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0 ,大小:53.96KB ,
资源ID:221235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1235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纵向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7000余万;以华东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750余篇,其中SCI、CSSCI检索76篇,EI检索95篇,发表会议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31项,软件著作权61项。作为主持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江西省内交通特色研究团队,承担了南昌市、景德镇市、井冈山市等十几部省内城市的交通规划,为江西省、南昌市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做出巨大贡献。本学科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

2、中心、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江西省道路与铁道工程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环境创新团队等3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平台保障与科研条件。“十二五”期间,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已形成了由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雷晓燕教授为带头人的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在人才培养上,5年来,共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86人,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4.1%,每年进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建、高等教育院校、科研机构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占

3、80%以上。依托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华东交通大学荣获“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监测、评价、控制、产品研发,以及高速电气化铁路远程监控与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拥有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轨道交通实验基地,拥有多个省部级平台。与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铁道大学、伊尔库茨克交通大学、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国内外知名交通院校、大型国企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联系,成功举办5届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

4、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学科无论在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学位点建设、人才计划,还是在科技项目、科研水平、国内外影响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本学科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二、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良好,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2、具有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3、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动向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5、具备学术带头人的

5、良好素质,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学术型创新性人才。三、主要研究方向简介1、轨道交通环境与安全(1)轮轨关系与环境振动研究车辆-轨道-路基(桥梁)耦合大系统建模和数值方法;高速、重载铁路道岔动力学特性、伤损及结构优化;轮轨不平顺形成的机理和发展规律;轮轨型面动力学优化;重载列车轮轨伤损和磨耗;地面轨道交通列车引起的大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地下轨道交通列车引起的隧道、大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高架轨道交通列车引起的桥梁、大地和地面建筑物振动。(2)轨道交通高频振动与噪声研究运动状态下结构振动和声辐射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轮轨高频振动与声辐射关系;轮轨滚动接

6、触声辐射理论模型;轨下结构振动声辐射模型;车辆结构振动声辐射特性以及传播规律;轨下胶垫、扣件、钢轨等轨道部件的声学参数优化;轨道结构减振降噪措施的研究;粘弹性阻尼低噪声车轮、粘弹性阻尼低噪声钢轨;轮轨结构声学优化;高速线路隧道吸声措施;轨道交通系统噪声识别。(3)轨道结构安全及工务管理研究高速铁路跨区间无缝线路受力与变形监测技术;道岔自动化监测系统;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监测技术;重载及城市轨道钢轨波磨机理与处理措施;新型轨道结构的综合试验方法;新型轨道结构病害及养护维修方法;轨道结构信息化管理技术、报警技术与辅助决策技术等。2、交通基础结构安全与防护(1)边坡与路基、隧道病害防治研究预应

7、力锚索抗滑桩等多种加固高陡边坡和路基的新方法、新技术;探讨边坡与路基和隧道病害的发生机理、变形破坏过程和加固效果评价。(2)高速铁路和公路路基填筑与加固技术研究重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路基基床填筑条件及特殊路基加固技术,探索特殊填料使用条件;深化边坡工程、路基防护工程和隧道工程结构的抗震理论研究。(3)交通工程相互穿插技术与下穿既有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探索各种交通工程相互穿插条件与技术,研究隧道下穿铁路工程中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规律、控制标准及控制技术。3、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强度及可靠性(1)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计算机辅助工程根据载运工具如铁道车辆、汽车、拖拉机、装载机等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工况分析,采用相

8、关软件,对该产品在投入使用后的各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预测产品的整体性能,进而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性能。主要包括载运工具产品结构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内容。(2)机械变形板料连接技术随着人们对节约燃料和清洁环境意识的提高,要提高载运工具的经济性,必须使车身轻量化,而车身轻量化很重要的措施是引入新材质,如:镀层薄钢板、铝、强化塑料、复合材料等等。而这些新材质的连接采用自冲铆接、无模铆接、液压铆接等多种连接形式,为铝合金汽车、铝合金火车厢、飞机等车身、外壳提供新的连接方法。(3)载运工具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载运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研究。采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解

9、决载运工具主要零部件的断裂、磨损和腐蚀问题。对材料表面纳米化提高转向架焊接构架的疲劳寿命;从材料及其表面处理等方面来解决磨损控制问题。研究载运工具零部件的摩擦磨损理论;研究开发动车制动盘及制动片新型材料及其摩擦磨损理论。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轨道交通自动化电气化铁道(高铁)、地铁、轻轨交通运输中的各类工业监视与控制系统,包括SCADA技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GPS技术和故障诊断等自动化技术,重点研究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国际标准通信协议、远动监控系统、微机保护、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等。在轨道交通调度中心实施的实时监控,可大幅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交通运输劳动生

10、产率。(2)交通信息与网络工程研究电气化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管理的信息技术与应用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工业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交通图像识别与信息处理系统、物联网、无线通信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3)轨道牵引设备检测技术以工业控制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为基础,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的牵引供电、机车车辆系统及设备的检测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变电所设备、接触网、受电弓、断路器、机车传感器、地铁迷流的检测及在线监测等。(4)轨道牵引电气化研究轨道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化技术。包括接触网技术、牵引供电技术、供变电技术、高压绝缘技术等,重点研究弓

11、/网电接触理论及应用、牵引供电系统电磁暂态与电磁兼容问题、机车/动车-牵引网的谐波谐振、分相过电压、综合接地与绝缘配合等内容,以提高轨道牵引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5、交通运输系统优化(1)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与运输系统优化主要基于优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合理结构,系统规划理论及方法,交通运输投资决策及其经济效益评估,交通运输系统需求预测理论和方法,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等。(2)运输管理现代化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现代交通运输以质量为核心的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运输过程管理综合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及信息管理系统,运输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

