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功能给食品中的多肽分类,可以分为降血压肽、高F值多肽、酪蛋白磷酸钛、免疫活性肽、清除自由基活性肽等几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功能性多肽。按照多肽来源分为动物源功能性多肽和植物源功能性多肽,这些多肽具有重要的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调节功能,其中有些寡肽已经通过工业化生产进入国际市场。动物功能性肽,即动物蛋白通过特定水解酶作用而降解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片段。用来制备活性多肽的动物蛋白主要有牛奶蛋白、鸡蛋和肉制品中的蛋白质、海洋生物蛋白。以牛奶中的蛋白质为原料,可得到酪蛋白磷酸肽、免疫调节酪蛋白肽、抗血栓形成肽、抗菌肽、抑制肽、及抗氧化肽5。 植物源活性肽是植物蛋白通过水解酶酶解或发酵形成的对人体有益的肽
2、段。用来制备活性多肽的植物蛋白主要有:豆类、谷类、麻类植物的种子和葵花籽6。以玉米蛋白作为原料,经不同的处理过程能得到抗氧化肽!降压肽!抗肿瘤肽等不同功能肽,朱艳华等证明玉米多肽具有保护小鼠肝脏线粒体氧化损伤及红细胞氧化损伤的功效7。2.2 功能性多肽的生理功能 功能性多肽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具有传递生理信息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对于人体的神经、消化、生殖、生长、运动、代谢、循环等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与调节非常重要。2.2.1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肽存在于动物肌肉中的肌肽,可在体外抑制被铁、血红蛋白、脂质氧化酶和单肽氧催化的脂质氧化作用。某些肽和蛋白水解物可起着重金属清道夫作用和过
3、氧化氢分解促进剂的作用,因而可降低自氧化速率和减少脂肪过氧化氢含量。抗氧化活性肽添加于肉制品中可预防氧化性脂肪酸败,作为防腐剂在食品和动物饲料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2.2 抗高血压活性抗高血压肽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进而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实现对血压影响的。一般认为,抗高血压肽的C末端的Pro、Phe和Tyr或序列中含有的疏水性氨基酸是维持高活性所必需的。对二肽来说,N末端的芳香氨基酸与血管紧张素的结合是最有效的。已知的抗高血压肽大致有四种来源:来自乳蛋白的肽类;来自酸乳的肽类;来自鱼贝类(沙丁鱼、金枪鱼)的肽类;来自植物的肽类(玉米醇溶蛋白、无花果)等。2.2.
4、3 抗菌活性抗菌肽常见于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分离或免疫昆虫获得,多数是50个氨基酸以下的碱性或正离子肽,富含Lys和Arg。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亲水性使其溶于体液,亲脂性使其与细菌细胞膜结合,使敏感细菌的细胞膜下形成小孔,致使细胞泄露,导致生长受抑直至死亡。从乳链球菌中提取出来的乳链球菌素是目前唯一被允许使用于食品防腐且对人体安全的天然防腐剂。从乳铁蛋白中分离出来的抗菌肽具有拮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和李斯特杆菌的作用。抗菌肽在体内还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2.4 降胆固醇作用 研究发现,大豆多肽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与大豆蛋白相比具有特殊的优点。对于胆固醇值正常的人,
5、没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而对于胆固醇值高的人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于胆固醇值正常的人,食用高胆固醇含量的食品时,有防止血清胆固醇值升高的作用;使胆固醇中LDL、VLDL值降低,但不会使HDL值降低。大豆多肽的降胆固醇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胆固醇的胆汁酸化,使粪便排泄胆固醇增加,从而降低血液胆固醇。2.3 功能性多肽的制备2.3.1 食品蛋白酶解法蛋白质多肽链内部存在着许多功能区,选择不同的蛋白酶进行水解,可得到不同的功能性片段,从而制备出具有各种生理功能的功能性多肽。蛋白酶水解蛋白质时,作用部位因肽键种类而异,利用蛋白酶的底物专一性可以定向获得特殊结构的功能性多肽。例如刘健敏8
6、等采用两种蛋白酶AS1398和Alcalase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得水解度(DH) 10%24%的大豆多肽,采用AS1398水解的DH为12%的大豆多肽产品,抗氧化活性最高,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1000以上的组分较多;采用Alcalase水解的DH为14%的大豆多肽产品,ACE抑制活性最高,IC50为0.144mg/mL,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大多在200600。 在国外酶解法主要是作为生物活性多肽分离提取的前处理步骤。Byun等将阿拉斯加青鳕鱼的皮肤蛋白酶解并从中分离出一种抗高血压肽,IC50为2.6mol/L,序列为Gly-Pro-Leu。除了从蛋白质酶解物中发现并分离纯化出具有一定生理活性且功
7、效显著的生物活性肽外,国外对蛋白酶解的研究热点还包括挖掘新的蛋白质资源及其酶解物功能特性的研究,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以及新型蛋白酶制剂的研究等。2.3.2 合成法通过分析多肽中氨基酸的组分及序列,将单个的氨基酸按照一定序列排列后通过两个氨基酸之间脱水形成肽键进而合成多肽分子。在肽合成的过程中,氨基酸的羧基先被一个较强吸电子基团所取代,从而增加羧基的活性,碳原子的亲电能力也同时增强,从而使另一个氨基酸上氨基的亲和进攻过程更易而发生偶联反应,当肽键形成之后,Y1和Y2保护基团脱除9。其反应过程如下图1所示。图1 多肽合成示意图Y1:氨基保护基 Y2:羧基保护基 R1,R2:氨基酸侧链多肽的合成方法主
