏幕显示自读要求:快速默读第13自然段,把描写父亲的语句画下来)(生默读,圈画)很多同学们都画完了在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事情上,父亲是什么态度呢?如果让你从画的句子当中找一个词来说一说父亲的态度,你会选择哪个词呢?我会选择第3自然段的“自豪”。我会选择第2自然段的“平静”说说你的理由。因为警官来访,问能否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给他人,父亲只简简单单地回答了两个字,而且他对警官说话时,语气也是非常平静的。语气非常平静,他的心情也很平静我们一起来看看父亲回答的那句话:“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22、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一些意义”谁来读一读?(生读)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一种平静和从容,谁还愿意再读一读?(生读)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一份耐心,耐心地跟女儿做解释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带着自己的体会(生齐读)这就是父亲在捐献母亲眼角膜时所表现出的平静,但是,过了几年,父亲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这个时候,父亲又对我说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生:父亲对我们说的话在第3自然段。来看这三句话(大屏幕出示)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读?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体会一下,这三句话是父亲对女儿说的,该怎么读呢?(生自由读)谁来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如果一个盲童多么美妙!“多么美妙”我们应该读出美妙
23、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19.生命 生命走近作者杏林子作者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杏林子(19422003),原名刘侠。12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场纠缠她一生的病痛,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身有残疾的杏林子对写作一往情深,她写了不少励志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另一种爱情杏林小记生之歌真情是一生的承诺等。文学风格:杏林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热爱。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
24、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由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文章表达也较直白,学习中,学生对文章大意和词语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对“生命”的话题,学生思考少,理解薄,感悟浅,更难于理解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情感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等多种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在教学中,首先是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
25、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其次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1.指导学生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读懂文中三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
26、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2.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自学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导入课文。1.同学们,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老师想给大家读一段文字:“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2.你了解杏林子吗?请同学们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汇报)3.出示杏林子照片:你们看,这就是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体、身心受到极大折磨,而她并没有低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美丽的杏林子,靠着那双不太灵便的双手写下人间的美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1.欣赏美段。2.畅所欲言。3.齐读课文题目,质疑,简单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