12、等。研究计算机模拟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的政策制订、规划、设计及生产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高新科技在改进既有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中的理论、方法及模型。(3)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主要研究现代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TDM、城市GIS和ITS的应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公共交通等。(4)现代客货运输技术与管理主要研究现代旅客运输技术与管理;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装载技术条件及加固技术,超限货物运行条件,鲜活货物运输条件及组织,危险货物运输技术与安全管理,集装箱运输技术与管理等。四、培养方式及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各

13、学科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实际需要,成立以该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主体的导师组。在培养过程中,如导师因故确不能履行职责,可变更导师;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2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研究方向和博士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在执行培养计划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必须填写申请表并经导师、所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同意,对于课程的更改,必须在该课程未选修之前提出申请。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五、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基础学制为4年,经批准可适当缩短或延长,最短不少于3年,最长(含休学)不超过8年,所修学分8年有效

14、。六、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研究生课程和必修环节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学分的基本要求是: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9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1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8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学位论文20学分。第一外国语选修的语种应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语种相同。各学科专业可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确定不低于上述基本要求的学分数。直博生除满足上述学分要求外,应该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补修课程门数应达到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规定的学位课程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要求。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港澳台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免修。外国来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

15、公共必修课程中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英语可免修,由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和汉语(2学分)替代。允许博士研究生选修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课程、硕士生课程或本科课程,具体课程由导师(组)安排,经学科和学院同意后确定,报研究生院备案。相关学院或学科应对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活动进行检查,博士研究生违反有关规定时,学院应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报研究生院备案或由研究生院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博士研究生一学期内病、事假累计超过1个月时,应报研究生院批准。七、必修环节博士研究生必修环节要求4学分,其中包括开题报告通过2学分、论文阶段成果报告(不少于2次)1学分、公共讲座(不少于4次)1学分。八、学位

16、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其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并按照华东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2018年修订)的要求执行。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处批准的其它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阅。九、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必须提供与其学位论文相关且能反映其学术水平的相关证明材料。博士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最低要求为:理工类博士研究生在SCI、EI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3篇。各学位分委员会可根据学科特点,按一级学科提出更高的要求,报学校学位评

17、定委员会备案。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满足:以华东交通大学为署名单位;独著;或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论文是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上发表。博士研究生获得科技奖励或专利等按以下方式认定:1.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国家级(署名华东交通大学,排名前5,有证书)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署名华东交通大学,排名前3,有证书)1项,可等同于在SCI、E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2.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署名华东交通大学,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1项,可等同于在SCI或E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如果博士研究生在答辩前未满足上述发

18、表学术论文要求,但已有论文录用证明且合格完成其它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工作,经审核证实后,可准予答辩。答辩通过后,可予以毕业和进行学位授予审议;不满足上述发表学术论文要求且不能提供论文录用证明者,不能进行答辩和学位授予审议。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业绩条件:1.申请提前毕业者,其科研成果除达到华东交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2018年修订)所规定的要求外,必须至少在SCI二区及以上级别学术刊物公开发表1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申请提前毕业者,须在提交申请前完成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成绩为“优秀”者,方能启动申请程序。十、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开课院

19、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是否必修多选组公共学位课0001111101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232秋季必修0001111102第一外国语(英语)464选修公共选修课0001111201第二外国语(日语)春季0001111202第二外国语(德语)0001111203第二外国语(法语)专业学位课B010*现代数学土木建筑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发展前沿春秋季高等轨道动力学机车车辆动力学现代变流控制理论交通网络平衡分析理论B120823301路基动力学348B120823302牵引供电系统电磁暂态分析必修环节B120823901论文开题报告B120823902学位论文20B120823903论文阶段成果

20、报告B120823904公共讲座专业选修课轨道交通环境理论与方法现代岩土力学机械可靠性设计材料加工模拟与仿真轨道电传动基础与前沿技术列车运行过程组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B120823303交通基础结构健康监测B120823304轻型材料连接B120823305结构非线性理论B120823306磁流变智能器件及结构B120823307牵引供电监控系统理论与技术B120823308深度学习与优化识别B120823309非平稳信号处理B120823310智能优化方法B120823311高等桥梁结构理论B120823313高铁经济学1、博士生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其中要求: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

21、课不少于7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8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2、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必须选修第二外国语(英语)。若硕士学习期间已选修英语二外,考试成绩及格者,可以免修,并可按原来成绩登记(成绩有效期为五年)。主要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公共学位课 适应对象:理工类专业博士研究生 学时与学分:36学时,2学分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期末课程论文,占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课程主要负责人:余维海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是理工农医类博士生公共政治理

22、论必修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历史发展趋势,从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出发,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汇流的必然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博士生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关系的基本原理,深刻认识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影响,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考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评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序号内容名称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学时1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发展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产生及

23、其意义;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本质及其关系;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汇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课堂讲授8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高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革命与军事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科技管理;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格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伦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自学指导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各种社会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述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述评;科学哲学的当代转向;科学史理论研究的当代转向;科学社会学的当代转向现代

24、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复杂性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网络文化对人类价值观念和社会体制的影响;现代宇宙学及其哲学启示;生命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创造性思维;现代科技革命下的技术创新10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中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报告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1、黄顺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刘大椿主编:现代科技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夏从亚、夏保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林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林德宏: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吴伯田:现代科技革命论,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