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6.38KB ,
资源ID:221757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175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1、而李白的浪漫,不仅表现在他的想象上,更有磅礴壮阔之美,不受束缚,让人不自觉沉沦在他所创造的自由的境界之中。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幻想主义者,因而他们的浪漫主义都是是以现实和历史为基础的,都是以浪漫来折射出现实,讽刺当时社会。从离骚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现实遭谗被逐而“上下求索”,构造了人间天上一系列幻境,但路路不通,他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梦诗由“入梦”“梦游”“梦醒”三部分组成:入梦部分用对比和衬托的方式,以“天”“五岳”“赤城”“天台”作参照,不直言其高而其自高。入梦的描述使梦游有着现实的触发,使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现实

2、的土壤之中。梦游部分写诗人飞越镜湖,“脚著谢公屐”登上险峻的山峰,但“迷花倚石忽已暝”,暮色骤降,出现了云雾缭绕、金碧辉煌的仙境,以及幸福欢乐的仙人盛会。但是,好梦不常,“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只有枕席依旧,由目眩神迷的幻想回到惨淡痛苦的现实之中。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李白桀骜不驯,叛逆反抗;屈原的想象绚丽多彩,李白的想象夸张扬厉;屈原的风格萦回缠绵中有深挚沉郁,李白的风格豪放雄健中有清新俊逸。由此看出,李白对屈原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

3、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新闻来源:杨庆华 发布时间:2003-12-1 0:00:00 阅读:1764 次 本文主要论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认为李白为国为民,虽死不甘的奋斗精神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追求精神一脉相通,继承了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理想主义、反抗

4、叛逆精神和英雄性格,但李白诗歌更显得旷达豪迈,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方面较屈原的骚体诗有更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李白总结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又加以科学的改造。如对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诗歌中比喻的运用,幻想手法的运用等,都有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风格。屈原、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都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在象征意象的运用上,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且两者都注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

5、贬之情,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尽管两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两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共同发展了浪漫主义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法。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

6、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 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屈原的家乡至今流传着许多屈原少年时代的传说。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

7、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

8、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

9、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自有一股沉郁悲愤之气,这和他长时间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他的治国理想不能得到实现有很大的关系。李白也

10、向往从政,但是他一直都是在政局的边缘游走,并没能真正参政议政,他的生活环境宽松自由,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浪漫是带有欢乐明快的色调的。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同。李白与屈原在浪漫主义上的相似点 一般来说,屈原多顺应景物固有的美好特征来抒发真切的情感,对这些景物进行加工改造,尽量使之与自己的内心怀抱相契合。李白主要是理想化地面对事物,无论事物原本是否理想是否美好,他都以自己的情感模式将事物与自我联系起来,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和事物来显示自我意识,发抒自我情性。这又是二人的差异所在。例如,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写了众多的人事景物。这些人事景物大多具备固有的理想特征。其中,高阳苗裔、灵修美人,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初

11、创。只有具备内在人格美的自我,才有可能探索崇高的理想。举凡“江离”、“辟芷”、“木兰”、“秋菊”、“芰荷”、“芙蓉”、“高冠”、“长佩”,都是楚地楚史上的美事美物。屈子在诗中将它们进一步理想化,使它们纯而又纯,美上加美,以表达自己的修洁美德。再有,女女须、宓妃、九疑、昆仑,或女夸容修态,或钟灵毓秀,都是原本令人满意的人和事物。它们对于屈原架构自己的人生道路,特别是表现诗人内心悲剧性的矛盾冲突,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看九歌的湘君、湘夫人中那些奇情异物,那种扑朔迷离的神韵之美,无不是在已有传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因为古老的湘江、洞庭一带流传着帝之二女的动人故事,所以才有湘君和湘夫人在神幻之境的思慕

12、爱恋。其中的“桂舟”、“飞龙”、“芳椒”、“桂栋”等等以及它们的传说原型,都是足以引起美感的客观事物。屈子用它们来夸饰爱情,描摹理想,不啻是锦上添花之举。又如河伯中的“登昆仑兮四望”,表现了在祭祀河神时一种怅惘和思慕之情。山鬼中的“薜荔”、“女萝”、“石兰”、“杜衡”,涉江中的“长铗”、“切云”、“瑶圃”、“玉英”,也都是屈作中较为独特的人事景物。它们或表现悲欢离合,或透出忧郁悲愤,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迷离惝恍、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李诗理想化地面对客观事物,也不是偶然的。有唐一代,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较充分的发展,诗歌的抒情艺术也日渐成熟。与屈原时代的荆楚泽国相仿,李诗的抒情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

13、江山之助。公元八世纪的中国名山大川对李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浪迹天下,贪婪地游赏于山水名胜之间,流连忘返。在这期间,他有所感悟,撩拨情思,如孙觌送删定女至归南安序所言:“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犭穴所家,鱼龙所宫,往往游焉。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无论日月山川、花鸟草木原本如何,李白都愿以自己的设想和希望来看待它们,并赋予它们浓烈的感情色彩,使它们罩上神妙奇伟的光圈,于是作者和读者都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开篇便是惊风雨泣鬼神:“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虽然西岳、黄河有壮浪之景,可在许多人(尤其是不

