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6 ,大小:225.69KB ,
资源ID:221417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1417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06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06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1.3生态文明内涵1、理论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同时要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实践内涵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生态文明要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生产方式(经济建设)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不断创新生态技术,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治理受污环境、优化生态功能,着力构建自然主导型还原体系;在社会生活方面,生态文明建

2、设要构造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培育节约友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在精神文化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要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等。这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紧密联系。1.1.4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是苏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是苏州实践科学发

3、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坚实基础。2、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苏州当前面临突出问题的客观需求苏州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轻工、纺织IT和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但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如以工业化和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造成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和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等。资源制约加剧、能源瓶颈凸显等问题在很多程度上制约着苏州的经济发展,同时仍面临着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改变公众生产、生活和消费观念等新的重要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将给予苏州市新的发展机遇和

4、更高的发展目标,对促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和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3、生态文明建设是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稳定、并互相促进的状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共同演进,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苏州一直就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文化苏州”而努力着,生态文明建设是苏州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生态文明建设是苏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理

5、念将指导苏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苏州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文明城市。另一方面,苏州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缓解其对外资源依赖性强,克服其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1.2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是使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

6、发展。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苏州经济结构现状、自然资源优势、环境保护情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文化有机结合,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3、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从苏州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4、坚持整体协调原则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扎实、有序地向前发展。5、坚持创新性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方法和内容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建设生态

7、文明,需要大胆的创新,不仅要在理念上深入探索和创新,更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方法、指标体系等方面都要开创顺应时代需求的、符合生态文明内涵的创新性的工作。6、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个新生事物,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伦理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需要具有全新的理念,同时作为一个建设规划与设计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使规划落实到实际建设中。7、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因此应当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全民参与,形成合力。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2.中华人民共

8、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8.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2007)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5)1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11.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6)12.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04)13.中共江苏

9、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 (2003)14.江苏省环保厅印发2008年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08)15.关于江苏省2008年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要点(2008)16.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17.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18.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3)19.苏州市各相关行业发展规划20.苏州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其他相关资料1.4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内涵,以“和谐苏州”为契机,认真分析苏州现状,立足苏州实际,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苏州的实践模式。

10、在坚持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的前提下,要始终贯彻“环境促经济,经济保环境”的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保障公众生态享有权和参与权,为打造“低炭苏州、美丽苏州、文明苏州”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开创苏州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新局面。1.5规划总体思路以苏州市“国家创新基地、历史文化名城、最佳人居环境、现代江南水乡”的城市发展目标为指引,立足苏州生态市建设成效,吸收国内成功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紧紧围绕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观核心,通过自觉的生态意识与自律的生态制度推动人们行为方式的革新过程,最终创造良好的自然

11、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生活环境。本规划通过六大领域,把苏州建设成为生态意识自觉、生产行为自持,生活行为自束、生态制度自律,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优美的“四自两优”生态文明模式。图1.1-1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思路框图1.6规划范围和期限1.6.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苏州市域,具体包括苏州市区(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和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等5个县级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是2007版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总面积2597平方公里。1.6.2规划年限规划基准年2008年。规划近期:2009-2012年;

12、规划中期:2013-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1.7规划目标及评估体系1.7.1规划目标以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宗旨,通过生态文明“六大体系”建设,形成最大程度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行为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方方面面,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国际水平,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推动苏州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突显“科技、生态、人文”的新苏州。(1)逐步优化工业结构,加速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严格控制其规模扩张,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低碳支撑

13、装备制造业,以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汽车节能产品,构建低碳交通体系;进行低碳园区的试点,建设低碳社区;从生活点滴做起,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低炭苏州”。(2)以自然主导为原则,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工农业污染防治,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和增加人居舒适便利为核心,深化人居环境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强化城乡统筹,重力打造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苏州”。(3)以教育和宣传为手段,深化培育生态意识文明,以政府主导和企业责任为基础,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孕育新的文明理念,开创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构建 “文明苏州”。规划近期(2012年):生态

14、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学校教育中,环境保护课程要进入幼儿园、中小学生课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95%。人均拥有公共图书藏书量1.5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2%。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相对萎缩,高科技、信息化企业总量增加,优化工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重点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万元工业产值水耗降低到50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到1.1吨标煤/万元以下。全市消费的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60以上来自规模化绿色生产基地,有机方式种植面积的比重高于5%。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面积达到100%。全面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环境法制建设进

