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今世界用来调节世界经贸关系,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它们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性);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契机;可能。包括:A、德意日战败;B、英法实力消弱;C、美国大发战争财);美国实力大增,欲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物质基础;动力)(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规定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定价格;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
2、系。其意义在于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现有成员国180个,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席位。世界银行拥有的法定资本达1806亿美元,其资金包括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营业收入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款。现有总资产155亿美元
3、。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动荡不安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需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员会召开牙买加会议通过和建立以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多样化为特征的牙买加体系一直运行至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
4、性多边协定, 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后来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宗旨是缔约方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商,以达到降低或取消贸易壁垒,降低关税,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作用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从而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但美国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的准则,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又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专门
5、机构,但在工作上同联合国有关机构联系密切。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原因是:贸易保护主义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30年代大危机人们认识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利于商品输出;联合国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区别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性 质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正式的国际组织管辖范围部分货物贸易货物、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承担义务随 意硬 性(四)全球化的表现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它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中展开的,是一个贯穿着冲突-协调-均衡-融合的发展过程;第二个表现是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分工和资源配置,形成市场的普
6、遍化;第三个表现是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发展(一是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在增加;二是专业性国际组织成员增加、作用逐步增强;三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也在发展)。二、治理理论与全球治理(一)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治理与统治在权威、主体、手段与方法、范围以及管理向度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涉及权威、合法性、服从性的质变,也涉及世界政治结构、制度体系与思想观念的质变。治理一词起源于16世纪,地中海
7、沿岸国家为了拓展和争夺海外殖民,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欧洲列强爆发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冲突。针对连绵不断的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和塞缪尔普芬道夫从重新界定古罗马关于民族权利的概念出发,力图制定一部足以约束欧洲列强行为的国际法规范;但是信奉“丛林法则”的近代殖民开拓时期,主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是国家势力,两位学者所做的一切只能是徒劳的。关于治理的不同定义:詹姆斯罗西瑙的定义: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指出:治理与政府统治有着重大区别。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
8、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罗茨的定义:治理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他列举了六种不同定义:作为最小化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小政府)。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企业化政府)。作为善治的治理,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参与式管理)。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格里斯托克的治理概念:认为主要有五种:治理是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
9、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对传统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的挑战。治理是国家把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界限和责任变得模糊不清。治理是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集体行动的组织相互依靠、交换资源和谈判共同的目标,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资源,也取决于游戏规则及交换环境。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并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拥有权威,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
10、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和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归纳后的治理定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满足公众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治理与政府统治有联系,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治理与政府统治有四个基本的区别:首先,权威主体不同。治理的权威并非一定是
11、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其次,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是自上而下权力运行的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是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公共事务的管理。再次,管理的范围不同。统治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治理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最后,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令;治理的权威则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二)全球治理1、全球治理的内涵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和行为规范,通过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以及公民社会自治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商行动,解决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
12、治理是治理概念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但并非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翻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全球治理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各个主体相对自主和独立的多主体互动过程,以寻求利益平衡点,形成共同的行动指向,扩展了传统管理模式、层次和决策当局。2、全球治理的内涵及目标(1)全球治理的多重含义与基本特征多重含义:作为全球公共事务管理;作为“善治”;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控制系统;作为自组织网络。基本特征:价值、规则、主体、客体、绩效。(2)基本原则在看待全球社会生活时,采取的是多元主义,承认各种行为者的合理性以及合作的可能性;突破了政治管理上的“国家中心主义”倾向,更加
13、关注社会的作用,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发展和实行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强调要把管理方式和行动结果结合在一起,为达成更好的结果而改革管理的方式和管理技术。(3)全球治理的优势与在新环境下的变革优势:强调了管理的技术问题,避免了无谓的意识形态纠缠;从方法论上把国家、市场和民间社会看作是可以实现合作的,改变了把三者对立起来,认为不可调和的长期认识;强调了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治理概念本身更具有弹性,能够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下,为不同行为者之间达成共识和相互借鉴提供了认识上的基础。变革:全球治理的实现依靠四个层次上的变革:观念层次上要创造一个“地球村”或全人类利益的认同;在制度层次上要创造一个中庸的国家