8、要有液相合成法和固相合成法。液相法是将所需的氨基酸或者短肽配制成溶液,其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端和另外的氨基酸或短肽的羧基端以及不参与反应的侧链基团均被化学基团保护,而参加反应的氨基酸或短肽的羧基则需进行活化,然后在溶液中发生偶联。反应完成后,再将没有参加反应的原料、活化剂等分离除去而得到纯化多肽产物。固相多肽合成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多肽合成方法。该法的原理是将多肽序列C端的第一个氨基酸的羧基通过酯化反应固定在不溶性的树脂上,然后以此氨基酸作为氨基组分,经脱除氨基保护基团并同过量的活化后的羧基组分反应形成肽键,之后重复脱保护、缩合、洗涤操作过程以延长肽链长度,从而获得所需长度的肽链10。表1 两种
9、合成肽的方法比较项目液相化学合成法固相化学合成法一般规模从克到吨毫克到数十克合成肽链的长度短链至中链中链至长链序列限制无官能团保护部分或全部保护全面保护成本高很高反应条件有害消旋化现象有时会发生产品纯度应用范围实验室与工业化生产实验室使用技术成熟度成熟2.3.3 功能性多肽的分离提取在进行分离前应先了解原料及目标肽的一些性质,用不同方法得到的活性多肽因其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对pH、盐、温度、酶等的稳定性等不同,其性质也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离纯化。目前用于功能性多肽提取的方法主要有盐析法、超滤法、电泳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亲和层析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超速离心法、质
10、谱法等11。 3 常见的功能性多肽目前,研究较多的功能性多肽主要有大豆肽、花生多肽、玉米蛋白生物肽及乳肽等,下面逐一介绍它们的功能性质。3.1 大豆肽 大豆多肽是大豆蛋白经酶解或微生物技术处理而得到的水解产物,它以3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肽为主,还含有少量大分子肽、游离氨基酸、糖类和无机盐等成分。大豆多肽的分子质量以1000D以内为主,主要为300700D,其氨基酸组成主要为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等。与大豆蛋白相比,大豆多肽具有消化率高,能降低胆固醇、降血压和促进脂肪代谢的生理功能12,以及低过敏抗原、免疫调节、抗氧化13、微生物发酵功能、强健肌肉和消除疲劳作
11、用。大豆肽是功能性膳食原料,其优良的加工性和多重生理活性为保健食品和食品工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是目前高档的功能性膳食配料之一。随着大豆肽诸多的功能性被验证,如何对大豆肽产品进行评价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大豆肽的质量在于它的营养特性和功能特性,因此评价大豆肽质量的优劣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指标:总蛋白含量、酸溶蛋白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游离氨基酸含量、卫生指标、水溶性及灰分。3.2 花生多肽花生多肽花生粕或花生蛋白粉经适度水解后,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肽,其中含有很多小肽,这些小肽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无毒副作用14。经研究证实,花生多肽具有以下优良特性:可由肠道不经降解直接吸收,吸收速
12、度和吸收率比蛋白质和氨基酸都高,因而可作为肠道营养剂和以流质食物的形式提供给处于特殊身体状况下的人群;不仅提供给人体必需的蛋白营养,还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加快体内耗能,抵抗肥胖;为人体提供丰富的氨基酸,促进蛋白合成,抑制核糖核酸酶活性下降;具有抗氧化性15,可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和重金属,改善细胞代谢,为免疫系统制备对抗细菌和感染的抗体,提高人体免疫机能。3.3 玉米肽玉米肽是玉米蛋白的酶解产物,目前利用玉米蛋白制备玉米肽的生产方法主要有酶解法、微生物发酵法。玉米活性肽的氨基酸组成中,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它们的含量约占水解物的60%左右,另外,疏水性的
13、氨基酸也占较大的比例,约占50%-60%左右,这些组成特点也使得玉米活性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压、抗疲劳、增强免疫、醒酒16等功能,另外玉米肽还能改善肝性脑病症状。随着人们对玉米肽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食品加工尤其是保健食品的生产加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工程等技术不断研究开发出一些玉米肽功能性食品,如降血压食品、醒酒食品、护肝食品、增强免疫及增强运动能力食品等17。3.4 乳肽乳肽来源于牛乳,可直接被肠道吸收,并在不消化的情况下释放进血液,快速产能。目前已发现的活性乳肽主要有抗高血压肽、类吗啡活性肽、抗疲劳肽18、抗菌肽、免疫活性肽等。抗高血压肽是具有ACE
14、抑制作用的一类乳源性生物活性肽。最早是从酪蛋白中分离出来的,目前用不同的酶水解-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也能分离制得具有ACE抑制作用的多肽,其中来源于酪蛋白的叫酪激肽,来源于乳清蛋白的叫乳激肽19。类吗啡活性肽(阿片肽)是一类具有与吗啡相似药理作用的肽类物质,具有镇静止痛、诱导睡眠、促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及延长食物在胃中的时间,从而起到抗腹泻的作用。研究发现,源自人和牛的酪蛋白的一些类吗啡肽在完整的蛋白质中没有生物活性,当它们从母体释放出来才具有活性20。4 功能性多肽在食品中的应用由于功能性多肽具有极好的生理调节功能,能调节和维持人体的生理系统,所以成为研究者的开发热点。功能性多肽的最早、
