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27KB ,
资源ID:2206377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0637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完整版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完整版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GB/T 21050-2007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T 72 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 669.1 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GA/T 678-2007 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A/T 1302-2016 停车服务

2、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YD/T 1475-2006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ISO/IEC 14496 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AVC)3 术语与定义3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21741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基本组成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周界防护、公共区域安全防范、住户安全防范及小区监控中心(安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系统基本架构见图1。居民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实体防护周界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系统住户报警系统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视频监

3、控系统周界防护住户安全防范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监控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图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基本架构图5 系统工程技术要求5.1 基本要求5.1.1 安全防范系统应与小区的建设综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5.1.2 小区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3章的相关规定。5.1.3 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产品质量认证或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检测合格。5.1.4 小区

4、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公安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5.1.5 各系统的设置、运行、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30天,以下另行有要求的以具体要求为准。5.1.6 小区技防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基本配置序号系统组成与相关子系统安装区域或覆盖范围配置要求1小区周界(包括围墙、栅栏等)应装2不设门卫岗亭的出入口、消防出入口3与住宅相连,且高度在6m以下(含6m),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顶层平台4与外界

5、相通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其与小区相通的窗户宜装5周界监控系统小区周界6与外界相通的河道7车辆抓拍系统 (非道闸车牌识别系统)小区出入口8小区出入口含与外界相通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其与小区相通的出入口9出入口外广场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区域10停车库出入口11地下层与住宅楼、小区地面相通的出入口12小区物业用房、会所等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及公共通道,物业用于接待的场所(前台、会议室等)13住宅楼出入口,住宅楼顶楼到平台的出入口14公共租赁房各层楼梯出入口、电梯厅,或公共楼道15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16地面机动车、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区,一楼架空层

6、17小区主要通道及交叉路口18小区商铺门口及前场19小区内活动广场、儿童游乐区、健身运动区、景观水系20电梯轿厢(包含楼层显示器),地下层电梯厅及楼梯口,一楼电梯厅及楼梯口,避难层入口21住宅单元敞开式连廊(一、二层)22监控中心,燃气调压站,水泵房、配电机房门口等重要区域23地下人防复杂区域(移动电站、战时医院、救护所等)出入口24小区周界,住宅楼周围,停车库,地面机动车集中停放区,水泵房、配电间等重要区域2526机动车停车库、停车场区出入口27小区出入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28地下停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出入口29住宅楼栋出入口3031电梯3233每户住宅,复式住宅每一层,别墅的地面层、别墅可直

7、通户外公共区域的地下室3435住宅楼栋单元主出入口、地下停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主出入口36地下停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其它辅助出入口37住户层一、二层38住户层三层及三层以上39别墅住宅每层楼面(含与住宅相通的私家停车库)40住宅楼架空层上一层住宅416米以下非上人平台上一层住宅;6米以下可上人平台上一、二层住宅。42紧急报警(求助)系统客厅、主卧叠加、别墅的每一层(包含地下室层) 43卫生间、次卧及未明确用途的房间44无线对讲信号覆盖系统全区域45小区监控中心应设46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平台5.2 周界报警系统要求5.2.1 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周界电子围栏系统,

8、在不宜安装周界电子围栏的地方可补充红外对射等其它技术的报警装置。脉冲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70米,张力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40米。脉冲式电子围栏安装离地高度应不小于2米,电子围栏应不少于6线制,最下面一根金属导体与围墙的间距应为12CM1CM, 底部三根金属导线相邻两根的垂直距离为12CM士1CM,其他相邻两根金属导线的垂直距离为15CM1CM,最上面一根金属导体离墙顶或栅栏顶部的间距应不小于80CM。周界报警系统现场应有报警警示灯。电子围栏承力杆和支撑杆应固定牢固,防区内有拐角的地方应安装承力杆,承力杆应为金属材质。5.2.2 小区周界应监控覆盖,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

9、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5.3的相关规定。覆盖周界的监控每个防区应不少于一个摄像机。小区周界为河道的周界监控应有防越界报警。5.2.3 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h设防。5.2.4 小区周界与住宅相连的裙房顶层平台且高度在6m以下的,应在墙或裙房外沿顶端安装入侵探测装置。5.2.5 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5.2.6 系统报警时,小区监控中心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并应在显示屏或电子地图上准确标识报警的周界区域。联动摄像机对应区域的监控图像应在监控平台上弹出,用来显示、确认报警发生的区