14、集合;在社会层次上要创造一个自由的公共领域或者最终的市民社会;在个人层次上要创造一个自由的“自我”以及行为的超“现代”模式。3、全球治理的结构(1)纵向:从全球层次到地方层次。全球治理并不只是全球性问题上的治理,而是全球范围内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些层次包括:全球层次、区域层次、次区域层次、国家层次、地方层次等。(2)横向:文化价值、制度以及行动。一个假定:存在着实现全球治理的共识性文化价值基础,否则就无法产生全球各个层次上多元行为者之间的认同、协调和合作。(3)全球治理的制度结构:活动实体和活动规则。活动实体指的是各种组织和机构共同分享着实现全球治理的责任和权威,意味着权威的转移。活动规则是指在
15、各个具体领域能得到切实遵守的共同标准,使各行为者实现协调与合作。4、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1)区域治理的内涵:区域化是区域内部流动增强,互相认同意识发展,对外的某些共同特征不断显现。从全局看,区域化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高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基础和动力之一。区域治理即区域层次的治理,是全球多层次治理体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通向全球治理的台阶,但是,它对于区域内的治理具有更优先的考虑。(2)欧洲的区域治理经验:以主权共享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超国家实体;区域治理的典范;目前唯一能与美国霸权治理模式进行竞争的战略文化。(3)东亚的整合:实践形式:开放性的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
16、坛;10+3机制;东亚FTA;东亚峰会;东亚共同体。实质性进展:清迈倡议、早期收获计划、湄公河次区域开发项目。5、建构公民社会(1)全球公民观念的建构:以人类为本,确立起全人类利益优先原则;转变思维方式,构建全球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公共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观念问题,全球治理是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2)全球公民社会的形式:公民联合是基础,主要表现形式是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社会运动的兴起并积极参与全球问题治理和全球公共事务管理。其特点:非官方性、独立性、自愿性。(3)全球民间社会的兴起全球民间社会是全球社会生活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基于全球事务管理的紧迫性的联合及其行动。它是全球
17、市民社会或全球公民社会的雏形,是全球社会与民主化的产物。6、全球治理是一种善治(1)善治的内涵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合作共治关系。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还政于民,关键是公民参与政治管理。(2)衡量善治的基本要素作为善治的治理必须具备合法性、法治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稳定性、廉洁性、公正性等多个特性要求。第二讲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一、全球性问题(一)全球问题的由来1、工业文明的异化 坚持无限制经济增长的经济主义;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忽视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导致了人的异化; 坚持征
18、服、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张,并引发资源与环境危机。2、全球治理危机围绕着人、社会与自然而形成的全球问题,导致全球治理危机,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求得超越,也无法在民族国家体制的传统治理中求得解决。(二)全球问题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全球公共问题是指当代全球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是全球社会的综合安全问题。全球公共问题的三大领域: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具体来看,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全球安全问题。表现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造成区域性危机;区域性国家间争端导致局部武
19、装冲突。二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表现在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如污染问题,包括水资源的污染、大气污染、海洋资源的污染;物种灭绝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气候异常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三是跨国犯罪问题,特别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四是全球经济安全问题。包括国际资本流动导致的金融安全;国际间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国际分工和贸易不平衡问题等。2、全球公共问题的基本特点全球性:规模与范围;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科技等;缠结性: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超意识形态性:挑战本身超越民族、超意识形态;挑战性:前所未有的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
20、二、全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严重性(一)南北问题:中心与边缘,贫富差距扩大,全球社会的社会公平问题。(二)军事问题: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冲突、战争的全球扩散。(三)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恐怖主义是为了改变某一政治进程和达到某些政治目标而对个人、集团、国家采取的极端行动,具有全球性、恐怖性、高技术性、不对称对抗性特征。(四)人口问题:人口爆炸,老龄化,城市化,移民与难民,贫困与饥荒。(五)生态环境的恶化: 物种灭绝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 臭氧层遭到破坏;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雨加剧; 森林锐减,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 大气、水质、土壤污染; 有毒、有害物质的随意处置与越境转移。(六)资源
21、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以及其他地球资源的绝对匮乏、相对匮乏以及资源消费的严重失衡。(七)跨国犯罪:毒品走私,人口贩卖,高技术非法交易等。(八)疾病流行:以艾滋病为代表,还包括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三、全球问题的治理(一)全球治理危机从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的发展来看,全球治理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冷战时期长期积累问题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二是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日益加深的文明冲突。三是冷战时期确立的国际调节机制转型的危机。(二)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治理的基础 全球治理并不仅仅是对全球问题找到一种解决的办法,而是要形成一种运行机制,改变过去由单一主体如国家或国际性组织垄断权力的运行机制,形成多主体参
22、与协商的机制,因此,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基础。全球治理是国家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合作,是国家或政府与国际社会、全球公民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的平等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协商多层次的治理结构。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由各种非政府组织发动和组织的跨国社会运动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超越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性的网络,商业精英和知识精英群体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强烈愿望。三是日益发展的国际组织为多边和多层次协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全球问题的治理模式1、多元多层合作治理模式多层全球治理是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权威与私人机
23、构之间一种逐渐演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作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2、欧盟的“合作性世界秩序”模式主要内容和初步实践:(1)多边主义。欧盟“多边主义”战略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实践中倡导和实施多边协调的对外政策。(2)尊重规则和制度。欧盟倡导尊重规则和制度,其内部非正式制度、常规往往倾向于一致同意,对少数派利益造成损害的多数表决机制极少被使用。(3)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欧盟对待异质文明的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尊重与宽容,通过文化交流、人员流动来强调共同体的存在与身份,加强文化认同,实现共同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相互促进。3“第三条道路”的全球治理模式:“第
24、三条道路” 主张在国际民主原则下,首先在全球范围内就民主、人权、安全及发展达成共识,然后在区域内就国家利益的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分配达成共识,最终通过国家、区域组织、国际组织的相互协调和积极行动来达到全球治理。4、国家间合作模式;5、国际性公共组织主导的治理模式;6、国家与国际性公共组织的合作治理模式;7、多中心网络互动模式。第三讲 全球化与世界格局的重构一、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三大特征: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化。过去和现在中国需营造四种外部环境:过去: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
25、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1. 美国内外政策深刻调整美国经济的4个转变:将更注重出口而非消费;更注重环境而非依赖化石能源;更注重生物和软件工程而非金融工程;更注重广大中等收入阶层而非占人口一小部分人的收入增长。因金融危机影响和反恐中的各种经验教训,美国在将来的外交政策上将放弃大国协调策略或大国均势战略,放弃遏制政策和单边主义,更多地融入国家间合作机制,减少竞争,建立多伙伴世界。2.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的相对力量在不断衰落。20年前,7国集团经济占世界的70%-80%,现在只占50%-60%,下降了20%。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力量在进一步增强。2000年,金砖四国经济占世界8%,现在占16%,增长了一倍。3. 围绕国际体系博弈更加激烈。各国在IMF中占投票权比例国家占投票权百分比占2008年全球GDP的百分比美国l7.120.4中国3.711.3日本6.16.3俄罗斯2.73.3巴西l.42.8印度l.94.9欧盟全体32.421.9德国6.04.2法国3.0英国3.1意大利3.22.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