15、最成功的应用就是从牛或猪的胰腺中分离提取胰岛素(5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这类多肽生物活性物质是生命活动重要的参与者,它影响和调节着细胞与细胞,组织与组织间的生理活动,并且反馈着细胞与组织的化学反应信息,能很好的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身体状况。目前,将肽作为营养补充剂和功能因子,应用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进而影响或改善人们的营养代谢、脂防代谢、糖代谢,调节神经系统等,是国际上保健品行业研究、开发的热点。日本、美国、欧洲已推出各种各样功能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商业前景的产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功能性需求越来越高。功能多肽在食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的添加可以改变食品的品
16、质、风味,也能增加功能性。例如大豆多肽可预防便秘,保护表皮细胞,防止皮肤色素沉着,并有抗癌作用;豌豆肽是很好的牛奶变态反应抵抗剂21;玉米肽可促进脂肪代谢,抑制酒精中毒和恢复疲劳,降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苦瓜肽是很好的降糖食品;从猪血中分离的肽铁还是很好的食品呈色剂;胶原多肽(肽原蛋白)能抑制皮肤老化及各种损伤,有美容作用,能促进胶原合成,减轻并治疗关节炎,预防骨质疏松,保护胃粘膜,抗溃殇22。从小牛肝脏中提取的肝肽,既可以消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还可以增加烘焙食品的风味23。 目前能够用于食品中的功能肽大多数为天然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物,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同时添加成本较低
17、,无毒副作用24。研究表明,一些相对较短的多肽具有天然活性肽类似或相同的功能,例如从卵清蛋白中提取的白蛋白多肽(AP)25;从酪蛋白中提取的促钙吸收肽(CPP);从豆蛋白中提取的降脂肽等26这些肽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成本相对较低,用于开发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各类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是非常适宜,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酪蛋白磷酸肽是一种促钙吸收的肽(CPP)。20世纪60年代,从牛乳中提取的酪蛋自磷酸肽,开始在幼儿食品中应用。现在CCP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得到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批准,在很多食品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7。活性谷胱甘肽在动植物、谷物和油料种子中含量都很丰富。它对于有机体有生化防御功能和其它方
18、面的生理功能,如清除体内有害物质和代谢物,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以及糖代谢、解毒、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等功能。谷胱甘肽作为添加剂将其加入面制品可以起到快速成型和氨基酸强化作用,在婴儿食品种起稳定剂作用、风味强化作用以及防止食物褐变等作用28。此外,谷胱甘肽在促进蛋白质生物合成等营养学上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告,谷胱肝肽对人过度饮酒造成的酒精性脂肪肝也有抑制功效29。5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功能性多肽因其独特的功能特性和营养特性已成为当前食品学界研究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另外在医药、化妆品等行业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目前,以活性多肽为功能因子的保健食品和含多肽的普通食品已形成产业,成为食品和保
19、健品领域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30。许多著名的公司已开发出系列的多肽食品、多肽食品添加剂以及添加多肽因子的配餐等。例如,美国和日本已开发出各种功能性肽类食品,例如多肽饮料,多肽儿童午餐、多肽老人套餐、多肽运动食品、促钙吸收食品、降压食品等。 我国也推出多种食源性肽类配料和终端食品,其中生产的食源性肽类配料是用食用蛋白为原料,经酶解、分离纯化等工艺制成的肽类物质。这类产品包括大豆低聚肽、玉米低聚肽、海洋鱼皮胶原低聚肽、乳清肽等31。功能评价研究表明,食源性肽类配料都具有降血压、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保健功能。另外,我国的研究人员对功能性多肽的安全性和营养保健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评价,基本认定食源性肽
20、类配料安全无毒,具有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特性,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免疫调节、减肥、抑制肿瘤等保健功能。由于肽类分子比蛋白质小,具有活泼的化学反应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与其他食品成分如糖类和脂类发生反应,生成有毒、致敏和致癌的物质如丙烯酰胺、生物胺等32。所以在对食源性多肽进行全面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外,还应研究肽类在终端产品生产过程中,其安全性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为开发下游终端食品提供科学依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功能性多肽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研发新工艺,如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以便富集活性肽,生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食源性肽类配料。另外,在食源性肽类配料的生产技术、