15、一步改善,环保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9吨标准煤以下;全市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硫累计完成“十一五”期间任务的100%。城市、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0%、80%以上,生活污水实行处理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农村“三集中”)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实行处理的规划保留的自然村达到80%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大于85%。生活方式逐步转变,各项节约行动全面展开,重点开展绿色“新消费”行动、“绿色公民”行动、“生态办公”与“和谐城市”行动。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完成生态文明道德规范草案。规划中期(2015年):建成和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教育基地

16、。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时,完成创建2所国家级、12所省级 “绿色学校”的任务。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98%。人均拥有公共图书藏书量2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得到全面升级,主导工业行业资源利用率、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重点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万元工业产值水耗降低到15吨/万元;工业能耗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业全面达到绿色生产方式,有机方式生产面积50以上,自产食品中绿色及有机食品的占有量为100。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展开,农业生产趋近于零

17、排放。所有的行动内容均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习惯,节约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形成为人们的意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比目前有明显改善。建立完善有关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对政府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满意度99%。规划远期(2020年):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社会进步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基本达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1.7.2规划评估体系目标评估体系由生态意识文明、生产行为文明、生活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和生态人居文明等六大系统和31要素构成(表1.1-1)。表1.1-1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系统指数指标单位现状值指标值(2012年

18、)(2020年)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认知指数1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95982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程度30503人均拥有公共图书藏书量本1.52生态素质指数4生态教育基地数量个6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4生态环境保护课程设置小学课时/学期8初中生产行为文明产业生态指数7人均GDP万美元2.02.58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850.7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801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8511碳排放强度削减率451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45生活行为文明绿色消费指数13政府无纸化办公率14节水器具普及率市区95%100%镇区90%15公交出行率1625

19、制度文明制度指数16政府用于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201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18恩格尔系数353019主要企业环保信息公开率9020公众对政府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满意度9921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4.04.5环境生态服务指数22地表水功能达标率9010023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天34034524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COD千克/万元1.21.0SO23.52.825生态用地比例5560人居人类发展指数26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500文明宜居指数27万人拥有卫技人员人7028生态村比例(省级以上)37.96029生态文明社区的比例15公众幸福感程度1.7.3指

20、标可达性分析第二章 苏州市概况2.1自然概况地理位置:苏州市位于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西南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东接上海,西连无锡,南邻嘉兴、湖州,沪宁铁路东西横越,京杭大运河南北纵贯。气候: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平均降水量1103.1毫米。气温:年年均气温17.4,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2.2资源概况水资源:全市水面约3553km2,约占总面积的41.8

21、6%,境内全年径流量可达96亿立方米以上。全市有大小河道2万余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矿产资源:苏州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瓷石、硫、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煤、天然气、铜、铁、铅、铟、镉、银、磁铁等16种。农业资源: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旅游资源: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2.3社会经济概况2.3.1经济发展(1)市域综合经济实力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农林牧渔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提高(3)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快速增长(4)旅游业加强资

22、源整合力度,推动转型升级(5)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6)开发区建设向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2.3.2社会事业(1)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现代化(2)文化事业加强保护和传承(3)卫生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4)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5)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研发平台日臻完善2.3.3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1)城市绿化工作成效显著(2)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3)文化资源丰富,文物保护较好(4)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节能降耗全面推进2.3.4人民生活(1)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乡(2)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3)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第三章

23、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分析3.1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分析3.1.1环境污染与经济协调性分析1、大气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主要从2000年到2008年,工业废气、工业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远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其的响应关系。2、水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根据20002008年苏州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氨氮排放量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分析水污染物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可评判水污染治理的成效,并提出合理的建议。3、工业固废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根据20002008年苏州工业固废排

24、放量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分析工业固废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按目前的趋势评判远期经济发展所带来工业固废的产生量,并提出合理的建议。3.1.2 生态效率分析1、水资源效率分析苏州市万元GDP用水量与国内发达城市比较对比水资源效率,旨在寻找差距、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能源效率分析苏州市万元GDP能耗与全国及国内发达城市比较对比水资源效率,旨在发现问题,找到有效降低能耗的方法和措施。3、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工业行业COD排放强度、工业SO2排放强度,并与全国及江苏省对比。旨在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或有效途径。3.2生态健康评价3.2.1 城市生态系统健

25、康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取决于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功能维持、管理选择、外部输入减少、对邻近系统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影响等多种因素。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苏州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现状评价,并找出胁迫因子。表3.2-1是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概括。表3.2-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要素及指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要素相关概念及内涵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衡量标准具体指标活力/功能生产力物流、能流通过量及速率经济生产力能耗效率组织结构生态系统结构及组成的多样性经济结构状态三次产业比例I:II:III城市化水平城镇居民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自然结构状态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绿地或自然林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