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0.76KB ,
资源ID:221726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1726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开题报告韩忠安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开题报告韩忠安Word文档格式.docx

1、6、此审批表要求用微机打印,可在研究生学院教学培养栏中下载。一、阅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题目(书目)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1 Anderson,Stephen R. Morphological Theory M.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1988.2 Baker M. Incorpor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3 Bresnan, Joan. Lexical-Functional Syntax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4 Bartos,H

2、uba. Mandarin Verb-Coping: VP-copying vs. V-copying J. Paper Presented at IACL-16,Beijing, 2008. 5 Bradford, R. Syntax M, New York: Rout ledge, 1997. 6 Chang,Claire H-H. Thematic Structure and Verb-Copying in Mandarin Chinese M. Language Sciences, 1991.7 ChaoYuen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 B

3、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6.8 Cheng Lisa L.-S. Verb-copying in Mandarin Chinese M. MIT Press, 2005.9 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10 Chomsky N.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M. MIT Press, 2000.11 Chomsky N. Bare Phrase Structure J. MIT Occasio

4、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Cambridge, Mass: MIT,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MITWPL, 1994.12 Chomsky,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M. MIT Working PaperingLinguistic & Cambridge,Mass: MIT, 1998.13 Chomsky,Noam. Derivation by Phase M. MIT Occasional Papering Linguistics.Cambr

5、idge,Mass: MITWPL,1999.14 Chomsky,Noam.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 Cambridge,Mass: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5.15 Dalrymple, Mary. 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 J.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ume 34. Academic Press, 2001.16 Fang Ji. The Verb Copy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de Phras

6、es in Modern Mandarin J. The 79th Lingui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LSA), 2005.17 Fox,Danny. Economy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M. Cambridge,Mass: MIT,200018 Fox,Danny. Chain and binding M.Cambridge,Mass: MIT, 1993.19 Ji Fang and Peter Sells. A Formal Analysis of the Verb Cop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7、 M.CSLI On-line Publications, 2007.20 Kaplan,Ronald M. and Bresnan,Joan.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M.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1982. 21 Larson,R. On the double objection construction J,Linguistic Inquiry,1998.22 Peck,Jeeyoung and Peter Sells. Preposition Incorporation in Mandarin M, CSLI On-line

8、Publications, 2006. 23 Radford,A.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A Minimalist Approac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24 Haegeman L.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 1991.25 Nunes Jairo. Linearization of Chains and Sideward Movement

9、 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4.26 赵元任,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7 杨寿勋,2000,再论汉语中的动词复制 J,现代外语第4期.28 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 J,汉语学习2004第3期.29 程工,语言共性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0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J,世界汉语教学2004第4期.32 赵新,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分析 J,华侨大学学报2002第1期.33 戴曼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 J,现代外语2002第2

10、期.34 刘雪芹,重动句研究综述 J,扬州大学学报2000第1期.35 赵新,试论重动句的功能 J,语言研究2002第1期.36 李呐、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 J,国外语言学1997第3期.注:可加附页二、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评价,初拟选题范围) 重动句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从四十年代王力等个别语言学家的简单提及,到八十年代赵元任等一些学者的专门探讨,再到现在大批语言学者的集中讨论,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有关重动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元任(1968)、戴浩一(1985)、刘维群(1986)、范晓(19

11、93)、黄月圆(1996)、项开喜(1997)、李呐和石毓智(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杨玉玲(1999)、唐翠菊(2001)、张旺熹(2001)、赵新(2002)等。另外,近几年也有一些外国的语言学学者对重动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Huang C.-T. James(1982), Li Audrey(1990), Hsieh(1992), Chomsky ( 1995 1999 2001), Peter Sells(2007)等等。可见,重动句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重动句的研究也正逐渐走向全面和深化。那么,重动句的具体研究现状到底如何,下面就将对此

12、进行综述。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重动句,又可以将其称为动词复制或者动词拷贝结构,主要是指在一个单句之中,会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时往往要重复动词而导致两个相同的动词并存的单句式。这种句式的主要特点是两个相同的动词存在于一个单句中却起着不同的语法意义:一个与宾语相连;一个紧接补语。这种句子的结构句式可以表述为Subject+V1+Object+V2+Complement。语言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汉语中动词复制形成原因及特点,包括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多种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最早提到这种句式,认为它的形成是“宾主争动”的结果。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对这一结

13、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描写,如赵元任(1968)、李呐和石毓智(1951,1997)、黄正德(1952)、戴浩一(1985)、戴耀晶(1994)、赵新(2002)等。本文简要阐述了李呐和石毓智(1981,1997)、黄正德(1982)、戴浩一(1990,1991)、李艳惠(1990)、黄月圆(1996)和杨寿勋(1998,2000)等语言学家对汉语动词复制句式结构的分析。李呐和石毓智(1981)将动词复制结构的补语分为四类,分别表示数量,复合状态,位置和方向。他们认为当补充成分表示数量时,动词复制过程可以选择,而其它三种类型属于必须复制型。李呐和石毓智(1997)进一步提出动词复制现象是动补结构

