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190.16KB ,
资源ID:221833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1833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大学心理系公共选修课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经典全面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大学心理系公共选修课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经典全面Word格式.docx

1、其分类的标准是什么?22.成人依恋访谈()与陌生情景法()测量的婴儿依恋模式之间有何对 应关系?23.简述等人关于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的划分逻辑。24.等人提出的成人依恋测量的两个维度是什么?他们提出的量表()是 如何编制的?24 道题的答案如下:1、简述心理学家有关爱的理论的要点。是第一个通过客观的心理量表来测量爱的研究者。 将浪漫关系描述为 “爱” 和“喜欢”。而柏拉图式的友情被认为只是“喜欢”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 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 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的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 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 )和

2、 喜欢量表 ( ) ,每个量表包括 13 项。在他初期的研究中,爱情量表和喜欢 量表只是中等程度的相关(女性 0.39, 男性 0.60 )。认为爱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接纳,依赖( );提供帮助 ( );排他、 吸收( )。喜欢也包括三个成分:赞许的评价( );尊敬();相似的感 觉( )。他对爱的二分法的观点对以后爱情分类的研究有很大影响。2、什么是 ?1978 年, & 按照是否包含性的因素,对爱进行了划分:友谊式的爱情 ( ) 和激情式的爱情 ( ) 友谊式的爱:包含的是我们指向他人的那种友好的感情和深切的依恋,并 不包含激情和生理唤醒。激情式的爱情:主要包含较为强烈的情绪体 验,亲密感

3、,并伴有激情和生理的唤醒。3的爱的六种类型是如何划分的?通过三个主要特点和三个次要特点所构成的纬度,将爱分为 6 种类型:(: 游戏式爱情,嬉戏和游戏式的。 :友谊式爱情,建立在逐步发展的感情和 友谊之上。占有依恋式爱情,嫉妒和束缚对方的。理智型爱情;奉献 式爱情,无私的。 ) 由于这种分类方法有点像三原色理论,因此他对爱的分类方法被称为爱的 颜色理论( )。认为,激情、游戏、友谊是第一等级,称为基本类型,而占有式、理智式 和奉献式是第二等级, 是由三种基本类型组合而成的。 其中激情 +游戏 =占有, 激情+友谊=奉献式,游戏 +友谊 =理性式:浪漫激烈式爱情,主要建立在双方身体的吸引上( )

4、。常见表现有:在 第一次见面时,就立刻被彼此吸引,时常有占有对方的欲望,恋爱中 十分具有激情,而且常感满足 ,觉得彼此真是天生一对 ,觉得对方 的外貌特征符合自己的理想标准游戏式爱情,嬉戏和游戏式的。不能给对方一种确定而且 清晰的承诺; 相信不想让对方知道的自我部分会伤害到他 / 她;有多个 异性朋友, 避免让他 / 她们互相查明对方; 可以相当容易且快速的遗忘自己的风流韵事;知道如果事情败露,对方将会觉得难过苦恼;如果 对方过于依赖,会想做出一些退缩。友谊式爱情,建立在逐步发展的感情和友谊之上。很难确 切说明彼此是何时从友情进展到爱情的,确信真诚的爱情必须具备一 段时间的关心和喜欢;即使分手

5、了,仍能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认为 最佳的爱情产生于长久的友谊; 很难确切说明彼此是何时堕入爱河的, 认为爱情是一种深厚的友谊关系,而非神秘情绪。当和对方的关系发 生问题时,会感到十分不适;失恋时会变得十分沮丧,甚至有自杀的 念头;因为想到自己正处于爱情之中而难以入眠;当对方不再注意自 己时,会感到浑身不适;恋爱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其他事物上;当 怀疑对方正和某人在一起时,会无法放松自己;当对方有一段时间不 理睬自己时,会做出一些蠢事去引起他 / 她的注意。理智型爱情,对爱人在各个方面特点进行有意识的考虑的实用主义的爱 情。主要表现有:确立恋爱关系前会仔细思考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选择恋爱对象

6、前,会先仔细规划自己的生活;爱上一个和自己的生 活背景相似的人是件最好的事;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会考虑对方如何看待家人;还要考虑对方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同时考虑对方 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在和任何人相爱之前,会先描绘出假使将来有 孩子时,对方和我的基因相容性如何。奉献式爱情,无私的。尽我所能去帮助对方度过艰难时刻; 与其让对方承受痛苦;不如自己承受;对方得到快乐,我才快乐;愿 意牺牲自己的愿望来让对方达成他 / 她的目标; 我的任何东西, 都可以 由对方支配; 即使对方发怒, 也会全心全意地爱她 / 他;为了对方的利 益,可以忍受任何事情。4、的爱的三角形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由美国心理学