21、功能成分鉴定分析、功能性评价、标准法规等方面,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满足国家法规对营养保健食品配料的要求。6 参考文献1 刘炳智, 王涛. 21世纪功能食品的构建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2, 23(3): 7-10.2 Agyei D, Danquah MK. Rethinking food - 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 for antimicrobial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23(2): 62-69.3 Udenigwe CC
22、, Aluko RE. Food protein-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s: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2, 77(1): 11-24.4 牛佰慧, 刘婵婵, 刘均洪. 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乳业科学与 技术. 2008, (3): 146-1485 余芳, 李德龙, 张波. 牛初乳中脯氨酸多肽的纯化与鉴定J. 食品科学, 2012, 33(1): 77-80.6 王海凤. 从葵花籽中提取绿原酸与制备功能
23、性多肽的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 2011.7 朱艳华, 谭军. 玉米多肽对大鼠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3): 463-465.8 刘健敏, 钟芳, 麻建国. 大豆生理活性肽的研究抗氧化性和ACE抑制活性的初步研究 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4, 23(4): 50-55.9 功能性多肽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3.10 刘海军, 乐银超, 邵伟, 等. 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10, (5): 5-8.11 葛平珍, 周才琼. 食源性活性肽制备与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
24、技, 2014, 35(4): 363-368.12 梁敏, 彭凯. 大豆多肽的功能性与功能性食品开发J. 农产品加工, 2006, (11): 24-30.13 刘丹. 大豆抗氧化活性肽的生物制备技术及稳定性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2014.14 刘英丽, 张慧娟, 王静, 等. 酶解花生粕制备抗氧化钛工艺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8): 62-68.15 江晨, 孙杰, 毕洁, 等. 花生多肽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性质研究J. 花生学报, 2013, 42(3): 32-37.16 林兵, 于永超, 陈禹, 等. 玉米肽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的作用研究J. 中国
25、食物与营养, 2014, 20(4): 66-68.17 刘红梅. 浅述玉米肽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J. 轻工科技, 2014, (11): 7-8.18 江小云, 潘道东. 乳源活性肽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9):191-194.19 李晓东, 蒋堔, 宋惠敏. 乳清蛋白水解制备功能性多肽的研究概况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5(5): 1405-1412.20 董开发, 谢明勇. 乳源性生物活性肽J. 中国食品学报, 2004, 4(4): 86-91.21 刁静静, 于伟, 张丽萍. 豌豆蛋白水解物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包装与食品 机械
26、, 2013, 31(3): 25-29.22 成晓瑜, 张顺亮, 戚彪. 胶原与胶原多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研究现状J. 肉类研究, 2011, 25(12): 33-39.23 傅颖, 梅松, 来伟旗. 新生牛肝提取物生物学活性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7): 95-97.24 刁小琴, 张有林, 关海宁. 天然活性多肽及其应用前景J. 粮食与油脂, 2006, (5): 43-45.25 于志鹏. 蛋清源活性肽的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 程学院, 2014.26 王金玲, 江连洲, 许晶. 豆粕功能肽制备及其降血脂作用J. 食品科学, 2
27、012, 33(24): 52-55.27 王玉莹, 陈锡威, 冯凤琴, 等. 酪蛋白磷酸钛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 2014, 35(5):204-208.28 姚知渊. 谷胱甘肽的研究进展J. 大众商务, 2010, (9): 314-315.29 李卫林, 汤克勇, 曹健. 生物活性多肽的应用研究J. 粮食加工, 2005, (2):45-4730 杨彩艳, 徐辉朝. 寡肽研究进展J. 粮油与油脂, 2009, (5): 4-6.31 蔡木易. 食源性肽研究进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12, 30(5): 1-10.32 王立晖, 袁永俊, 孙永民, 等. 生物活性肽分离与检测的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08, (6): 22-2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