14、演变的结果。黄正德(1982)提出汉语句法中的“短语结构条件”,认为动词重复现象是汉语短语结构的内部制约造成的。他认为汉语语序一般是中心词在后面,而动词短语则是属于中心词起始的情况。此时中心词动词出现在宾语的前面,动词短语的中心成分只能在最低扩展层次上向左 分岔一次,这样,动词短语的中心词右边只允许有一个直接成分。如果出现两个成分,需要再加上一个中心语,就形成了动词复制现象。戴浩一(1990,1991)则用认知功能语法关于语言的临摹性原则对重动句进行解释,认为动词重复是由语义决定的。动词重复具有显示某一事件自身重复的符号象征功能,动词重复和动词短语所表示的事件自身具备的延续性和重复性有关。如果

15、动词短语表示的是一种瞬时的变化,那么这一短语中的动词就不允许重复。李艳惠(1990)和黄月圆(1996)将动词复制现象产生原因归于名词性格位理论的要求。李艳惠(1990)将时间短语如“三天”处理成为名词。根据格位理论的要求,句子中任何一个有语音形态的名词都要被指派格位,而汉语动词只能向右赋格一次。需要重复动词以满足两个名词的格位。黄月圆(1996)还提出动词复制结构与把/被结构存在互补性分布的观点。杨寿勋(1998)基于对“得”字句的生成的研究,提出了汉语动词复制结构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得”应该视为轻动词,因此具有自己的补语,动词需移位到轻动词处以满足它的形态特征,最后将动宾短语嫁接到轻动词短

16、语上形成了动词复制结构。杨寿勋(2000)对上述分析进行了推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外语言学学者也对动词复制结构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和探讨。Huang(1982)在管约论的模式下也对此结构进行了研究。他运用X - 界标理论,提出汉语的前置中心语( head - initial)规则只应用于X - 界标的最底层,其他层面则必须是后置中心语( head - final) ,此外,名词短语只出现后置中心语。汉语的X - 界标结构的规则可形式化表现为: a. X X1YP* iff n = 1 and XN b. X YP* X1 otherwise运用Huang(1982)的理论可以对动词复制现象做出合

17、理的解释。例如: a. *我骑马得很累。 b. 我骑马骑得很累。在X - 界标理论下, a的结构为: S NP我 V”VV骑 NP马 SCOMP得 S很累 最底层的投射满足了前置中心语的规则,但中间层面( intermediate level)的V投射也是前置中心语结构, 这样就违反了汉语的语序规则。动词复制现象就是为了挽救这一结构。 S NP我 V”VV 骑 NP马 VV 骑 SCOMP得 S很累 动词复制后,无论哪个层面都能满足汉语语序的要求,因而可以通过X - 界标的过滤(X- filter)产生合格的句子。Hsieh(1992)也对动词复制结构做出了研究,Hsieh指出此结构的生成与动

18、词语义有关。将动词复制结构分为三类:强制性动词复制,可选性动词复制和受禁性动词复制。活动动词只能采取强制性动词复制;完成动词采用强制性动词复制或可选性动词复制;成就动词采用可选性动词复制;状态动词采取可选性动词复制或受禁性动词复制。尽管语言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动词复制现象做出了解释,但仍有一些现象需要进一步的解释。Chomsky提出的最简方案对汉语动词复制结构提出新的分析以期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Chomsky (1995,1999)将核心功能语类分为C(Complementizer),T(Tense),以及v(light verb)。语言首先从普遍特征集中选择特征,再组合构成词库,从词库中选择词汇

19、矩阵,从词汇矩阵中选择一个语段所需词汇构成词汇次矩阵,最后将词汇次矩阵映射到表达式。进入运算系统的操作是合并,一致和移动。“语言”在这里是指语言机制所处的状态,是内在化的语言,包括一个存储声音,意义结构组织等信息的认识系统。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受一致性原则的指导,即在缺乏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假设语言机制是一致的。语言间的差异应该限制在容易察觉的部分,就句法运算而言,语言间参数的差异应该限制在词库中,主要反应在形态特征方面。Chomsky指出,不可解释性特征必须进行删除。轻动词就具有形式上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必须通过动词的移动删除。由于不能在运算中引入新的成分,动词移走后,留下了一个没有音系

20、特征的复制件(拷贝)。动词短语以轻动词为中心语。Chomsky(2001)提出推导中的语段理论。及物性的轻动词短语vP和CP属于典型的语段。如果语段内部的成分发生移位,移位必须遵循语段非渗透性条件,即语段外的探源无法渗透到此语段中心语成分统制的语域( the c-command domain of a phase is impenetrable to an external probe ) ( Chomsky, 2001: 13 ) 。也就是说,如果语段内的成分发生移位,它必须经过此语段中心语的指定语位置或者附接语位置以连续循环的方式进行,而中心语可以直接作为目标( goal)与探源产生呼应关