10、域状况。5.2.7 系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3 视频监控系统要求5.3.1 摄像机基本要求: 1 应使用不低于1080P的数字摄像机,电梯轿厢摄像机镜头应不大于2.8mm;2 小区出入口、机动车库车行出入口应24h彩色录像;室外摄像机应采用低照度摄像机,不允许使用红外一体机;室内摄像机可使用阵列式红外一体机;3 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应安装固定焦距摄像机,监控范围内的平均照度应50Lux,照度不足的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 4 前端数字摄像机应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应合理配置;室外及重要部位摄像机不得采用POE供电方式。其它采用POE供电的

11、,其传输距离应不超过75米;5 监控区域应无遮挡,室内摄像机逆光安装的,应采用宽动态摄像机;6 固定摄像机的安装指向与监控目标形成的垂直夹角宜30,与监控目标形成的水平夹角宜45;7 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安装位置及高度应不易受外界干扰、破坏,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室外摄像机安装高度宜为2.8-4米(出入口等特殊位置除外),立杆应采用整体热镀锌防腐处理工艺,基础应采取地笼安装方式,整体应有效防止图像抖动;8 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摄像机,在停止云台、变焦操作2min0.5 min后,应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9 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配置单独接电桩,

12、前端监控设备与接地桩的连接应采用铜质线,线径不小于4mm2。5.3.2 小区出入口应设全景摄像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和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根据出入口的实际情况确定数量,全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应能覆盖整个出入口无死角,用于出口的全景摄像机没有条件安装在小区外部拍摄正面的可允许安装在小区内部向外。道闸车牌识别摄像机不得代替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必须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能看清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车辆抓拍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 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应内置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车辆抓拍、号牌识别、视频检测、连续视频流的压缩与传输),支持双码流,视频与图像分流设计;2 抓拍方式:

13、视频检测;夜间应采用LED补光灯;3 连续视频流、抓拍车辆照片、识别车辆数据应传输至监控中心存储;抓拍车辆照片和识别车辆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监控中心专用设备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T;4 机动车辆捕获率应不低于95%,识别正确率应不低于90%;5 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6 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7 系统应能对通过小区出入口的每一辆车自动采集号牌及车辆特征信息,并记录车辆和驾驶员等关联的图片信息,时间、地点、方向等动态信息应叠加在相应的图片上,车辆抓拍图片应以JPEG

14、格式存储;8 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过车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过车时间、车道号(如1、2、3)、车辆行驶方向、车头车牌号码、车辆抓拍图片;9 车辆的抓拍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10 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车辆抓拍数据接入规范 。5.3.3 建筑物所有出入口(含楼梯出入口)摄像机安装方向应拍摄出行人员正面图像。5.3.4 设于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机动车辆出入口全景摄像机朝向应一致向内。车库出入口各个车道的摄像机应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且带宽动态强光抑制功能。5.3.5 电梯轿厢的摄像机

15、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体上方一侧的顶部或操作面板上方,且应配置楼层显示器。5.3.6 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1 实时监视图像和回放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应不低于4分(级);2 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3 小区出入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且进出人员的面部有效画面宜显示画面的1/60,车道摄像机画面应覆盖整个车道,能清楚拍摄车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4 小区内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车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能清楚拍摄车辆前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全景摄像机应能清楚拍摄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5 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

16、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会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6 地面车辆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5.3.7 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的系统,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并全屏显示。其联动响应时间应2s。5.3.8 网络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1 监控系统应采用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允许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不应与其他弱电系统共用一个网段;2 网络传输系统接入

17、端口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冗余(一般实用端口不超过交换机总端口数的70%),便于摄像机点位变化以及系统的扩容;3 网络交换机应达到线速标准、无阻塞,产品标称交换能力应大于设备上所有类型各个接口的带宽总和的2倍(全双工);4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网络系统应尽量减少网络交换层,交换层不应超过三级,不得采用桌面型网络交换设备,室外设备箱交换机应使用工业级交换机;5 一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M,一级交换机设计宜不超过24口交换机为主,千兆以太网端口应不少于1个,一级交换机之间不应存在级联和堆叠;二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0M,支持命令式(SNMP)网络管理功能,支持网络风暴抑制,支持