14、作诗的人)看来,也是很平常的,更不用说与人生的喜怒哀乐连结在一起。偏偏在李白的眼中,黄河、太行、青天、明月,忽然能在不经意之间变了模样,变得光耀夺目,变得气象万千,变得有滋有味。这虽不能说是化腐朽为神奇,至少也算点石成金了。再如著名的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宣泄“我心”的“多烦忧”和人生的不称意,其中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把极其普通的流水与个人的忧愤苦闷连在一起,十分生动贴切。 还有,襄阳歌表面看似是纵酒放诞、及时行乐,实质上是借醉喻愤,是李白干谒韩朝宗失败、求荐不遂的心境反映。诗中写醉酒之情,用了极形象的比喻:“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酉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

15、台。”糟丘筑台,未必美观,但李诗中的酒与情是不可分割的。这里他以醉汉的姿态充分表达了狂傲不屈的内心世界。他还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一时间,清风、朗月与汉水、美酒,都成了李白心中无尽的宝藏。在横江词其一中,李白惊呼“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在北风行中,他竟然觉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在古风第十六首中,他刻意描绘“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都是以现实景物为基础的大胆想象和夸张。这些景物,本是无情无思,大抵亦为平凡之物。为了需要,李白才将它们的某些特征尽力扩大或缩小,使之服从于总的抒情主旨。当然也不排除原本就有不同程度美感的景物。李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借

16、助艺术想象,侧重从“神似”方面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等进行夸大和强调。这样的夸张,与屈原对于美事美物的夸饰同样是合乎情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事物内在本质的真实,且皆是为了表情达意之需,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屈、李二人既同又异的思想性格和独特经历,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屈作要用委婉的倾诉面对理想化的事物,以及李诗用猛烈的爆发理想化地面对事物。概括说来,屈原主要是修行自洁,思考探索,顽强斗争;李白更多是傲岸颉颃,讽刺蔑视,揭露抨击。清人薛雪曾云:“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话虽有些绝对,但基本道理是不错的。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屈、李二人都堪称美的使者,都以自己多情的诗笔探寻真

17、善美的理想境界,尤其是两人都在历经艰难之后仍痴心不改,九死未悔,仍将满腔的热情倾注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之中,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两位诗人的绝唱中可以体会到这种共同的心态,以及含蕴在相同之中的细微差异。屈原离骚结句咏叹:“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李白临终歌(一作临路歌,疑“路”为“终”之误)悲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为美政不屈而死的彭咸和冲天高飞、扶摇直上的大鹏,是两位大诗人心中永存的偶像,是他们从初始到终结都为之付出真情实感的理想所在。尽管彭咸和大鹏都捐躯而亡、中天摧折了,但他们的人格力量和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永不磨灭。因此两位诗人为之付出的情感是值得珍视

18、的。但是,彭咸和大鹏也有不同之处。屈原心目中的彭咸,不管有多少种推测,总是有一定的人物事件为基础。据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是殷代贤臣,谏君不听,投水而死。而吞吐宇宙、凌云振翅的大鹏,从庄子到李白,则完全是人为的虚构,是诗人灵魂的外化之物。如果说有什么基础,也最多可能是由普通之物引起的相似联想。李白于开元十三年作大鹏赋,亦以大鹏自况,皆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而鲲的原义只是指微不足道的鱼卵。尔雅释鱼:“鲲,鱼子。”郝懿行义疏:“凡鱼之子,总名鲲。”由小小鱼子进为大鱼,再由大鱼复变为鹏,显然是一个不断被理想化的过程。虽是庄子创作在先,但李白的大鹏并非是在庄子美物基础上的再创造物,而是与庄子如出一辙

19、,是理想之心,理想之情并伴有一定程度悲剧意识的产物。这就是原本理想化的事物和被理想化的事物之区别。面对原本较理想的事物,毕竟有一定的限制,故有可能采取“倾诉”的形式。被理想化的事物就不同了,可以大胆设想,尽情夸耀,所以猛然迸出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 以上就是李白与屈原关于浪漫主义的异同点。屈原精神及其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005答辩论文 内容摘要: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悠久丰厚的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屈原作品产生的文化环境。其作品充满想像,洋溢激情,使人感受到一种洗涤或洗礼的精神。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高唱“美政”理想;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坚持理想、与邪恶势力抗争

20、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忠贞的爱国精神和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影响了后世的李白。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吮瞬息万变的感情;语言清新、质朴、豪放、自然,不拘与格律,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优秀作品,在很多地方受了屈原的影响。关键词:屈原精神李白浪漫主义屈原(约公元前340278),生活在战国后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由于才能和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反对,曾经两次被放逐,最终自沉汩罗,以身殉志。屈原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积极处世态度,高洁耿直的品德,顽强奋斗的精神,不仅为士大夫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人们。屈原以他卓尔不群的人格

