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69.68KB ,
资源ID:220711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0711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登泰山记Word文件下载.docx

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

2、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10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既望:_ 属:白露:如:凌:茫然:羽化:击空明兮溯流光: _ 怀:倚:幽壑:嫠妇:_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_ (2)_ (3)_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问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4、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D选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1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流露出怎样的心情?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愀然:危坐:缪:酾酒:骤得:遗响:盈虚:_盈,_虚,_造物者

5、:无尽藏:适:狼籍:枕籍:既白: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_(2)_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6、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C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D姚猬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18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

7、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阳谷:以:乘:限:磴:循:崖限当道者:云:负:烛: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8、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D第3自然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一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22前三段已完整地记述了登山过程和所见,第4自然段所写内容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9、。2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戊申晦:五鼓:漫:摴蒱:丹:东海:行宫:辟:圜:瀑水:2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三、小作文25(文化传承与理解)赤壁赋为人们如何面对挫折、打击,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现在,你最要好的同学得了重病,严重影响了学业,他(她)很消沉,请你用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写一段话,鼓励他(她)走出人生的阴影,振作起来。250字左右。参考答案1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风月无边,秋景如画。客与苏子的对话是围绕着“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中景色描写的特点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有两问:一是“描绘了月下

10、赤壁什么样的景色”,二是“客与苏子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然后熟读文章内容,画出文中关于月下赤壁景色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景色;同时到文中找到客与苏子对话的段落,锁定答题区域,进行思考。作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赤壁赋的内容。对于第一个问,不难回答,文中第一节主要是景色的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描绘了一幅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风月无边,秋景如画的画面;而客与苏子的对话主要集中在文中第四节内容,抓住关键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来分析,客与苏子是围绕着“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对话,具有哲理性。2登山路

11、线: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胜景: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山河壮美。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赏析作品中景色描写的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题干,明确答题的要求,即“画出作者登山的路线,说说文章描写了雪后泰山怎样的胜景”;然后认真通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文中出现的关于地点或者位置的词语,同时用不同的标记圈出文中关于雪景描写的语句;最后筛选标记的内容,认真分析并答题。文中,作者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所以登山路线

12、可以总结为: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沿途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雪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3(1)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清风徐来,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3)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三个问,既关于第1自然段中的“景色”、“活动”和“作者心情”;然后熟读

13、第1段内容,用不同的线条分别标出有关景色描写的句子和作者的活动内容,进而分析景色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疏通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思考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遭遇等内容,做到分析的全面和准确。第1自然段中,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又像

14、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4(1)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2)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然后浏览文本,找到与题干内容相关的部分,锁定区域,进行赏析评价,最后总结答案。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疏通第3自然段的文意,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身世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第3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

15、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客人从眼前的景象,即明月、江水、山川,联想到曹操的诗,进而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客人俯仰古今,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不禁发出深长的感叹;他说,像历史上演出过赤壁之战那样威武雄壮戏剧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都曾经不可一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都早已风吹云散,连一丝陈迹都没有留下,何况像我们这样失意贬官、浪迹江湖、不为人所重的普通人呢?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长流不尽的江水和永存不灭的明月比较起来,人生实在是令人悲叹啊!5客(悲观沮丧)问题苏子(乐观豁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16、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功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欢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过程的;然后快速通读文章,锁定答题区域,在文中第3和第4两个自然段;接着标出主和客对话的相关内容,最后比较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

17、是明白文中“苏子”与“客”的一番对话实际上正是苏轼泛游赤壁时内心情感冲突的真实映现,作者借“客”之口写出人生失落的感伤。主客对话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人生有限与宇宙无限难以调和的悲哀,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苦闷,是心与物不能完全相契的怅惘!人生短促,天地永存。一个人意识到这一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而又难以超越与释怀的时候,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这种痛苦的咀嚼与吟唱,而是主动将自身置放于水月无穷、盈虚无损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以清风为邻,与明月为伴,从而使客人先前的是与非、有与无、生与死等对立观念,完全消融在这种无待、无心之境。这种全然清

18、新的生命超越性体验,使先前桎梏、绝望的灵魂飞出了狭隘的心灵幽室,获得了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至此,主客体之间的对峙和疏远完全消失,达到了真正的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至乐之境。【点睛】中国古代赋体文,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的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6不矛盾。“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

19、。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回答“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 ,又说无树。”;然后快速读文本,找到与题干内容相关的部分,疏通文意并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问题放置在整个语段的语境中分析。文中原话为“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说明“少杂数,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情况,而 “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7赤壁赋:直接抒情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此题考查形式较特别,将赤壁赋与登泰山记两文中写景与

20、抒情关系处理上的不同特色进行比较。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两篇文章的内容,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然后总结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色。赤壁赋中,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情随景生);作者描写了箫声的哀怨,借伟人不留痕迹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情随景变),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移情于理)。登泰山记中,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21、“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等,间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8(1)标志句子者,也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也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此东海也。“乃、则、即、皆”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此非曹孟德之诗乎?(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寄蜉蝣于天地

22、,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在舟中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天明了)。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判断文言特殊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有两个:一是找出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的判断句并根据标志分类;二是找出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的状语后置句并翻译。解答本题,前提是建立在考生熟悉文本内容和了解判断句与状语后置句特点的基础上,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按照文本顺序,有条理地筛选文中相关的语句并分析。判断句有: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

23、数十立者,山也。(者,也)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者,)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也)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此东海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乃、则、即、皆”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状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状语是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意义上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