18、VLAN划分;三级交换机除满足二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外,还应根据系统规模另行专业设计;6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干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所有传输节点实用带宽应传输带宽的45%;7 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一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2)包转发率应6.5Mpps。b)二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2)包转发率应36Mpps。5.3.9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相邻两个交换层之间互联的IP有线网络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时延应400ms;2 时延抖动应50m

19、s;3 丢包率应1*10-3。5.3.10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经由有线传输时,信息延迟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2s;2 前端设备与用户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4s;3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应4s。5.3.11 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5.3.12 监控系统显示设备数量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 1128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8的显示设备;2 129256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0的显示设备;3 257384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2的显示设备;4 385路以上监

20、控图像配置不小于32台的显示设备。屏幕墙必须至少使用1台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其余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每台可以按4个显示设备来计算数量。5.3.13 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的接口协议应满足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的要求,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5.3.14 监控系统大于64路图像的应配置屏幕墙和监控管理主机,统一对监控图像进行管理。5.3.15 所有摄像机图像应进行24h全天候记录,保存帧速应25 帧秒,保存时间应30天。存储码流H.265编码不得低于2M,H.264编码不得低于4M。5.3.16 屏幕墙单台设备

21、屏幕分辨率不得低于1920*1080。系统解码器设备、显示终端的分辨率指标应与前端摄像机的分辨率相适应。5.3.17 操控席与显示设备之间应保持合理距离;对其中重点图像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5.3.18 录像设备应具有视频丢失、网络掉线、硬盘错误等报警提示功能。5.3.19 系统宜采用人脸抓拍摄像机等智能化视频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虚拟警戒、目标检测、行为分析、视频远程诊断、快速图像检索等功能。避难层入口摄像机应有越界报警功能。5.3.20 所有存储图像资料,应不经转换即可用通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5.3.21 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5.3.22 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视频安防

22、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规定。5.4 车辆管理系统要求5.4.1 系统应重点对小区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道口实施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5.4.2 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具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5.4.3 对小区内非机动车集中存放区宜封闭管理。5.4.4 直通小区红线外的地库出入口应参照小区出入口要求设置。5.4.5 系统安装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六章相关规定。5.5 门禁控制系统要求5.5.1 单元所有配置门禁的通道

23、门,应安装闭门器或地弹簧门90度限位装置,以保证单元门有效关闭。5.5.2 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对人员逃生疏散口的识别控制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第9.0.1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5.5.3 门禁控制器,磁力锁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防拆防破坏。5.5.4 门禁控制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新技术开门,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所有操作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门禁控制系统应与(可视)对讲系统建立统一的门禁综合管理平台

24、,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平台进行对接。5.5.5 使用二维码识别方式开门的,二维码有效使用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只能使用1次,重复使用无效;在无网络信号环境下也可扫码开门。5.5.6 监控中心应有门禁综合管理平台,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符合以下要求:1 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刷卡事件应传输至监控中心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存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本地硬盘容量不得低于1T;2 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能对进出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每一次刷卡事件进行记录,并能对事件数据进行查询和调取;3 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4 门禁综

25、合管理平台各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5 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刷卡事件发生位置、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卡号、刷卡人所在房号、刷卡人姓名、刷卡人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6 门禁刷卡事件的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7 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智能视频门禁系统建设规范 。5.5.6 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 3107

26、0.1-2014的规定。5.6 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5.6.1 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与监控中心管理中心机的传输方式为网络型(有线或无线网络),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传输应具备断网报警功能,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在断网状态下应具备正常门禁功能。5.6.2 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应能正确选呼小区内各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5.6.3 楼栋出入口和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应能正确选呼该单元内任一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5.6.4 单元梯口机集成门禁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

27、种技术开门。单元梯口机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5.6.5 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宜具备锁控功能,并能在管理中心机实现单元门的开关状态提醒;其安装不应暴露在风雨中,若无法避免,则需加装防雨罩,摄像机镜头不应面对直射阳光或有遮挡物。5.6.6 室内机应具有控制实现开锁功能;应能正确呼叫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5.6.6.1 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物联网)室内机(信息终端)人机界面一级菜单应显示可视对讲模块,应具备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功能(看门狗功能),音视频通话应具备加密功能。5.6.6.2 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可使用无线网络型终端设备,应至少设置1台对讲室内机,必须具备双向对讲及锁控功能。5.6.7 别墅和复式住宅内的室内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其他每层都应有对讲分机(不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