21、魅力,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精神,受到后世敬仰。从衣冠鞋帽到人格精神,从贵族气质到诗意栖居,从审美趣味到政治理想,从忠心事君到忧国忧民,他一直以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后,唐代的诗人李白,受其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颠峰。一、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屈原的诗歌作品中总是透漏着一种爱国精神和不与奸妄之徒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这与他的政治遭遇和流放生活有很大关系。起初,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被任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他主张对内举

22、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决心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推行政治改革,想使国势日衰的楚国重新强盛起来。但是,由于他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从根本上触犯了反动贵族集团的利益,因而遭到宗室重臣的反对。怀王让他创制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靳尚便乘机谗毁,说:“每一令出,平伐己功,以为非我莫能也。”3怀王听信谗言,因此“怒而疏屈平。”4于是屈原被迫离开郢都,流放汉北。在此期间,楚被骗后两次伐秦,均大败而回,怀王不得已,复召屈原出使齐国,修复两国关系。后秦昭王诱怀王入秦盟会,屈原劝谏不要前往,怀王没有采纳,结果被秦扣留,死在了秦国。顷哀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靳尚的谗害,被放逐到了江南,漂泊于长江、洞庭湖

23、、沅水、湘水之间,永远不能返回郢都,使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但浓浓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未消亡。深刻的社会矛盾,悲惨的个人遭遇,激荡起他内心的巨大忧愤,但报国无门,只有借诗歌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楚地长期的流放中,悠久丰厚的楚国文化的滋养,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无疑对屈原作品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楚国本来是僻处南夷的一个独立部落,文化方面同北方中原各国相比,也别具风貌。中原各国早在西周初年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已摆脱巫术文化阶段,进入宗法文化阶段,到了春秋战国,理性主义席卷各个诸侯国,思想家多对“怪力乱神”采取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但楚国进入文明世界较晚,周朝王室东迁以后,它才取得进步,并在短时间

24、内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国家,原始氏族社会的思维内容和文化因子大量残存。另外,楚国北接中原,东、西、南三面与落后和原始的部族毗邻,处在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这一切就决定了楚国文化受神话影响,仍然弥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氛,楚辞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文化土壤中萌生成长起来的。楚地的“巫风”对楚辞的影响更为显著。楚国当时巫风极盛,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君王大臣,对巫术都无限迷狂,有什么事情都要问卜,甚至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要靠问卜祭祀来解决。所以促成了巫歌巫舞的繁荣,兴旺发达的巫歌巫舞必不可免地要对楚辞的产生发生多方面的影响。大量史料证明推出,九歌原来就是祭祀时的巫歌,屈原的作品九歌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工

25、而成的。招魂也是由巫歌巫舞脱化而来,因为它的正文完全是以主祭大巫的口气在吟唱。还有,巫歌巫舞大量取材于上古神话传说的题材内容也被楚辞所承袭。至于巫歌巫舞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飘逸、灵动、艳丽的美学风格,与屈原的楚辞作品更是存在着渊源关系。春秋以后楚国日益强盛,与中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渐多。楚人学习中原文化,君臣在盟会或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经、尚书中的语句。屈原在天问、橘颂中纯熟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四言诗,正是学习诗经的结果。而其他诗作长短参差的句式、大量虚词的使用,语气的贯注,即可看出诸子散文濡染之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楚辞这种结构宏阔,内容广博,趋于散文化、口语化,且富于抒

26、情性的文字样式,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客观因素,再加上屈原以其超群的才华、广博的修养,多方面地吸收艺术经验,加以锤炼、改造和提高,产生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楚辞。写下了许多诗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的现实和报国无门的心灵痛苦。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展现了为真理而献身的诗人的形象,报国无门的心灵痛苦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屈原在作品中高唱“美政”的理想。重视民心,选用贤才,立法图强,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屈原批判了一些丑恶现

27、象和风气,如君昏臣佞、贪暴淫逸、结党营私、嫉贤妒能等,击中了那个时代的通病。屈原在遭受政治打击后写下离骚,诗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篇末更发出“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7的感慨。可以说,实现“美政”的理想是屈原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屈原的离骚形象、扼要地陈明了 “美政”理想,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汤禹严而求和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

28、兮,其桓闻以该辅。”8为的就是要申明应该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贵贱来选拔人才。屈原还反复申明“绳墨”、“规矩”,并列举出历史上那些“纵欲而不忍”的昏君如夏启、羿、夏桀、商纣王等,无不导致身死国亡,而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有道明君,都是凭着盛德茂行才享有天下的大量事例,以说明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度。联系战国末期楚国当时的现实,应该认识到,屈原的“美政”理想明显具有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屈原以振兴楚国为己任,誓与楚国共存亡,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之情是屈原为实现其“美政”理想汲汲奔竞的动力,也是他大无畏地同“党人”集团斗争的动力。为了楚国,他可以舍弃个人的一切,他的爱国感情,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也表现在对祖国国土的深深眷恋上,当他听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准备去国远游,在想象中翱翔于天际之时,忽然居高临下地看到祖国,便再也舍不得离去:“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10这种忠贞不二的爱国感情是极为感人的。他在长期流放中,接触了下层,自然地对人民的苦难产生了真切的同情。一个士大夫,从忧国忧民出发,为改革政治做了毕生的斗争,为古代中国发展前进献出了一切,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