7、家斯腾伯格 () 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 基本三角形原 理、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分类 、多重三角形原理 构成。一、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的爱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爱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1、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研究表明 (& ,1984 ; ,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 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 互相理解;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 支持;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 通交

8、流;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斯腾伯格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 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激情():激情是基于浪漫、身体吸引之上的性冲动与性兴奋,是爱情 中的情欲成分,是爱情的主要驱动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 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 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 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 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产生激情的来源。承诺()有两层含义: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 决定;在长期方面,

9、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 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爱的决定并不一定 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现实中,许多 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 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 分优先于忠守成分。 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 “山盟海誓” “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 面。总结: 这是爱情的完美模式, 现实却常常不是。“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 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 地来自关系

10、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 中的认识性 (认知性) 的决定与忠守”。从某一种角度来看, 亲密是“温暖” 的,激情是“热烈”的,承诺是“冷却”的。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分类人们的情感生活都是爱情的三种成分的组合形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了不同的爱情类型,将爱情分为 8 种类型除了这些有明显缺陷的爱情,斯腾伯格认为:不同的爱情可以表示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代表的是爱情的多少, 三角形的形状正好说明爱情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 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的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爱情中的主 导成分, 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

11、就表明爱情中该成分的不足。许多研究都发现中国人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应该说这些破裂的婚姻 绝大多数应该属于爱情某种成分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婚外恋”或者离婚 再婚,实质上是在原有情爱三角形之外寻找另外一个三角形,人们希望得 到一个完美的正三角形, 但找到的也可能仅仅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或两个边。四、我是这样看待这个理论的。1、理论指导意义在斯腾伯格之前研究爱情的社会心理学家以鲁宾 ( )为代表, 他的主要 贡献是对喜欢和爱情进行区分,并编制出量具,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 义的工作,但是他对爱情的探讨集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斯氏的 工作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

12、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该理论所提出的亲密、 激情、决定 /忠守这三个维度使我们对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 也 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即我们可以将这三维度与中国的 本土特点相结合,来编制适用于中国被试的爱情量具。依据这三个成分对 爱情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也比先前研究更为系统、全面、细致、严密。2、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爱情关系,也为心理咨询(尤其是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咨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 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是有害无益的。 显然, 斯氏的研究属于“构念效度 ( ) 式的研究策略”,这是大多数社会心

13、理学研究的 主要特征之一。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探讨人际吸引的研究还不多见,关于爱 情本质的探讨就更少了。然而,现实却提出了开展此类课题研究的需要, 爱是人类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础, 关系到千家万户, 关系到全社会的风气。 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感 情或人际吸引理论体系,而斯氏的理论和研究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5等人提出的 的含义是什么?提出爱情图式( )理论,认为,爱情图式建立在两个要素基础之上:人们 在亲密情绪中感到舒适的范围;对一段浪漫关系进行感情投资的意愿。在这两个要素之上,爱情图式可以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安全型:与他们的伴侣在一起时和独自一人时

14、有同样的舒适感粘附型、缠人型( ):在与伴侣一起时感觉良好,而独自一人时会感到不 安。这个类型对他们的伴侣会过分的非常的依赖。轻佻型( ):在与伴侣亲密时会感到不安,而在自身独处时感觉良好。这 个类型极度的自我依赖。情感不专 ( ):在独处和与伴侣保持亲密时都感到不安, 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这种类型非常需要从他人处得到自身的认同但是同时被他人辜负。偶然,不经意( ):没有学会在亲密和独立之间平衡。这种类型只对那种不会存在问题的关系或者偶然的关系感兴趣。不感兴趣型( ):对亲近的关系毫不关心。6、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点,爱的起源是什么?发现了无意识并且建立了精神分析学派,他认为 爱的根源 并不在于

15、成年之 后在试错中学习,爱的根源在婴儿时期和我们的早期经验中,是从我 们的母亲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现在的一些心理学家们 进一步发展了 依恋理论 。对很多人来说, 并不是天生就可以做一个好的伴侣, 因此, 我们需要学习,另外,在爱的关系中,我们同时在学会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同时在支持别人和被别人所支持,因此在爱的关系中,不管是和母亲的关 系还是和伴侣的关系中,我们实际都处在一个对爱的学习过程中。7、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历的“二次动因学说”存在什么问题?请举 出证据表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缺陷。二次动因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关系,是因为母亲哺育 了婴儿,婴儿由于饥饿动因