21、系。按照这一理论,“骑”与“得很累”应该先合并形成VP,同时“骑”发生提升,与轻动词v合并,占据轻动词中心语的位置。例如: vP骑2 VP V 骑1 CP C 得 AP很累 此时vP中的“骑”发生复制,形成话题骑马,话题与轻动词短语合并后形成如下表征: TopP Spec骑3 - Top 马 Top vP骑2 - Top VP V 骑1 CP C 得 AP很累 此时的“骑马”可以删除它和“骑”的 -Top 特征。从“骑2 ”到“骑3 ”的理据是特征核查,但从“骑1 ”到“骑2 ”的移位就没有任何理据支撑了。即使假定“骑1 ”具有- Top 特征,从“骑1 ”到“骑2 ”的移位也没有核查掉这一特

22、征,对这一步的操作就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此时复制的是语段中心语成分。假如复制的内容是语段内补足语成分,按照语段非渗透性条件,此补足语还必须附接到语段vP。同样,这一操作也无法从特征核查的角度给予理据性的说明。本文根据Chomsky(1993,1995)提出的“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t”和Nunes(2004)的the (revised) copy theory of movement,对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所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汉语中动词复制句的推导过程和原因,尤其是结果句(结果的字句和结果复合句)的歧义现

23、象,并证实了这种歧义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复制运动的结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止一个复制的动词在语音里得到实现。本文也论证了在结果的字句里的动词复制是由于标准移动和侧向移动(Nunes 2001,2004)这两种移位所运作的结果,正是这两种不同的移动导致了不同的解读。在标准移动的情况下,结果句的主语向上移动到主句的位置同时还伴有动词的移位现象,这样便产生了宾语结果句。在侧向移动的情况下,根据作格转移的要求,结果句的主语变成主句的主语同时动词复制满足论旨角色的要求,结果产生主语结果句。在这两种移位的情况下,由于下层复制的结构得到改进,这两种复制都允许在语音中得到实现而不违反线性对应轴理论(LCA)。通过

24、使用结果句的动词复制信息,本文进一步研究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复制发生,同时也证实了论旨要求是动词复制的理论动因(Horstein and Nunes 2002)。综述人签字: 年 月 日综合评价(对文献阅读数量、分析问题能力、综述报告提出具体建议)指导教师签字:三、开题报告(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6000字)拟定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框架:1.引言1.1 背景信息1.2 理论假设1.3 论文结构2.文献回顾2.1 在GB中的重动结构分析2.1.1 黄的短语限制原则2.1.2 李的格理论2.2 在MP中的重动结构分析2.2.1 程工2.2.2 杨寿勋2.2.3 保罗2.3 在其它理论中的重动

25、结构分析2.3.1 沈阳 何元建 顾阳2.3.2 季芳 彼得.赛尔斯3. 最简方案下的移动复制理论3.1 引言3.2 从遗迹到复制3.3 标准移动3.4 侧向移动3.5 小结4. 移动复制理论下的汉语重动结构研究4.1 引言4.2 结果的字句4.2.1 句子结构4.2.2 宾语结果句4.2.3 主语结果句4.3. 结果复合句4.3.1 结果复合句中的重动结构4.3.2 额外论元4.4 持续结构句4.5 方式的字句4.6 小结5. 总结5.1 论文总结5.2 研究的局限5.3 今后研究建议Outline:An Applied Study of 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

26、tin Chines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sChapter 1. Introduction1.1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1.2 Theoretical Assumptions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Analysis of Verb Copying Constructions in GB 2.1.1 Huangs PSC Approach 2.1.2 Lis Case Theory2.2 Analysis of Verb Copyin

27、g Constructions in MP 2.2.1 Cheng Gong 2.2.2 Yang Shouxun 2.2.3 Paul2.3 Analysis of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s in Others 2.3.1 Shen Yang, He Yuanjian and Gu Yang 2.3.2 Ji Fang and Peter SellsChapter 3. 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t under the MP3.1Introduction3.2 From trace to copy theory3.3 Standard m

28、ovement3.4 Sideward movement3.5 Summary Chapter 4. Chinese Verb-Copying Study under 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t4.1 Introduction4.2 Resultative de-clauses4.2.1 The structure4.2.2 Verb copying1st strategy4.2.3 Verb copying2nd strategy4.3 Resultative compounds4.3.1 Verb copying with resultative compoun

29、ds4.3.2 Extra argument4.4 Duration/Frequency expressions4.5 Manner de-clauses4.6 SummaryChapter 5. Conclusion5.1 Summary5.2 Limitations5.3 Suggestions一、选题依据(包括题目的学术价值、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以“移动复制原则在汉语重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为题,旨在通过运用移动复制理论来对现代汉语重动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对重动句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虽然近年来重动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一研究并不完善,有许多实际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如重动句的歧义现象、推导理论、复制动因、重动句成分及语义限制条件、与相关句式的对比及教学等。所以,重动句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己经没有了研究空间,相反,可做的空间依然很大。本文就是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还没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对还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新的挖掘和探索,以期在对重动句有更深入和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尽量开展一些对实际汉语教学有所裨益的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论题来开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