16、被满足而产生愉快的经历,这种正性的情绪将 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个学说存在一些问题 , (1958) 的著名的关于恒河猴的实验, 幼儿的恒河 猴和两个妈妈生活在一起, 一个是铁丝做的 “妈妈 ”,可以为小猴提 供食物, 另一个是裹了一层布料的 “妈妈”,在压力情境下可以给小猴 以触觉安慰,而实验表明,小猴子更喜欢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另外 (1935)的实验也表明,刚出生的小鹅会和那些并不喂养他们的父母 建立依恋关系。这些证据都表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哺育的基础上, 因此并不能说是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8、根据的依恋理论,依恋的定义是什么?认为, 依恋 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这

17、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 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依恋可以通过依 恋行为表现出来, 包括在独处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 , 婴儿会哭泣 , 叫喊, 追随, 靠近, 抓挠和反抗等等。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联结而非行为的联结。9、根据的理论,依恋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他进一步提出,依恋系统是一种目标校正系统,也就是说通过组织一 系列不连续的行为来帮助个体实现最终的目标,也就是婴儿在达到一些目 的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灵活的手段。 对婴儿来说 , 这个目标就是寻求 “安 全感 () ”。一旦婴儿的安全性需求得到满足 , 依恋系统就会回到一种 “内 衡状态() ”。当这种依恋行为模

18、式得到健康发展时 , 就会产生一种安全的情 感联结。10根据的理论,依恋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 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 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 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 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 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 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11根据的依恋理论,在什

19、么条件下,依恋系统会被激活?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 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 问题的答案为“是” ,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 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 问题的答案为 “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 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 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 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 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 鲍尔比 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12、

20、什么是 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讲,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 “安全基地”,即可以让自己信 赖、依靠的人。幼年时“安全基地”可能是父母,童年时可能是伙伴,以 至于同学、同事、伴侣等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据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不 同,可以基本将人分成两种: “安全型的”和“不安全型的” 。第一种人往 往很自信,也信任他人,在他们周围永远都有很多朋友,他们事业、生活大都很成功。而第二种人往往缺乏自信,也不信任他人,他们的事业、婚 姻大都不是很成功。13、的依恋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何异同点?( 1)的依恋理论认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 安全的心理倾向。弗洛伊德认为一脸行为的出现是

21、为了满足各种内驱力。 (2)鲍尔比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 内驱力。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内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 旧有的依恋会被打 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 导致心理疾患。( 3)鲍尔比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 (1)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 ,( 2)增加新的依恋, 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14、根据最初的观察,婴儿依恋的模式有几种? 婴儿依恋的模式有 3 种模式: 焦虑-回避型( )、安全型 ( )、焦虑-矛盾 型(-)各有如下表现:A型,为

22、回避型;B型,安全型;C型,为矛盾型。1安全型 (B 型) 依恋的特点 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 喜欢与母亲亲近, 但能放心地在一定范围内玩耍, 他们经常回头看看母亲, 与母亲微笑。 在母亲离开时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刻亲近母 亲,并很快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有警觉和怕生,但也试图接近 和表示友好。这类婴儿母亲的特点是有很好的敏感性,当婴儿表示需要时 能及时回应和帮助他们,鼓励孩子独立玩耍,从不欺骗孩子,日后孩子的 性格倾向乐观、开朗、热情。2回避型 (A 型)依恋特点 婴儿对母亲很少理会, 不关心母亲离开,当母亲回来时,孩子不表示兴奋,抱他时会反抗,回避母亲亲近,平静

23、地 自己玩耍。这类婴儿似乎与母亲没有形成亲密的感情联系。母亲的特点是 对婴儿的需要不敏感,缺乏热情,经常不愉快,表情古板,常常忽略孩子 发出的情感信息,没有积极地回应,久之,婴儿的感情也变得淡漠,这种 冷漠情感不利于婴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日后孩子倾向于内向,缺乏热情, 不乐观。另一种情况是母亲多数时间不在家,孩子由多人抚养或频繁更换 抚养人,没有及时形成对母亲或特定抚养人的依恋,孩子也会变得情感淡 漠。3矛盾型 (C 型)依恋的特点 婴儿对母亲离开十分警觉, 母亲的离开使孩子极度痛苦,母亲回来时孩子表现为矛盾情绪,一方面渴望与母亲 亲近,同时在母亲亲近时又生气地拒绝,情绪平复需要很长时间,此后更

24、加缠住母亲,怕母亲再度离开。在陌生环境中哭的多,情绪消极,没有积 极的探索行为, 对陌生人难以接近。 这类婴儿没有建立安全依恋 ( 属于焦虑 性依恋 ) 。母亲的特点是对孩子的感情依恋反应反复无常, 有时对孩子亲近、 依恋,有时又突然不理睬孩子的需求,不告而别,欺骗孩子,当孩子因分 离而痛苦万分时,妈妈往往十分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情感,孩子经常处于惶 恐不安中,不知道母亲何时突然离开,缺乏信任感,因而不敢离开母亲, 很少独自玩耍。长大以后性格特点往往是紧张、多疑、胆小、焦虑。15、什么是的“陌生情景法” ( )?请说明其包含那几个场景,以及标 准的程序。一、爱因斯沃斯设计的“陌生情景测验”是研究婴

25、儿依恋的重要方法,使 用这种方法所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出了婴儿的 4 种依恋类型,具体 介绍如下:测验对象: 2 岁以内的婴儿。场景和标准程序: 测验的方法和步骤: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 之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 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母亲陪伴在身边。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谈,然后接近婴儿。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二、测验的结果揭示的 4 种依恋类型:通过母婴分离和团聚时婴儿的情感行为反应,得到 4 种依恋类型:1、依恋类型:母婴分离和团聚时婴儿的情感行为反应2、安全型依

26、恋:母亲在时独立玩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感到难过,想要挽 留;母亲不在时不太安心;母亲返回时,热情欢迎母亲,立即寻求与 母亲的接触,很快得到安慰,然后继续玩和探索;母亲在时对陌生人 随和大方。3、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母亲离开时很少哭闹; 母亲不在时很少表现出 焦虑(仪器显示婴儿有焦虑) ;母亲回来时表现冷漠,忽略或者回避, 母亲抱时会有明显不看或不紧贴母亲的现象; 对陌生人表现友善, 但也 会表现出对母亲一样的忽视或回避。4、不安全型依恋抵抗型。母亲离开时非常痛苦、极度反抗;母亲回来时 非常生气,有时会打母亲,很久才能安静;对陌生人相当戒备。5、不安全型依恋紊乱型 (后加,不写)母亲离开时表相当慌

27、乱和不知所措; 母亲不在时非常压抑; 母亲回来时对是否接近母亲表现矛盾, 可能哭叫, 可能跑开, 可能一边张开双手让母亲抱又一边后退。依恋的 Q 分类法 ( Q2 ) 是 等人11 提出的一种快速测量儿童依恋 类型的方法,主要是用于测量年龄大于 18 个月的儿童。方法是把由父母 或观察者评定的儿童的依恋行为,与专家评定的该年龄段的儿童的安全型 的依恋行为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度高的儿童被判定为安全型 , 相关越低, 不安全型的程度越高。这种测量方法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7.根据和的理论,婴儿依恋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 互作用

28、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 )无分化阶段( 03 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尤其是人,表现 为倾听、追视、吸吮。婴儿对人的探索只能借助于哭泣、微笑和咿呀 语等。一旦成人给予回应, 或是留在孩子身边, 或是抱起孩子轻轻摇 晃,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并且感到愉快、满足。这个时期婴儿对人 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 没有差别,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 是一样的, 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 因为此时的儿 童还未能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他们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2)低分化阶段 (36 个月)。婴儿继续探索环境, 开始识别熟悉的人 (如 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

29、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 人。如婴儿用不同的微笑和发声区别不同的人。对熟悉的人表现为更 敏感。他们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 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些反应就要相对少一些,若是面对陌生人这 些反应则更少。但此时的儿童除了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 意和父母分开。3)依恋形成阶段( 6 个月至 25 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 尤其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就很高兴,而当母 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 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 同时, 当陌生人出现时, 孩子则会显得谨慎、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表现出怯生、无所适 从。不过,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明白成人不在视野范围内后还会继续出 现,所以他们以母亲为安全保障,在新环境中探寻、冒险,然后又回 来寻求保护。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25 岁以后)。随着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 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亲子之间形成 了更为复杂的关系,具有“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性质。儿童 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他们已经理解父母离去的原因,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